摘要:泥塑是我國民間一項古老而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它的主要材料是最為樸實無華的泥土,但小小的一把泥土卻能被泥塑藝術家們的巧手匠心塑造成型,或彩或素,或大或小,造型各異,形態(tài)不一,一躍成為不可多得的手工藝品。
關鍵詞:民間泥塑;歷史起源;傳承發(fā)展
泥塑起源于我國傳統(tǒng)而古老的神話故事“女媧補天”,相傳“天地初開”,女媧摶泥土為人。這一古老的神話故事便是泥塑最早的歷史起源記載。泥塑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的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在此發(fā)現了大量的泥塑用品,主要是生活用具。泥塑到了漢代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考古學家在兩漢的墓葬中發(fā)掘了大量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泥塑陪葬品,以此來顯示葬墓主人生前的高貴地位和對來世衣食不愁的精神寄托。到了宋代,由于生產水平的提高和佛教的盛傳,不僅出現了大量的佛像泥塑,而且用作玩耍的泥塑玩具也出現在了市集當中專門制作泥塑的作坊里,形態(tài)各異,色彩豐富的泥塑作品開始進行買賣流傳。至清代時期,泥塑的發(fā)展達到了巔峰,形成了歷史上流傳盛廣的南北兩大不同派別:北方有著名的天津“泥人張”,南方有無錫山泥人,泥塑的發(fā)展可謂達到頂峰。
嵊州泥塑起源于東晉時期,是一種嵊州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品。當時,有“雕圣”之稱的戴逵隱居剡溪江畔從事泥塑行當。20世紀70年代,從無錫回到故鄉(xiāng)的泥塑大師柳家奎、柳成蔭在嵊縣創(chuàng)辦了泥塑廠,使嵊州泥塑走上了規(guī)模化生產之路,創(chuàng)建歷史不長,但由于吸收眾家之長,而自成一派。
一門藝術歷經浪沙淘洗,總有幾位鐘情于本行的藝人一直堅守著、傳承著、創(chuàng)新著。他們本著對泥塑藝術的熱愛,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執(zhí)著于嵊州泥塑的鉆研和創(chuàng)作,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嵊州泥塑發(fā)展之路。
嵊州的泥塑由于地域、宗教、民俗等原因,出現了主要以山水,人物和民俗泥塑為主的泥塑作品。嵊州泥塑立意取材極為廣泛,戲劇臉譜、吉祥圖案、民間傳說、歷史故事、鄉(xiāng)間生活等無所不有。造型優(yōu)美、生動逼真,色彩別具一格,用色不多,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涂染,給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覺。形態(tài)有單體或數個人物組合為一套的。曾經創(chuàng)作出如"喬太守"、"梁山好漢"等一批深受民間百姓喜愛的泥塑。
嵊州泥塑以小巧玲瓏、攜帶方便和濃郁的民族特色而馳名國內外,遠銷世界各地。嵊州泥塑創(chuàng)制于民國前,當時該縣城關鎮(zhèn)東街設有菩薩店,藝人們用"手捏泥人"的方法,手工制作并出售出售觀音、財神等泥塑產品。嵊州泥塑造型簡潔洗煉,講究藝術趣味,強調姿態(tài)傳神,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最小的微型沁塑只有鋼筆那么大,然而嘴眼分明,形態(tài)傳神,生動細膩,在大的也不過20厘米。表現技法精煉,造型精美。嵊州泥塑產品花色品種多,共有200多種。產品造型以夸張變形寫意為主,情調文雅,題材廣泛。有古典名著里人們喜聞樂觀的人物,有神話,民間傳說和人們向往的喜慶吉祥題材,也有戲曲、舞蹈、少數民族題材和各類動物等。嵊州泥塑采用當地的特產烏黑泥為主要原料,經過軋泥、翻模、低溫燒結(部分泥坯)繪彩、噴漆等工序加工而成。烏黑泥細膩潔凈,砂子小,粘性好,可塑性極佳,資源儲量豐富,為發(fā)展泥塑產品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
泥塑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而嵊州泥塑經過千年的文化傳承,在民間已經演變?yōu)榕c普通生活相關的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不論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還是寓意財富象征吉祥的玩偶,都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寄托與追求。泥塑作品的欣賞角度也極為豐富和多樣化,更能貼近人們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當今人們追求時尚、個性的一種體現。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時代,誕生了神采風韻各不相同的中國泥塑;不同的表現技法、不同的藝術特色,又呈現出泥塑的萬丈光芒,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藝術的舞臺上折射出迷人的熠熠光彩。
民間藝術多種多樣,發(fā)展過程曲折而漫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泥塑不僅歷史悠久,還體現了不同地方傳統(tǒng)藝術的風格特征。在不同的時期泥塑藝術體現的價值及作用也不盡相同,其樣式也多種多樣。以期加強人們對傳統(tǒng)藝術的認識,傳承和發(fā)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筆者用四十年的堅持不懈傳承并創(chuàng)新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嵊州泥塑。
嵊州泥塑是嵊州特有的物質精神文明象征,因其得天獨厚的泥土賦予了有生命力的泥塑作品。泥塑藝人們憑借自己對生命的感悟而捏制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形象,也以此來記錄濃郁的地域特色和十足的鄉(xiāng)愁記憶場景。時光如梭,從稚嫩孩童到長大成人,民俗陪伴筆者度過了艱難的歲月,唯有以此借以還原留住歲月的腳步。追溯昨天,立足今天,展望明天,用泥塑將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生產、紅色文化、傳奇故事還原在現留下來,填充了因現代化、高科技時代遺棄獲淡忘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和人類進步文化過程。
比如筆者的作品《落地唱書》將嵊州一帶的說、唱、演等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完美保存下來;隨著唱書藝術的發(fā)展,到1902年前后,出現了各有特色的南、北兩個流派。1906年始,登臺扮演,發(fā)展成為一個新的地方劇種--"小歌班"(又稱"的篤班"),即越劇的前身。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件具有情感表達的泥塑作品,除了有豐富多彩的農民生活作為積累沉淀,還源于對嵊州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感悟,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為手中的泥人,借一摶泥土來表達濃濃的鄉(xiāng)情。
嵊州泥塑的歷史悠久,獨特的泥土造就了泥塑成為嵊州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不僅承載著濃烈的地域文化底蘊和民俗象征,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作為一種極具鄉(xiāng)土氣息的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品,泥塑不僅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更是現代化結合的完美體現。新技術新生活的出現,對于當代民間泥塑的傳承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于民間傳承藝人來說注重手藝和技法提升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民間泥塑文化傳承精神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李亞飛.論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J].西部皮革,2018,40 (17):73.
[2]尹芳利.民間“泥塑”藝術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利用[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北京社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2010:4.
作者簡介:蔡國平(1960,3)男,浙江嵊州人?,F為浙江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嵊州市耕農雕塑工作室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