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 良
內容提要 作者總結了當前法治報道中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并對如何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升法治報道品格提出了意見建議。
梳理當前一些法治報道的輿論導向,仍然存在一些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悖的問題,歸納表現為:
(一)報道膚淺化
這類稿件主要表現為照搬執(zhí)法辦案單位通稿,此類通稿大多千篇一律、面目可憎、言語無味。
2015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前夕,福建省高級法院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福建法院審理的多起涉消費領域案件,其中一起案件是福建龍巖一犯罪團伙銷售病死豬肉,涉案金額上千萬元。根據通報內容,記者采寫了一篇通稿,簡單交代了一下案情和案件處理情況。稿件消息播發(fā)后,“新華視點編輯”主動跟記者聯(lián)系,認為這是一條做深度調查報道的好線索。根據編輯指導,記者深入龍巖,走訪了公安、農業(yè)、檢驗檢疫、養(yǎng)殖戶、屠宰場等,對病死豬肉如何從養(yǎng)殖戶流入餐桌的過程進行了調查、梳理,剖析監(jiān)管漏洞,采寫了深度調查稿件《福建:2000多噸病死豬肉如何流入市場》,并引起廣泛社會關注和相關部委重視,推動了相關監(jiān)管制度的完善。這篇稿件也被評為新華社總編室每周表揚稿。
(二)報道低俗化
個別媒體在一些案件報道中沉溺于對表面現象的追逐,甚至熱衷于搜奇獵異,將庸俗、低俗的情節(jié)作為噱頭炒作,有的甚至已經構成新聞侵權。一家媒體在對福州市原副市長時小雨受賄案的報道中,用大幅版面渲染時小雨與其情人姚某的關系,指名道姓,還重點描述了在案件庭審中,姚某作為證人出庭時與時小雨對質的場面,甚至把姚某照片貼出,還描述時小雨的妻子在現場的表情等。在報道嚴肅的反腐案件中,將個別情節(jié)作為噱頭炒作,既侵害了當事人合法權益,也是對反腐敗社會效果的損害。在一些涉及公眾人物的法治報道中,有的媒體采取全程跟蹤、偷拍,甚至捕風捉影、炒作與案件無關的“八卦”等,都是報道低俗化的體現。
(三)報道失真化
此類報道往往居高臨下,指點江山,看似理直氣壯咄咄逼人,實際上大多缺乏法律常識和法治思維。有的報道源于記者自覺或不自覺充當利益集團代言人,結果失去了新聞報道最基本的全面、客觀原則,如一些媒體對重慶“打黑除惡”的一些案件在法院還沒有審理前就進行“媒體審判”,對重慶的“打黑除惡”大唱贊歌等,相關報道被專家學者和讀者廣泛質疑,最終成為新聞報道反面案例。還有的媒體在法治報道中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將局部的、個別的現象擴大為整體的、普遍的現象。如一些媒體在報道一些地方某類犯罪較為突出時,對當地冠以“詐騙之鄉(xiāng)”“販毒村”等“頭銜”,這些既不符合客觀情況,更對當地造成傷害。
把握好法治報道正確輿論導向,應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覺運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導報道,統(tǒng)籌處理好報道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辯證關系,歸納總結為:
(一)以更寬廣視野,講出好故事,發(fā)現真問題,記錄推動中國法治進步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生動實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應成為法治報道的主要著眼點,要超越當前法治報道過分依賴案件報道的局限,破立結合,注意挖掘更多折射中國法治進步的重要舉措、生動故事、典型人物,以扎實的采訪、生動的敘述,增強報道吸引力感染力。
2015年,記者在基層調研中聽到法官談起工作中的一件“怪事”,福建泉州在推進城市大開發(fā)、大建設中,抽調各縣區(qū)法官擔任拆遷小組成員,和基層干部一起,挨家挨戶做拆遷戶工作。訪談中,所有法官都覺得這不是法院該干的事,但政府很強勢,不想去也得去。
法官的吐槽折射了基層司法機關在面對行政權力時的弱勢和無奈,這件發(fā)生在基層的“小事”反映的卻是全面依法治國中的“真問題”,記者對此問題展開了調研,對行政機關干預司法、“民告官”的短板、法官的顧慮等,在福建多地進行了深入采訪,掌握了不少鮮活素材,如一些地方把法院判決行政機關敗訴的案件數量作為法院績效考評指標,行政行為存在明顯違法時要求法院不要判決,以服務大局為由要求法院支持行政機關存在明顯過錯的行為等等,并提出對策建議。稿件得到時任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批示,并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行政訴訟異地管轄改革,為公正司法提供制度保障。福建省高院行政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篇稿件推進了全國行政訴訟制度改革進程。
(二)正確認識主流和支流,成績和問題,全部和局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記者眼中只看到黑暗、負面,而看不到光明、正面,看不到造成負面事件發(fā)生的多種因素和復雜情況,就會陷入思想上的誤區(qū),采寫的報道就不能準確反映社會發(fā)展的真實情況?!?/p>
福建漳州曾嚴肅查處醫(yī)療購銷領域腐敗案件,當地多家醫(yī)院、上百名醫(yī)務人員涉案。有的媒體在沒有到當地采訪辦案機關、醫(yī)療機構和涉案人員情況下,就將矛頭指向當地黨委政府,并否定了我國的醫(yī)療制度改革成果,引發(fā)公眾對漳州乃至福建,對于我國醫(yī)療體制改革的廣泛質疑,這一報道的教訓正是將局部和發(fā)展中的問題解讀為整體,甚至體制上的問題。
(三)從建設性立場出發(fā),以人民為中心,以促進問題解決為導向,實現輿論監(jiān)督和正面宣傳的統(tǒng)一
從輿論監(jiān)督的效果看,既可以是破壞性,也可以是積極、建設性的,這取決于報道的立場和輿論導向。2015年,福建龍巖查處革命老區(qū)連城“塌方式腐敗”案件,該縣縣委書記、人大主任、政協(xié)主席、公安局、財政局、交通局、國土局等多個重要部門“一把手”落馬,全縣上百名黨員干部涉案,有的黨員干部為牟利逐利,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案情觸目驚心。
在報道這起案件中,新華社記者沒有去炒作一些吸引眼球的案件細節(jié),而是聚焦政治生態(tài)治亂這一更具有啟示意義的話題,在案件查處后記者多次趕赴連城采訪,觀察查處“塌方式腐敗”案給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和變化,通過當地政治生態(tài)由亂到治,經濟社會發(fā)展趨于好轉,干部群眾信心上揚等積極變化,得出了“反腐不會影響經濟社會發(fā)展,能夠讓一個地方長治久安”的結論。
提升新時代法治報道水平,要在以全面依法治國為縱軸、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橫軸的坐標系謀劃和探索,全面依法治國的生動實踐是法治報道的源頭活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法治報道的價值取向和方法路徑,這兩個維度決定了法治報道能走多遠。
建設法治報道的專業(yè)化隊伍。加強對政法記者法律知識、法治思維的培訓,定期邀請法學專家、政法戰(zhàn)線專業(yè)人士、律師等,系統(tǒng)地、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學習、政策解讀、案例培訓等,讓政法記者掌握更多法律知識,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思考、策劃法治報道,提升法治報道的專業(yè)性。
加強策劃,拓寬法治報道領域,增強法治報道的廣度和深度。結合扎根工程,鼓勵、指導記者在基層挖掘更多以小見大,反映中國法治進步的生動故事,擺脫當前一事一議、一案一稿的套路,更寬視角、更大格局地做好法治報道;創(chuàng)新敘事和表現手法,改變當前法治報道集中于文字報道的狀況,探索法治報道的圖片、視頻及融合報道敘述和呈現方式,將法治報道富礦挖掘 好。
統(tǒng)籌國際國內、內外并重做好法治報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全面依法治國的生動故事,法治建設的“中國經驗”,也是對外報道的好題材。中國法治進程歷來是國外受眾關注的重點,也是爭鋒相對開展對外輿論斗爭的重要領域,而當前一些法治對外報道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個案的報道上,而且很多是惡性案件或官員貪腐案件,這并不能反映我國法治建設成就的全貌,在法治報道中加強對外報道意識,挖掘好中國法治故事,反映中國法治進步,呈現法治文明的“中國篇章”是當前亟待破解的報道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