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闖
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不僅是新時期黨報工作者的新要求,更是稱職的交通記者的必備本領?!耙赂?,先修路”。一條條高速公路、鐵路、航線等建設、運營不僅是省委省政府關注的大事,也是老百姓出行息息相關的熱點,特別是節(jié)假日、春運期間,人民對快速安全出行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全媒體時代,快速、準確刊發(fā)交通新聞,更需要新聞記者深入基層,踐行“四力”。
交通報道素有大交通和小交通之分,大交通是指公、鐵、空、水等干線交通,小交通是指內公交、地鐵等城市內交通,報道內容涵蓋交通設施建設和交通項目運營。但無論是報道項目建設還是運營,都是與百姓出行密切相關的民生事件,涉及范圍面廣,新聞動態(tài)性強,記者坐在辦公室是很難寫出鮮活的畫面和可讀的文章,必須要求記者邁開雙腳,深入一線,用腳丈量新聞。
“七分采訪、三分寫作”,交通新聞報道首先考量記者的“腳力”。在2019年春運期間,湖北日報經濟中心策劃了兩組系列報道:“零點湖北”和“春運跟班記”,把記者撒到一線,跟班式采訪?!傲泓c湖北”欄目是記錄春運期間的凌晨時間,高鐵司機、公交司機等工作人員如何通宵作業(yè),為春運安全保暢貢獻力量。例如,我們采訪漢宜鐵路每天最早發(fā)出的動檢車,晚上23時進入漢口動車所采訪,次日凌晨2點,與動車司機一起檢查車輛、做好各種發(fā)車準備,隨后一路跟車到宜昌東站,返回武漢時已經到了早上9點。
“春運跟班記”則是讓記者深入春運的主戰(zhàn)場,在人流密織的火車站、通宵開行的列車上、車流飛馳的高速公路上,跟班武漢鐵路局調度員、火車站值班人員、普速列車工作人員、高速公路路政人員等,記錄他們的工作。2019年正月初六起,南下客流劇增,武漢鐵路局抽調了一批90后火車司機當臨時列車員,服務南下旅客。記者登上一趟武昌至廣州的南下列車,從中午12點一直跟車采訪到次日凌晨4點,在火車上采訪了每一名90后臨時列車員,通過記錄他們如何打掃衛(wèi)生、沖洗廁所、搬運行李等細節(jié),發(fā)回了一篇有溫度、有深度的通訊,極大弘揚了鐵路工作者愛崗敬業(yè)的奉獻精神。
新聞永遠在路上,只有深入現場才能捕捉好的故事細節(jié)和畫面。對于在建的重要交通工程項目,我們也是“上天入地”。漢十高鐵、黃黃高鐵晚上轉體,我們在現場一直采訪到凌晨3點;7月份采訪在建的麻竹高速紅安段,攤鋪現場氣溫達到100攝氏度,我們和工人一起,從上午9點采訪到下午3點,展示湖北交通人為保障重點工程爭分奪秒、迎戰(zhàn)酷暑的干勁。
新聞的溫度當然來自火熱的社會生活,這種生活,一定體現著時代的脈動,契合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彰顯著凝聚人心的價值導向。在采訪中,我們需要一雙“智慧”的眼睛去觀察、發(fā)現,在看似平淡的現場,挖掘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和故事,真正讓新聞“溫度”起來。
2019年春運期間,記者跟隨著路政人員在京港澳高速上巡查,一路上,有的車輛壞了,路政人員幫忙警戒、修理;有的車亂停亂靠,路政人員迅速糾正,避免交通事故發(fā)生;有的車發(fā)生摩擦碰撞,路政人員及時處理,保障路面安全暢通。對于路政人員來說,每天都是這么干,他們笑著說:“全國的路政人員都是如此,沒有什么可寫的?!钡诓稍L中記者捕捉到了一個鏡頭,載著近10人的中巴車拋錨,大伙都站在路邊,此時天空突然飄起了中雨,一名路政人員快速從車輛后備箱拿出兩把雨傘遞給了旅客,然后又去指揮交通。這個動作雖然不到10秒鐘,但與忙碌的救援相比,更溫暖、更打動人心。
2018年春運期間,湖北出現了重大冰雪災害天氣,高速公路出現了大面積擁堵。記者耗時7個小時來到隨岳高速鄂豫交界處采訪,發(fā)現所有養(yǎng)護、路政和大部分收費人員忙著為滯留司機送吃的,安撫司乘焦慮情緒,照顧生病旅客,素材非常豐富。直到晚上24時,記者回到管理所時,突然發(fā)現有8名收費員正擠在一個小房間吃泡面,一打聽,原來他們把飯菜、熱湯都送給了司乘,一天沒有吃東西,晚上吃點方便面充饑。
溫暖在嚴寒的冬天彌足珍貴。白天在路上看到的救助是湖北交通人的辛勞付出,而晚上吃方便面的場景,更能彰顯交通人的默默奉獻。
一篇文章的溫度,往往只需一個細節(jié)、一個舉動。因此,交通新聞現場采訪,不僅要見人之所見,還要做到見人之所未見。
一篇好的報道,不僅僅在于語言文字和邏輯結構,報道所體現的厚重性、思辨性、建設性也至關重要。能夠通過“一滴水見太陽”報道最能體現功底,這對記者而言,不僅要善于捕捉新聞,更要學會思考問題,即增強腦力。
2018年9月,筆者在一次全省交通會議上得知,湖北省重點交通項目保神高速停工了,原因是砂石料供應短缺。這是一個重磅新聞,因為高速公路因原材料缺乏停工,在我省交通項目建設史上是非常少見的。在深入現場采訪后發(fā)現,原來是因為中央、省、市環(huán)保整治關閉了南漳縣絕大部分手續(xù)不齊全、環(huán)保不達標的砂石場。
環(huán)保是紅線,不達標必須停工,即便是全省重點工程也不能亮“綠燈”。圍繞事實,記者與部門主任等反復商討后認為,保神高速停工是湖北交通項目在環(huán)保大保護新形勢下出現的一個新現象,也是一個必然現象,是全省乃至全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面對的新課題,如何解決好環(huán)保與建設的矛盾,需要改變傳統(tǒng)觀念。最終我們從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入手,將話題進一步延伸,采訪了相關企業(yè)及專家,最終刊發(fā)了《保神高速停工教訓了誰?》一文,并獲得了湖北新聞獎一等獎。報道刊發(fā)后,引起了全省交通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的共鳴,具有很強的參考借鑒意義。
作為省委機關報,要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報道,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不能停留在問題表面,要多思考、勤思考,圍繞大局思考,從建設性角度出發(fā),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路、方法。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不再局限于圖文并茂,更是進入視頻、直播時代。交通新聞亦如此,必須要講好故事,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可視性,使傳播效果最大化。
交通新聞是關注性極高的民生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在報道時不能抄文件、寫八股文,必須不斷增強筆力,扣民生視角,講述百姓故事,傳播民本情懷。例如,一座長江大橋通車,直入主題,講清楚道路通車的時間、收費標準、里程、社會意義等,為個人和物流運輸企業(yè)算賬,讓讀者一目了然。在報道工程建設時,遇到專業(yè)的俗語,要學會解釋,通常使用類比等方式,讓讀者能快速明白詞語的意思,方便理解。
在報道中,要有故事細節(jié),有直接引語,見人見事,要說老百姓聽得懂的 話,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 文章,真正和群眾打成一片,更加接 “地氣”、聚“人氣”。
視頻、直播已成為傳播的重要渠道,傳統(tǒng)媒體轉型,必須要求記者不但會寫、會拍,還要會播、能播。直播與新聞采訪寫作一樣,需要做大量的案前準備工作,需要設計好直播的環(huán)節(jié),直播內容要更加有趣味、可讀,同時還要掌握鏡頭畫面,綜合素質要求更高。去年,我們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大型活動中,直播三峽升船機,創(chuàng)造了100萬多點擊率的記錄,傳播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