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靜靜 任金平 戚敏敏
毒蛇咬傷是夏秋季節(jié)常見意外傷害,患者受傷部位多為身體暴露位置,如手部、上肢、腿部和足部等[1]。毒蛇咬傷后,患者會在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進而導致疼痛、腫脹及局部壞死等癥狀的出現(xiàn)[2]。局部傷口處置是治療毒蛇咬傷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3]。本研究觀察局部傷口處置救治五步蛇咬傷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5 月—2019 年5 月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yī)院皮膚科急診收治的五步蛇咬傷患者176 例,根據(jù)患者就診日期先后,2016 年5 月—2017年6 月收治的88 例患者為對照組,2017 年7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8 例患者為觀察組。本研究通過單位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接受抗五步蛇毒血清治療、抗生素治療與破傷風抗毒素治療。在治療期間利用局部封閉方式處理傷口近心端。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傷口處置措施:護理人員利用雙氧水、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局部3~5min。觀察組采用改良局部傷口處置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完成傷口的清創(chuàng)處理,利用碘伏進行批復消毒,并根據(jù)患者的傷口部位確定皮膚消毒范圍,如患者足部被蛇咬傷,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整個足部皮膚進行消毒處理。醫(yī)護人員在治療期間也會根據(jù)患者受傷部位選取針刺引流部位。一般情況下選擇傷口周圍腫痛明顯處,即“阿是穴”;若手背部咬傷患者的針刺引流部位為手背1~5 指指蹼上0.5cm 處,即“八邪穴”,足背部咬傷患者的針刺引流部位為足背側(cè)1~5 足趾趾蹼上端0.5cm 處即“八風穴”。確定針刺部位后,在針刺點周圍注射2%利多卡因,在完成麻醉及穿刺以后,以近心端為基點,向遠心端擠壓,直至血清樣液體帶血色液體流出。傷口擠壓操作完成以后,醫(yī)護人員利用復合碘伏棉簽擦拭穿刺點滲液,完成消毒處理。
2.2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的局部癥狀積分[4](腫脹積分、疼痛評分)、愈顯率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3 療效標準[5]治愈:臨床體征消失,實驗室指標正常,傷口完全愈合。顯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臟器功能受損消失;傷口基本愈合。有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減輕,傷口未完全愈合;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善,傷口未愈合。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描述,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n)或率(%)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兩組蛇咬傷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88 例,男46 例,女42 例,年齡19~78 歲,平均(55.4±10.1)歲;蛇咬傷至入院時間1~13h,平均(6.09±4.14)h;蛇咬傷部位:上肢50 例,下肢38 例;腫脹積分(2.51±0.44)分,疼痛積分(2.71±0.42)分。對照組88 例,男47 例,女41 例,年齡20~79 歲,平均(55.5±10.2)歲;蛇咬傷至入院時間1~12h,平均(5.97±6.73)h;蛇咬傷部位:上肢51 例,下肢37 例;腫脹積分(2.42±0.32)分,疼痛積分(2.82±0.52)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傷部位部位、蛇咬傷至就診平均時間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2 兩組蛇咬傷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88 例中治愈54 例,顯效31 例,有效2 例,無效1 例,愈顯率96.6%(85/88);對照組88 例中治愈50 例,顯效27例,有效6 例,無效5 例,愈顯率87.5%(77/88);觀察組愈顯率高于對照組(P<0.05)。
3.3 兩組蛇咬傷患者局部癥狀積分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的腫脹積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腫脹積分、疼痛積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4 兩組蛇咬傷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88 例中出現(xiàn)頭暈1 例,乏力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3%(2/88);對照組88 例中,出現(xiàn)頭暈2 例,胸悶4例,乏力4 例,貧血2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6%(16/88)。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五步蛇蛇毒主要為血液毒素,毒素侵入患者后可出現(xiàn)水腫、疼痛及組織感染、壞死等多種癥狀,嚴重影響患肢功能,甚至致殘[6]。因此,盡早消除五步蛇傷肢腫脹、積極治療局部癥狀十分重要和急迫。
表1 兩組蛇咬傷患者治療前后局部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蛇咬傷患者治療前后局部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傷口處置措施;觀察組采用改良局部傷口處置措施
患者局部傷口處理旨在排出毒液,避免毒素的大面積擴散。受傷者形體大小、蛇毒注入量及咬傷部位等均會成為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7]。本研究中,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患者受傷部位,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刺引流,促進蛇咬傷傷口感染灶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快細胞的生長,有利于創(chuàng)口的修復。同傳統(tǒng)處理方式相比,針刺引流可以避免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傷口引流不暢、肢體脹痛等問題,同時加速毒液的排出;改良后的局部傷口處理措施操作簡單、取材方便等多重特點。
張愛蓮等[8]研究報道,10%的毒蛇咬傷傷口存在細菌感染癥狀。本研究在完成傷口的清創(chuàng)處理后,利用碘伏進行消毒,并根據(jù)患者的傷口部位確定皮膚消毒范圍,如患者足部被蛇咬傷,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整個足部皮膚進行消毒處理。一方面加強局部傷口的消毒處理,另一方面也起到防治傷口感染的作用。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局部癥狀積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局部癥狀積分低于治療前的癥狀積分,對照組治療后的局部癥狀積分低于治療前的癥狀積分,但兩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的局部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愈顯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改良局部傷口處置措施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局部癥狀,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