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新鮮大青葉40克,搗碎,攤在紗布上,外敷患處,并用醫(yī)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2~3次,連續(xù)外敷3日。治療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多飲水。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痔瘡多是濕熱下注或淤血所致,主要表現(xiàn)有肛門疼痛、腫脹、充血或出血等,其誘發(fā)因素與過食辛辣、嗜酒、久坐少動等有關(guān)。清利濕熱、解毒活血是治療痔瘡的常用方法。
大青葉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葉,其根稱為板藍根。大青葉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斂瘡散結(jié)等功效,主治溫邪入營、高熱神昏、發(fā)斑發(fā)疹、黃疸、熱痢、痄腮、喉痹、丹毒、癰腫等病癥。大青葉可服用,也可搗敷或煎水熏洗。研究表明,其對血管有擴張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局部炎癥反應(yīng),使腫脹減輕或消退。新鮮大青葉清熱解毒力強,搗爛外敷,用于瘡癰腫毒、急性腮腺炎、毒蟲蛇咬及帶狀皰疹初起等引起的疼痛、紅腫,均有極佳的抗菌、消腫、止痛效果。濕熱過盛痔瘡,當出現(xiàn)肛門疼痛、腫脹或出血時,及時選用上方治療,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生姜、白糖各20克,大棗10克。水煎,濾取藥液300毫升,三餐前各服用1次,每次服用100毫升,每日1劑,連服1~2劑。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急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嘔吐”等范疇,表現(xiàn)多以上腹痛、惡心、嘔吐、流涎、發(fā)熱為主癥,其發(fā)病常為飲食失當、寒邪犯胃等所致。
生姜味辛性溫,能解表散寒、溫胃止嘔,被譽為“嘔家之圣藥”,可治療虛寒嘔吐、急慢性胃炎、腸炎以及風寒感冒等病癥。研究表明,生姜有解熱、抗炎、鎮(zhèn)靜、止痛作用。大棗(紅棗)味甘性溫,有健脾益胃、養(yǎng)血安神功效,主治脾虛胃虛、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等癥。加白糖可調(diào)味,還能防生姜之辛辣口感。
生姜配大棗,具有溫陽祛寒、健脾養(yǎng)胃作用。本方用于寒邪犯胃型急性胃炎有較好效果,這類胃炎主要表現(xiàn)有:面色無華、上腹部悶痛、惡心嘔吐(初起先嘔胃內(nèi)容物,后嘔吐清水,不欲食,稍食即吐)、惡寒低熱、舌淡苔白等。據(jù)報道,有人采用上方治急性胃炎63例,總有效率達96.8%。據(jù)臨床驗證,胃炎發(fā)作越早服用本方效果越佳,多數(shù)患者服1~3劑可愈。如慢性胃炎證屬虛寒者,上方可去白糖加紅糖,也有較好的療效。
提示: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人自行應(yīng)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我來薦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證、安全地應(yīng)用。
鮮柳葉25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5分鐘,取藥液,待溫足浴。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劑,連續(xù)1~2周。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其典型癥狀有足部瘙癢、脫皮、起小水皰,或有特殊臭味等。中醫(yī)治足癬重在清熱利濕、解毒殺蟲,以藥物外治為主。
柳葉是楊柳或垂柳的葉子,主要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除濕散風等功效,可治風濕痹痛、淋病、白濁、小便不通、疔瘡、濕疹、燒傷等?!侗静菥V目》載:柳葉“去風,止痛消腫”。研究表明,柳葉主要含鞣質(zhì)、柳酸(水楊酸)等,水楊酸殺菌力強,是常用于治療手、足癬的外用藥,有去角質(zhì)、殺菌、消炎的作用。所以,柳葉煎湯浴腳,用于足癬(腳氣)感染引起的紅腫、奇癢、起泡或化膿等,均有較好的效果。足癬者,一般連用4~7天,即能收到明顯療效。另外,用柳葉煎水洗,治療小兒奶癬也有良效。需注意的是,皮膚嚴重潰破或流水者,則不宜使用上法。
如煎洗不方便,患者也可采用另一種簡單方法:取鮮柳樹葉適量,用刀剁碎,早上放在襪子里,每天1次,堅持用幾天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