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雨
秋末時節(jié),來到淮陰。訪黃河故道,看御河碼頭,走運河兩岸,望淮河奔流。還到了漂母墳前,枚乘故里,與淮陰侯有關(guān)的一些設(shè)施,古老而年輕的淮陰,處處是水的環(huán)繞,到處有古的痕跡,即使是短暫停留的居住地門前的大道,也喚作水渡口大街呢?;搓幷f淮,說水,說古來人物,實在是最為相宜的地方了。意緒紛紛,人物多多,我想到了若干與運河有關(guān)的人物與文本,諸如韓信、林則徐、李鴻章,還有周恩來。
幾年前,我所服務(wù)的機構(gòu)醞釀策劃出版《中國運河志》,偶爾參加過前期的一些會議務(wù)虛,也到淮陰來參加過有關(guān)的若干選題會議,還到過清口、高家堰,增加了不少感性認識?;搓幎啻蝸磉^,但因文學而來,在水邊如此閑走發(fā)呆,想滄桑往事、歷史人物,這是第一次。最近,李敬澤先生有一個說法,比較別致。他說,不要就文學談文學,而要跳出文學,除了會議室,還要有山丘。我覺得,這話說得好,有點意思。
世道江河,動成積習,風雅之道,而有高髻廣額之憂。提到運河,我們會想到許多人的名字,諸如鄭國與鄭國渠,枚乘枚皋父子,楊廣與皮日休,柳永、秦觀與運河,即使在當下,劉紹棠這個久違的名字,因為他對運河的書寫,也難以繞過;我們更會想到明清時期的諸多經(jīng)典名著,當然也會想到張岱的《夜航船》,他往來于吳越,甚至去齊魯,看他的父親,多在運河之上目送歸鴻,感傷懷時。實際上,陸游的《入蜀記》,范成大的《吳船錄》,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無不與運河、江河有關(guān)。在農(nóng)業(yè)社會,文學的書寫,怎會離得了河流,更何況還是深深刻上人工痕跡的運河?但在這里,我忐忑再三,還是最想提到韓信這個夢幻一般的人物。關(guān)于韓信的歷史,最為本源的信息,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實際上,司馬遷為淮陰侯寫列傳的時候,一定是感受到了資料的匱乏與不足。韓信被誅殺、夷滅三族之后,與他有關(guān)的記述,還不一同消滅?人的記憶都是被修正的,即使是這樣一位曾經(jīng)勛業(yè)昭著煊赫一時的人物,一旦政治上出了問題,一切似乎都無從談起了。司馬遷這樣的一位卓絕的歷史大家,一定是不滿足于事關(guān)韓信的只言片語、欲蓋彌彰。他跋涉奔波,來到淮陰,尋訪查找,歷盡辛苦,這才為我們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諸如一飯千金、胯下之辱的勵志故事,但韓信是一流民無產(chǎn)者,還是沒落王孫韓國貴族后裔?他為何能忍流氓無賴的羞辱,卻不能忍南昌亭長之妻的勢利嘴臉?他的衣錦還鄉(xiāng)是坊間傳聞還是實有其事?韓信用兵如神,是漢初三杰之一,自不待言,他用兵多與水有關(guān),莫非也是受淮水的影響?韓信打敗項羽,司馬遷說得端詳,而班固在《漢書》中,為何對韓信在垓下之戰(zhàn)中的作為刪簡從略呢?
淮陰說水,多說運河,但水量之豐沛,除了北來南往的黃河、長江,不能不提自西而來的淮河。劉安的《淮南子》中提到了當時中國的六水,除了赤水、黑水、遼水外,就是河水、江水與淮水了?;此剂?,蒼茫宏闊。如今的地名,多有淮字,如淮陽、淮南、淮北、淮安,而以淮命名一支軍隊,稱之為淮軍,這也是很奇特的現(xiàn)象。湘軍的得名是因為湖南三湘,因為曾國藩兄弟,而淮上健兒成為淮軍,則是因為一度罵名不休的李鴻章。眾所周知,李鴻章成立淮軍,完全是在他的老師曾國藩的全力支持之下,而李鴻章當年投身湘軍之前,也的確在安徽的淮水兩岸摸爬滾打多年,雖然敗績累累,但經(jīng)歷就是財富。李鴻章倉促成軍,本來是沿蘇北迂回去上海開拓新局,最終孤注一擲,冒險乘船,在太平軍眼皮底下沿江而下,全師到達上海。自此以后,淮軍后來居上,居然超過湘軍,成為國家勁旅。但正如淮水入??偸遣淮箜槙骋粯?,淮軍一支,成為北洋水師,最終全軍覆滅,成為國家的奇恥大辱。120年前的戊戌變法,從根子上說,就是源于此前甲午年中日戰(zhàn)爭的全盤皆輸。李鴻章雖然也是在一個女人的控制之下,且結(jié)局不無凄涼,但比之韓信,還不算太難堪。說到李鴻章,他擔任過江蘇巡撫,兩江總督,還要說到他的前輩,大名鼎鼎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福建人,因為鴉片戰(zhàn)爭而載入史冊,殊不知,他對運河也有過很深入的考量與研究,還花了不少功夫,寫一本專著,大意是,如此費神耗力維護運河,如此令人頭疼千方百計管理運河,無非是為了南糧北運服務(wù)京師而已。為何不換一思路,在京畿重地諸如河北幽燕,興修水利,種植水稻,提高產(chǎn)量,供給北京。這樣一來,既避免了運河危害江南,也平衡了南北差距。林則徐此番設(shè)想,也許過于理想化,但他提出的這一思路,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道理。林則徐并不是閉門造車,異想天開,他從福建到浙江,爾后沿著運河,認真考察,提出了這一不無戰(zhàn)略意義的重大考量。林則徐后來禁煙失敗,流放伊犁。回到中原,又臨危受命,去與太平軍較量爭斗,死于途中,赍志而歿。
有人說,中國社會是一種治水的社會,治水是天大的事情,因為治水才有了國家。大禹治水,自不待言;漂母一念之慈,也是發(fā)生在運河水邊。天下紛亂,往往與水災(zāi)人禍相糾纏。李凖的《黃河東流去》,李頡人的《大波》,當然還有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即使在澳大利亞,也有凱特·格倫維爾的《隱秘的河流》,馬克·吐溫則有《在密西西比河上》,這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在這里,我想著重提江陰夏堅勇的《大運河傳》。為何要提到夏堅勇?當下運河,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推動,宣傳上的熱鬧鼓噪,更需要學者的沉靜,操作者的從容,還有就是文學視野下的獨特觀照。夏堅勇是當代作家,但他較好地處理了歷史與現(xiàn)實、文獻與文學的關(guān)系。他的《紹興十二年》《慶歷四年秋》從南宋寫到北宋,把歷史筆記中的人物盤活后與當下對照,別具只眼,技高一籌。他的這一文本的成功呈現(xiàn),實際上來源于他多年前的《大運河傳》。如果說,他的《湮沒的輝煌》給他帶來了文壇名聲,讓他與余秋雨一較長短,而《大運河傳》的出現(xiàn),則讓他與沐猴而冠的戲子式的某些文人截然分野。而這種分野則來自于他既有腳下功夫的行走,田野考察的感悟,置身天地之間河水蒼茫、云蒸霞蔚的身心體驗,更有他鉆進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尋尋覓覓披沙淘金,與古人神會對話的厚重歷史。讀南宋史料《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讀《宋人軼世匯篇》,這看似是專業(yè)分明、壁壘森嚴的古文獻專業(yè)領(lǐng)域,因為當下作家的介入,有溫度的觸摸,有歷史之同情與敬畏的打量,有不是僅憑只言片語就亂發(fā)議論的融會貫通,他難以遏止,奔涌而出,才有了《紹興十二年》《慶歷四年秋》的扎實文本。由此,我想到了今天我們談運河文學,除了一些煙花彌空的格外熱鬧,除了新聞報道式的蜻蜓點水之外,除了為了營造一種氛圍而罔顧事實、貽笑大方之外,可否就一些文本做一些更為深入、多元、開放式的解讀與沉浸呢?我在這里提到三本與運河有關(guān)的明代的經(jīng)典,與各位分享。
一是劉天和的《問水集》。劉天和是湖廣麻城人,也就是發(fā)生紅麻起義的地方。他是明代名臣、學者,正德三年(1508年)的進士。曾做過南京禮部主事,南京太常少卿,還做過金壇的縣丞、湖州知府等。黃河南徙,朝廷命劉天和總理河道,遂疏浚汴河及山東七十二泉。劉天和后來又改任兵部左侍郎,總制三邊軍務(wù),此后又歷任南京戶部尚書、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等職。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致仕,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1545年1月)逝世,只過了三年退休生活而已,得年六十七,追贈少保,謚號“莊襄”。劉天和平時還留心醫(yī)藥,輯有《保壽堂經(jīng)驗方》四卷,被李時珍《本草綱目》多加引用。他另刻有《傷寒六書》《幼科類萃》等書。從以上不無瑣碎的介紹,我們大致看得出來,劉天和經(jīng)歷豐富,經(jīng)過多崗位鍛煉,做過紀檢干部、地方官,還打過仗,但最為重要的是他的治水經(jīng)歷,并留下了文本,否則怎會被后人提及呢?
二是萬恭的《治水筌蹄》,它是16 世紀治理黃河、運河的水利名著。萬恭是江西南昌人,隆慶六年至萬歷元年(1572-1573年)任過總理河道,主持黃河、運河的治理工程?!绑芴恪背龅溆凇肚f子·外物》,原指漁獵工具。治水筌蹄意思為治水工具書。該書由148 條短文結(jié)集而成,其主要內(nèi)容是:搜集、實踐治黃方略和方法,總結(jié)出筑堤束水沖沙深河的經(jīng)驗,后經(jīng)潘季馴等繼承發(fā)展成為束水攻沙的理論和措施。他首次提出汛前在河灘筑矮堤,汛期用來滯洪攔沙,落淤灘地,穩(wěn)定主槽;他強調(diào)掌握汛情的必要性,他建立了上起潼關(guān)、下至宿遷的飛馬報汛制度,具體描述黃河暴漲暴落的特性;他對京杭運河,特別在山東境內(nèi),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jié)出一套因時因地制宜的航運管理與水量調(diào)節(jié)的操作方法。他有效地解決了水資源短缺、流量微弱和運輸量龐大而時限迫促等具體困難。
三是潘季馴的《河防一覽》,它也是古代著名河工專著之一。全書共14 卷,約28 萬字,記錄了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運河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措施。該書卷一是皇帝的璽書和黃河圖說,反映了當時治河的歷史背景,黃、淮、運三河的總形勢和工程總體布罝;卷二是《河議辯惑》,集中闡述了潘季馴“以河治河,以水治沙”的治河主張;卷三《河防險要》,全面指出了黃河、淮河、運河的要害部位、主要問題及應(yīng)采取的措施;卷四為《修守事宜》,系統(tǒng)規(guī)定了堤、閘、壩等工程的修筑技術(shù)和堤防歲修、防守的嚴格制度;卷五《河源河決考》是前人研究黃河源頭和歷史上黃河決口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是研究河道演變的重要資料;卷六則收集了一些宋、元、明代有關(guān)治河的議論;卷七至卷十二是從潘季馴 200 多道治河奏疏中挑選出來的精粹41 道,是他4 次主持治河過程中解決一些重大問題的原始記錄,概括了他治河的基本過程和主要經(jīng)驗,又是《河議辯惑》中所提出的各種觀點的詳細注釋;卷十三、卷十四是潘季馴為闡明自己的觀點、批駁反對派的意見而引證的古人以及同時代人的著述、奏疏、明記、碑文等?!逗臃酪挥[》既較全面繼承了前人治河的主要成果,又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潘季馴長期治河的實踐經(jīng)驗,在其問世后的300 多年中,對治河方針和河工實踐一直起著指導(dǎo)性作用。
行走在淮陰的水邊,這里有淮水的東西縱橫,有運河的貫通南北,有黃河故道的夕陽晚照。我們說到了韓信,提到了林則徐,也說到了李鴻章。當年,還有人曾為了淮河的統(tǒng)一治理,提出設(shè)置江淮省的建議呢。在淮水邊,我們當然也會想到開國總理周恩來,他從淮水與大運河邊,背井離鄉(xiāng),翩翩少年,遠赴關(guān)外,再到津門,爾后出國留學,成為職業(yè)革命家。他是開國總理,也是一代元戎。他的風度翩翩,他的神采奕奕,他的大無大有,他的豐富經(jīng)歷,都值得反復(fù)回味,緬懷再三。今年是他誕辰120 周年,斯人雖去,影響綿綿。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淮陰說淮道水,談古論今,話題悠長,遐思難收。我們還提到了劉天和、萬恭、潘季馴,更想提及已經(jīng)去世的汪曾祺,他有真情而不亂抒情,他的文學文本似乎無主題,卻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經(jīng)驗,步入了經(jīng)典殿堂。有一位評論家曾對汪曾祺有過精彩評論,這位評論家在1994年一個風雨交加的春夜跳樓自殺,他叫胡河清,我摘引他在《靈地的緬想》中的一段話,來結(jié)束此文:
文學對于我來說,就像一座坐落在大運河側(cè)的古老房子,具有難以抵抗的誘惑力,我愿意終生關(guān)閉在這樣一間房子里,如寂寞的守靈人,聽潺潺遠去的江聲,遐想人生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