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鋼
公元759年春,被人們尊為“詩史”的杜甫,時任華州司功參軍。在前往戰(zhàn)亂后的洛陽探親返歸任上的旅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那時的杜甫,或許從未考慮過詩與時代的關系問題,但他的經歷卻對今天的我們深有啟發(fā)。
毫無疑問,每一個詩人的寫作,都是處于一定時代語境下的寫作,但詩人與時代的關系,卻常常如那時的杜甫一樣,并非刻意地承擔。因為當一個詩人拿起筆,大多緣于原始的表達欲,他們常常懷著不吐不快的急迫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感,在筆端轉化成詩,幾乎無暇單獨考慮如何書寫時代的課題。但我們既然是生活在此一時代中的人,則不可避免地會在書寫過程中觸及時代的問題,沾染時代的氣息,兩者的關系,是牽連,而非刻意。倘若杜甫刻意地謀劃著如何才能成為“詩史”,恐怕也就不會取得那些舉世公認的詩學成就了。
公元759年的杜甫,作為一位被貶往華州負責管理地方文教工作的政府官員,在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詩歌經驗時,并非懷揣著要為時代立言的壯志,而是源于“言為心聲”的原始表達欲。因為是心口如一而無所顧忌,所以他的詩行間自然而然地帶有哀嘆民生之艱的樸素情感,同時也負載著他作為一名底層官員的憂思。在《新安吏》的前半部分,作者因親眼見到一群尚未成丁的孩子被強征入伍,而發(fā)出了“中男絕短?。ㄟ@些剛滿十八歲的孩子身材還極其短?。?,何以守王城?”的質問,“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的場景描繪,更表現(xiàn)出了作者心中的悲戚之情。然而,作為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他轉而又在這首詩的后半部分用一種鼓勵的語氣來安慰孩子:“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大意即是:他們將要從事的勞役不重,軍官也會如“父兄”般照顧他們。這樣,這首詩前半部分真摯的同情,和后半部分從臣子的職責角度送給這些“中男”的虛渺安慰,就形成了一種鮮明反差。正是在這樣自然保留的矛盾中,我們得到了詩人該如何書寫時代的啟發(fā)。
這樣的矛盾,其實源于杜甫的政治抱負與詩人胸懷間的沖突。陸游曾在《讀杜詩》一詩中說:“后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咨”,他惋惜后人僅將杜甫作為一位詩人看待,而沒有看到杜甫在思想、道德和政治上的見解與價值。與笑稱“堯舜之事不足驚”的李白不同,杜甫始終有著“致君堯舜上”的政治理想。這一理想不是為了突出自己,而是致力于輔佐皇帝成為超越堯舜的賢君。因而,杜甫的一生雖然只是短暫地擔任過“八品”小官,大多數(shù)時間里不過是一位沒落的底層士族,卻常常心懷天下大事,不斷在詩篇中為統(tǒng)治者出謀獻策,書寫了大量與時事密切相關的詩作?!朵P吏》一詩中,他苦口婆心地勸說守關將領不要學魯莽出擊的哥舒翰就是明證。杜甫的詩人胸懷,幫助他超越了他所屬的士族階級的局限,超越了時代的思想局限,進入了一個更博大的情懷世界,使他看到了底層人民的苦難,個人的情感與人民的情感相通相接在一起,開辟了更廣闊的詩學天地。
在稍后寫作的《石壕吏》一詩中,作者完全割去了《潼關吏》及其他詩作中常常出現(xiàn)的光明尾巴,用完整而統(tǒng)一的筆觸寫出了“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悲戚。這首詩中的作者形象,已經完全站在了人民的立場。他也因此而超越了過去那個“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自己,超越了自己的政治身份視角,超越了時代的忠君思想,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超越群儒的博愛精神。若是沒了這般超越時代的精神,恐怕他縱有詩才最終也只能成為一名小心謹慎地揣摩圣心的詩官,而不可能寫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樣的千古名篇,更不可能被尊為一代詩圣。
陸游在教自己的小兒子學詩時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示子遹》),他已經充分意識到了所謂詩人,絕不能只是會擺弄語言的藝術家。杜甫詩歌的藝術魅力,與他滲透在詩中的思想的魅力、人格的魅力、對時事政治的敏銳見識和寬闊的胸襟氣度等詩之外的功夫密不可分。但歸根到底,杜甫詩歌的魅力,主要源于他對于詩本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zhí)著。“語不驚人死不休”,不只是一種詩歌語言的訓練,同樣也應該是一種詩歌精神的追求,一種詩性思維方式的生成。優(yōu)秀的詩人,唯有在這樣的維度上具備了追求的精神,才能不斷更新詩歌思想,進而創(chuàng)造出新時代的詩歌精神?;蛟S,也正是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激勵著杜甫克服了思想的惰性,超越了時代的局限,創(chuàng)造出了更宏大的詩人情懷與世界。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說,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從以下三個方面激勵著杜甫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時代精神。
其一,是自覺地學習詩歌傳統(tǒng)的意識。杜甫在《戲為六絕句》第四首中曾這樣寫道:“才力應難夸數(shù)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庇媒裉斓脑捳f,大意即是:我們現(xiàn)在這些詩人的才華有誰是出類拔萃的呢?恐怕很難超越庾信和初唐四杰。也許我們只是達到了翡翠蘭苕那樣優(yōu)美的境界,而遠沒有實現(xiàn)掣鯨碧海那樣雄壯開闊的意境。從這四行詩句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在詩歌史的傳統(tǒng)中來尋找個人定位的意識。作為一位“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壯游》)的早慧詩人,杜甫長期有著“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的自覺自勵,對詩歌史上的人物流派如數(shù)家珍,因而才能做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戲為六絕句》第四首)。對詩歌傳統(tǒng)持續(xù)不斷的學習,是杜甫能夠實現(xiàn)新的創(chuàng)造的基礎。
中國新詩誕生百年以來,已經涌現(xiàn)了眾多不同風格的代表性詩人和詩學流派,成就了自身的詩學傳統(tǒng)。每一個想要在新詩寫作領域有所作為的詩人,首先要面對的課題,就是如何在新詩百年的詩學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個人的詩學見解。如此這般,才能避免浮泛的抒情,將個人表達的欲望納入到詩歌自身傳統(tǒng)的軌道中去,將所有的技巧收納于隨心所欲的無形中去。詩歌最終要依賴的,只能是詩歌自身的規(guī)律和法則,而不是外在的風云變幻。杜甫正是因為始終將《詩經》的風雅比興傳統(tǒng)視為正宗,才有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跳出個人的心胸,用一雙已經被免除兵役的士族的眼睛,看到了底層人民被強征兵役的痛苦,從而創(chuàng)作出《石壕吏》這樣的作品。
其二,是自覺的詩歌本體意識。杜甫寫下了被后人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即便沒有那些憂國憂民的“詩史”,單憑杜甫在七律詩體方面的純熟藝術成就,他也完全可以在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成熟的七言律詩的出現(xiàn),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唐代詩歌精神的一個側影。
作為一種尚未完全成熟的語言形式,現(xiàn)代漢語的語音、詞匯、句法在等待著當代詩人去鍛造出新時代的特色。尊重詩歌本體的獨立地位,才能避免將詩歌簡單當作個人情感或時代精神的運輸工具,從而在精神的熔爐里錘煉出現(xiàn)代漢語的力與美?,F(xiàn)代漢語詩歌的現(xiàn)代形式,是現(xiàn)代漢語詩歌區(qū)別于現(xiàn)代小說和現(xiàn)代散文,在當代文壇確立自己獨立身姿的根本。完善并不斷更新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當代詩人本應肩負的歷史使命。受“感時憂國”傳統(tǒng)影響極深的中國文人,對于更新民族語言活力的職責常常有所忽視,對建設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新詩體的使命也常常重視不足。在這一方面,當代詩人仍舊大有可為。
其三,是忠實于真實生活經驗基礎之上的創(chuàng)造意識。無論生存于哪一個時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zhí)著都將是一個詩人的命運,其中既包含了對語言的錘煉,也包含了對自我的錘煉。作為可以終生免服兵役的特權階層,杜甫的心卻與那些遭受兵役之苦的普通百姓緊緊地貼合在了一起。寄生于杜甫身上的詩歌傳統(tǒng),被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催生出了新的創(chuàng)造。他在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默默審視著的社會良心,寫盡了人間的無數(shù)滄桑,呈現(xiàn)出了無數(shù)人心靈深處的渴望,將詩歌世界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豐富和擴容。正是由于有了這樣的創(chuàng)造意識,杜甫才如詩人黃燦然在《杜甫》一詩中所總結的那樣:“他一個人活出一個時代?!?/p>
過去的傳統(tǒng),唯有與新的現(xiàn)實相摩擦相融合,才能激發(fā)出新的火花。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也必須從真實而具體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擺脫任何已經邏輯化的語言觀念系統(tǒng),用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現(xiàn)實生活去重新激活語言的活力,創(chuàng)造出我們作為今人的新的生活態(tài)度和詩學勇氣。隱喻和象征,作為感覺敏銳和值得信賴的詩學武器,也是詩歌能夠依憑著超越時代的種種思想局限的思維工具。這一隱喻象征系統(tǒng),只有當它與我們作為個人的真實的生命感受相契合的時候,才能獲得新的生機,迸發(fā)出更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去沖破所有思維的邊界,成為時代與歷史最敏銳的神經。這也將是我們對當代詩歌充滿期待的理由。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強調文學是對生活的反映的“反映論”曾長期占據著文學理論的主流陣地,然而,人們早已意識到,這一觀點片面強調了生活對文學的決定作用,而沒有看到文學與生活間的互動式“交往”關系。文學絕不只是生活的被動反映,而且蘊藏著發(fā)現(xiàn)乃至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潛力和可能。真正優(yōu)秀的詩人也絕不會僅僅是去簡單地反映時代經驗,滿足于日常生活經驗的展示,而且總是能夠創(chuàng)造出新的精神境界和藝術格局,通過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情與志催生新的生活。杜甫的詩歌,以其仁愛精神所彰顯出來的魅力,感染了無數(shù)人的詩心,激勵了無數(shù)人的詩生活,他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詩歌本身。
我們今天的詩歌唯其如此,才能夠超越簡單地歌頌或者批判時代的要求,而專心致志于挖掘自身情感的源泉,深耕自己的詩學園地。同時,我們完全不必擔心詩人的寫作會脫離時代的課題,因為詩人寫下的每一行詩句,都必將自然而然地沾染上時代的氣息。只要詩歌真誠地表現(xiàn)自我,真摯地關懷他人,就必然會在詞句間體現(xiàn)出它隱含的傾向和社會意義。實事求是地忠實于個人的真實生活體驗,既要有入乎時代之內的體貼,又要有出于時代之外的超脫,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時代精神。
我們的時代應該有足夠寬廣的胸懷和氣度容納各種不同的風格和創(chuàng)作,容納歷史學定義的時代精神之外的詩歌精神的生長和存在。但這種寬容并不等于無序,藝術有它自身的法則,美學將會以她自身的倫理學審視著所有那些正在寫著詩的人。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或許,不同人的眼中有著不同的時代意識,宏觀的時代精神的總結將會是歷史學家的課題,而不是詩人的任務。詩人在今天應該自覺思考的,不是如何反映時代精神,而是如何在忠實于個人心靈的基礎上,幫助人們在生活中重新恢復內心神圣的信念,驅逐虛無荒謬的感受,建立起新時代的詩歌精神——在忠實于時代生活與投身于藝術創(chuàng)新的雙重合力中去熔鑄新時代的詩歌精神。堅持從個人內心真實的感受出發(fā),用詩歌的形式去命名那些被擯棄在時代話語之外的精微而復雜的生存體驗,進而用語言去創(chuàng)造新的現(xiàn)實,鍛造新的人性,錘打新的情感,這也將是今天的詩人最應該去做的事。詩歌應摒棄的永遠是那些同質化的表達,而不是集體性的表達。讓那些無聲的人在自己的詩篇中開始歌唱,通過一個我,讓無數(shù)人在自己的心中匯合,是永遠值得用文字工作的人去嘗試去付出心血的偉業(yè)。
詩的語言,應該是一種超越了時代話語的語言,是一種沒有固定主人的語言,因而也是有能力在一個時代之內開啟另外一種時代精神的語言。杜甫的偉大,就在于他在時代的集大成之上,發(fā)明了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態(tài)度,從而超越了那個時代,影響至今。今日之人,倘若回想起唐代精神,恐怕絕非四方來朝的豐功偉績,也不是霓裳羽衣的華美富貴,而是杜甫詩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那種博大的胸襟吧。
[本文為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項目“‘歸來詩人的創(chuàng)傷體驗與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BJ201408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