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格
王士禎《香祖筆記》(卷二)中記:“今京師宴席,最重鹿尾,雖猩唇、駝峰,未足為比。然自唐已貴之。陳子昂《麈尾賦》云:‘卒網(wǎng)羅以見逼,受庖割而罹傷。豈不以斯尾之有用,而殺身于此堂。為君雕俎之羞(饈),廁君金盤之實。云云。若六朝以來,則以麈尾為談柄耳,未聞充盤俎也。耶律楚材西域詩,亦以‘鹿尾‘駝蹄作對?!?/p>
王士禎是順治進士,累官至刑部尚書,著述頗豐,是位大學者和文學家。他在此書“序言”中記:“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后,盡急還京師,偶有見聞,筆之簡策。”可見,京宴貴鹿尾,如他所說,是在順治至康熙時期的事情。
王士禎的這段記載,語雖不長,卻將“鹿尾史”說出個大概。他這是說:自唐代時鹿尾已成貴饌。文學家陳子昂曾以鹿尾為題作賦,賦中記:鹿被捕獲后,由庖人割宰,取鹿尾做成珍饈,成為皇帝金盤中的御膳。而早在魏晉南北朝以來,麈尾就是人們的談柄了。王士禎所說的“談柄”是有典故的?!钝拧め尗F》記:“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塵?!薄氨賶m”即拂塵,是指魏晉人在清談時常拿的一種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因而,這種清談又謂“麈談”,泛指閑居談論。王士禎所說的“談柄”,即指此。他說鹿尾和駝蹄“作對”,乃指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國大臣耶律楚材所寫西域詩里的句子。
但是,王士禎此說也需補苴。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七“酒食”中記:“(南朝梁)劉孝儀曰:‘鄴中鹿尾,乃酒肴之最。”這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鄴(在今河北臨漳),鹿尾已被認為是配以酌酒的最佳美味??芍菚r的人們不僅習于“麈談”,也曉得鹿尾是珍饈了。據(jù)此,鹿尾是貴饌應該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至于鹿尾“然自唐已貴之”,應該解釋為那時鹿尾已成貢品,如《新唐書·地理志一》所記:“會州會寧郡土貢有鹿舌、鹿尾?!奔词钦f,是因為鹿尾被貢為御膳就顯得貴重了。
到了清初的京師宴會上,鹿尾為何比猩唇、駝峰還要貴重?這是因為珍食鹿尾的傳統(tǒng)習俗經(jīng)過長期積淀,其滋補功能越發(fā)為人們所看重。鹿尾可壯腎督之陽,配合血肉之品,能補元氣、暖腰膝、益腎精,也是治療陽痿遺精、頭昏、耳鳴、倦怠乏力的良藥。食用不可過量,常用效果顯著。滿洲這個被稱為“以鹿為糧”的民族,自定都北京后,食鹿之俗更重京師。尤其鹿尾,滿人有他們的見解:鹿臥時習于扭頸以嘴緊抵肛門,元氣乃歸于腹,尾通其氣,故尤有滋養(yǎng)。且不說這種見解是否在理,但總是與關(guān)內(nèi)食鹿尾的風俗有了趨同,且在滿洲食俗的影響下,致使鹿尾在京師滿漢官場的宴會中獨占鰲頭。
王士禎只說了“今京師宴席,最重鹿尾”,沒有說明鹿尾是怎么做成菜肴的。時后一些,汪啟淑《水曹清暇錄》里有了記載:“近時宴席不甚重熊掌、猩唇,而獨重鹿尾,一頭全鹿不過數(shù)金,而一尾等之。蒸熟片食,盤甚微,形似豬脂,唯味稍帶甜爾?!边@說得很是切實,鹿尾經(jīng)脫毛,蒸時又會縮水,還要剔除尾骨,成菜時再切成小片,可不就得“盤甚微”了。至于“唯味稍帶甜爾”,是客氣地挑剔,蠡測是廚師為除去鹿尾之膻味,蒸時加了糖,因為糖有去腥膻而提味的功能,但糖加多了,膻味解了,甜味卻增重。
那時候,一盤鹿尾價等全鹿,也與鹿尾成為清帝的御膳有關(guān)。據(jù)《盛京典制備考》卷四“禮部應辦事宜”記:盛京將軍每年向清宮進獻的食貢主要是鹿貢,并以鹿尾為重。按例要七次進畢,于入冬后始,至立春止。且不說要進獻巨額的鮮鹿舌、鮮鹿筋條、鮮鹿腸、鮮鹿肚、湯鹿肉、晾鹿肉等,單說七次進獻的鮮鹿尾為“二百七十盤”,取自東北盛產(chǎn)的馬鹿之尾,因是自冬至春間獵獲,故稱“冬尾”,質(zhì)量上乘。這種情勢也帶動了京師民間食鹿尾風俗的濃重。當時有一首竹枝詞寫道:“關(guān)東貨始到京城,各處全開狍鹿棚。鹿尾鯉魚風味別,發(fā)祥水土想陪京?!弊阋姰敃r的京師餐飲市場上,用鹿尾烹制菜肴的酒樓飯莊一定是很普遍了。這也是那時期京宴重鹿尾的一種歷史背景。
那么,鹿尾的詳細制法是怎樣呢?清人李化楠《醒園錄》卷上“食鹿尾法”,說得很到位:“此物當乘新鮮,不可久放。致油干肉硬,則味不全矣。法先用涼水洗凈,新布裹密,用繩扎緊,下滾湯煮一袋煙時,取起,退(煺)毛令凈,放瓷盤內(nèi),和醬及清醬(醬油)、醋、酒、姜、蒜,蒸至熟爛,切片吃之。又云:先用豆腐皮或鹽酸菜包裹,外用小繩子或錢串(穿銅錢的細繩)扎得極緊,下水煮一二滾,取起,去毛凈,安放瓷盤內(nèi),蒸熟片吃?!边@里沒有寫用糖調(diào)味,卻寫了放醋。《醒園錄》成書于乾隆中葉,介紹鮮鹿尾的制法已很成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可是,鮮鹿尾不易保存,那時的冷藏條件有限,鮮者難以久貯。到了清末,風干鹿尾遂成時髦。這時的蒸鹿尾,便習用風干的了,而且制法也有改進。關(guān)于加工:先將風干鹿尾用溫水泡軟(視其大小、干制程度而掌握浸泡時間),再冷水下鍋,水沸后改小火煮至能煺毛時撈出,煺凈毛;用清水漂洗干凈,置蒸具中,加雞湯、紹酒、蔥段、姜片、花椒、鹽,調(diào)好口味,蒸至半熟,取出;原湯不要,再換新雞湯(調(diào)法如前),繼續(xù)蒸至鹿尾軟爛入味,復取出,從底部剔出骨頭,冷卻后切成薄片,擺入盤內(nèi)即可食用。
再后的制法更為先進,習為“各吃”。即取紫砂帶蓋小罐若干(按食者人數(shù)而定),每罐里先碼好熟火腿片、冬菇片、冬筍片各二三(需先用沸水焯透),再澆入調(diào)過味的上湯,然后擺入如前述制法的鹿尾薄片(一般為四片),蓋上蓋,蒸約15分鐘即可。成菜的湯汁清澈鮮美,鹿尾柔軟入味,主副料搭配適宜。
另外,鹿尾亦可做粥食。清人曹庭棟《養(yǎng)生隨筆》中記:“鹿尾,關(guān)東風干者佳。去脂膜,中有凝血如嫩肝,為食物珍品。切碎煮粥,清而不膩,香有別韻,大補虛損。蓋陽氣聚于角,陰氣聚于尾?!本唧w制法應該是:先用清雞湯煮米,并調(diào)入紹酒、鹽、蔥、姜汁;俟米煮至八分熟,再將蒸熟入味的鹿尾(切粒)放入,量要適當,至米爛即成。其滋補作用遠勝燕窩粥,這是題外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