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侯兆銘,李遠平
(大連民族大學 建筑學院,遼寧大連 116650)
滿族村寨是具有滿族特色的村莊、寨子,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qū)。其公共空間是滿族村寨原住居民與外來游客進行公共交流和各種公共活動的開放性場所。本文研究對象赫圖阿拉村(圖1)是中國第一批被命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滿族村寨中極具代表性與研究價值,其赫圖阿拉城景區(qū)是在原有部分遺址與村莊原址上新建與重修而成,后因發(fā)展旅游業(yè)將原有村寨遷址于新村,老村則為原住居民居所。本文分別對村內的四個公共空間區(qū)域新村、老村、赫圖阿拉內城景區(qū)、赫圖阿拉外城滿族老街進行研究。
圖1 赫圖阿拉村公共空間研究區(qū)域劃分簡圖
調研發(fā)現(xiàn),赫圖阿拉村內,因青壯年外出務工或陪學、青少年到城鎮(zhèn)讀書,村內中老年人口居多,調研對象93%為中老年人。團隊一方面對活動于公共空間內的部分村民做簡要口頭問卷調查,另一方面采用全天觀察法,在公共空間內定點定時段觀察人流活動,探究該村內人們行為活動與公共空間的關系。我們把待觀察的公共空間大體分為五類:
(1)入口空間:是全村的“門面擔當”,是具有村寨特色的標志性空間;
(2)交通空間:村民使用頻率最高的場所。村寨公共空間中占比最多,是戶與戶之間聯(lián)系的“基本橋梁”;
(3)公共活動場地:人員聚集最多的場所,也是體現(xiàn)風格特色的最佳場所;
(4)生態(tài)空間:最能體現(xiàn)村寨鄉(xiāng)土文化氣息的場所,風貌樸實,是村寨外觀設計靈感的來源之一;
(5)公共建筑場所:體現(xiàn)建筑特色的最佳場所,易融入民族特色符號。
2.1.1 新村、老村公共空間使用情況分析(表1)
由表1可見,公共空間在上午與下午時段使用頻率最高;村民最長停留的空間是交通空間;在空間中進行最多的活動是聊天、散步;因人流流向隨意性較大,且在公共空間交往時持續(xù)時間較長,所以村民對公共活動場地內休憩設施需求較大,多數村民希望有更舒適的公共環(huán)境和更豐富的休閑娛樂設施。
表1 村民日常生活與生產生活中村內公共空間不同時段內的使用情況
表2 新、老村公共空間內進行的特色文化活動與公共空間使用情況
表3 景區(qū)公共空間進行的特色文化活動與公共空間使用情況
2.2.1 新、老村內特色文化生活中公共活動與村寨公共空間聯(lián)系(表2)
赫圖阿拉村的特色文化活動大多屬于偶發(fā)性公共活動,時間段相對明確,因此無需用表1分時段對比的方式來闡述表示。
由表2可知,公共活動場地中廣場空間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炒大鍋菜、晾曬滿族特色食物、婚嫁儀禮活動皆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特色活動,占用公共空間的頻率較高,均可體現(xiàn)質樸民俗;欻嘎拉哈在滿族十分受歡迎,是村寨普及率比較高的體育活動。
2.2.2 景區(qū)進行的特色文化活動與公共空間使用情況(表3)
滿族的特色活動多種多樣、類別豐富,分為競技類、軍事宮廷類、游戲娛樂類、舞蹈表演類等,這些活動普遍具有表演性,可充分向外展示滿族豪邁的特色風俗文化[1],是滿族歷史的沉淀。由表2、表3可知,無論在居住村還是在景區(qū),保留下來且體現(xiàn)最多的是滿族的舞蹈表演類活動,如秧歌、太平舞、蝴蝶舞、二貴摔跤等;游戲娛樂類活動,欻嘎拉哈、撞拐、打瓦等特色活動,正在逐漸淡出人們視線,這也是要做好公共空間內特色文化宣傳的原因之一;騎射、跳馬、摔跤、蹴球、冰嬉等都是滿族大型傳統(tǒng)特色競技活動,但在調研過程中卻極少見到這些類別的活動,僅是聽村民口述回憶。一些滿族特色文化活動正在被遺忘,或跟公共空間不夠大,不足以施展、展示這些大型活動有關。如騎馬射箭,需要占用野生場地較多,村內難有大片空地,而景區(qū)外城雖用地充裕,但可能出于對環(huán)境的保護或由于人力物力的缺失,未能開展。為了滿族文化的延續(xù),需要復蘇或創(chuàng)造特色活動所需的空間,宣傳與提示滿族特色文化,喚醒人們對滿族文化的持續(xù)傳承。
表4 新村代表性公共空間現(xiàn)狀細部問題與管理更新方向
管理與更新的總體目標一是維護體現(xiàn)歷史人文、具有滿族特色的公共空間,如景區(qū)內展覽場所,遺跡遺址等;二是更新功能殘缺、雜亂無章、欠缺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如村內廣場、道路、公廁等。以下針對新村、老村和赫圖阿拉城內、外景區(qū)五類公共空間進行現(xiàn)狀細節(jié)問題分析,確定管理與更新方向,詳見表4—表6。
圖2 新村公共空間分布圖
3.1.1 新村代表性公共空間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向(表4、圖2)
3.1.2 老村代表性公共空間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向(表5、圖3)
3.1.3 赫圖阿拉城城內景區(qū)代表性公共空間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向(表6、圖4)
3.1.4 景區(qū)赫圖阿拉城外滿族老街公共空間現(xiàn)狀問題概述(圖5—圖7)
現(xiàn)狀:滿族老街目前雜草叢生,一片荒涼,商戶搬走,僅有一家雜貨鋪仍在營業(yè)。調研可知老街原是一處集餐飲、娛樂、住宿功能于一體,且滿族氛圍濃厚的場所,但目前部分商用房瓦片脫落、墻壁損毀,屋外張貼危房勿近警告,房屋與街上多堆放雜物。
3.2.1 總體現(xiàn)狀
表5 老村代表性公共空間現(xiàn)狀細部問題與管理更新方向
表6 赫圖阿拉城城內景區(qū)代表性公共空間現(xiàn)狀細部問題與管理更新方向
圖3 老村公共空間分布圖
圖4 景區(qū)赫圖阿拉城內公共空間分布圖
圖6 滿族老街現(xiàn)存唯一店鋪
圖7 滿族老街沿街公共空間現(xiàn)狀
老村局部公共空間存在公共空間浪費、公共設施缺失等問題,但其綠化景觀處理較自然;新村在公共空間建設方面比老村要完善許多,表現(xiàn)在公共設施較全、公共環(huán)境較好、選址佳、整體較有滿族特色。新老村寨公共空間即使處于景區(qū)周邊也并沒有過度商業(yè)化,但存在村寨空心化問題,村中年輕勞動力流走,老齡化日漸明顯,公共空間環(huán)境維護工作缺少勞動力和開闊的發(fā)展思維。
3.2.2 管理與更新方向
(1)功能完善與經濟實用性方向(表7)
(2)外觀美觀與文化特色性方向(表8)
表7 公共空間功能完善管理與更新大方向
表8 公共空間外觀管理與更新大方向
圖8 滿族窗柩裝飾元素
村寨環(huán)抱名勝古跡赫圖阿拉城遺址,所以對村寨公共空間文化氛圍營造的要求較高,但老村整體公共空間缺少滿族風格??紤]到實際經濟原因,可將翻新的陳舊設施加入滿族符號,同時在老村公共空間內增加滿族文化宣傳品,促進滿族文化傳承。
公共空間利用率受季節(jié)性影響較大。在生活方面:北方冬季寒冷,村民在寒冬較少使用室外公共空間,可通過改建方式,增加室內活動空間。例如可適當加建易拆卸類、可循環(huán)類室內活動中心,并隨季節(jié)變換,靈活使用。該空間可兼做會議中心、文化中心,利于村民分享交流與活動,減少季節(jié)性因素的影響。在旅游業(yè)方面:冬季是旅游淡季,卻恰好是該村滿族特色見長的時期,若因季節(jié)因素導致公共空間階段性荒廢,或未將該村特有的滿族活動展現(xiàn)出來就很可惜。為了在淡季也能吸引游客駐足,考慮增加可吸引游客留宿的公共空間,如夜市、滿族小吃街、民俗風情體驗館等,讓游客留宿,從而推動經濟,降低季節(jié)性影響;或拓展新的旅游方向,如增設雪景小木屋、游玩體驗項目(如雪橇)等室外活動,充分利用室外公共空間。
一些公共空間可達性低,導致利用率低,即使該空間再有魅力也會因地理位置偏僻而失去原有活性。針對老街的荒落,一方面加強偏僻公共空間路標提示、擴大其宣傳范圍;另一方面改善交通工具,可考慮在景區(qū)售票處至城外方向,試運營“觀光助力單車”,緩解滿族老街、歷史文化長廊等較遠景點類公共空間可達性不高的問題,改善因路程過長游客疲憊而導致老街客源較少現(xiàn)象,重啟滿族特色老街活力;另外在遠途中,多開設特色休息空間或體驗項目,供人們駐足休憩。
對閑置危橋進行翻新,將其改造成為滿族民俗活動長橋。危橋占據村寨有利位置,距村口較近,易引起外來游客注意,若試將其布置與滿族風情工藝展品結合,融入適當滿族文化符號,增加公共空間的標識性和文化內涵[3],足以打造一特色景觀線,這樣既能恢復原有交通功能,又能增添景區(qū)外的滿族標識性,一舉兩得。
為了公共空間的充分利用,要重新合理劃分公共活動場地功能,改善老村現(xiàn)有廣場(停車場)格局(圖9),可以在平整的場地內通過鋪裝材質的變化來劃分不同功能區(qū)域,盡可能顧全功能多樣性。
圖9 老村公共活動場地功能重新劃分示意圖
經濟與商業(yè)發(fā)展聯(lián)動,缺少了商戶,某些公共空間難以吸引人流,也因此活力流失??梢砸肷鐣α拷鉀Q經濟問題,需要村寨基層政府部門引入社會力量以募資等方式獲得資金支持,創(chuàng)造“村寨村民利益共同體”。
滿族村寨公共空間管理與更新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村民與游客基本需求,營造更好的人居環(huán)境。在深入調研過程中,本著“功能、經濟與美觀”的原則,客觀地對滿族村寨公共空間管理與更新工作提供參考意見,在使公共空間適用的基礎上增添滿族特色。
關于村寨的管理與更新還應注意:①管理與更新工作按公共空間發(fā)展?jié)摿Ψ峙M行最佳;②產生積極行為造就活力空間、塑造特色空間、引導特色活動,即公共空間的充分利用;③辯證看待美觀與實用關系,在花卉與莊稼何者更適合營造村寨景觀環(huán)境上,則可分區(qū)試種植,觀察影響,擇優(yōu)種植;④支持景區(qū)遺址類公共空間“留白”手法,并采用數字化技術還原,解決遺跡毀壞不能長期留存的問題,免去仿古建筑長期被維護的后顧之憂,延續(xù)文脈傳承。
管理與更新的道路上新思考不斷涌現(xiàn),仍需探索,然而滿族村寨公共空間的管理與更新是一個短期校驗和長期維持的過程,需要多方力量配合才能打造出公共空間特色突出、民族文化濃郁、環(huán)境優(yōu)美、民族關系融洽的滿族特色村寨。
圖表來源:
圖2、圖3、圖4:由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2016級在讀本科生王一諾編輯。
圖8:按照《東北民居》第135頁圖3—圖51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