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月
城市一詞,由“城”和“市”共同組成?!俺恰北局付家刂車米鞣烙膲υ??!笆小敝干唐返馁I賣與交易或交易的場所。關于城市的產(chǎn)生,學術界有三種說法,防御說、集市說、社會分工說??梢院喴卣J為,隨著城中人口的聚集增加,使得交易更加頻繁,分工日益明確,“城”與“市”便逐漸結合起來,城市形成,“城市”產(chǎn)生。
人類與城市互相影響與造就,共同形成了城市文化。城市盛衰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變遷史和文化變遷史。芒福德認為,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與文化,城市的建筑和形態(tài)規(guī)劃,比如穹頂、塔樓、大街,都表達了人類的各種概念。城市文化在廣義上可以認為是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綜合。
楊東平在《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一書中認為,城市文化可以具體地從五個方面加以認識,即(1)城市的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發(fā)展;(2)城市的制度組織社會結構;(3)城市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產(chǎn)品;(4)城市人口構成和文化素質;(5)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①他從北京和上海兩地各具特色的文化出發(fā),以京派、海派為代表,解析了其文化形成的不同因素和文化的輻射影響。
地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礎。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杭州與上海,地理位置相近,皆屬于吳越之地。吳越文化便是其長期發(fā)展的底蘊。在本地文化與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融合與近代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下,吳越文化逐漸形成為一種靈動睿智、聰穎機敏、海納百川并且求真務實、注重人文的文化。杭州與上海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柔石,1902年出生于浙江臺州寧海關西方祠前。在家鄉(xiāng)接受了基礎教育后,1918年夏考入位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擁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自夏商周開始經(jīng)歷朝歷代的發(fā)展,杭州水運便利,商業(yè)繁榮。因甲午戰(zhàn)敗,成為日本通商商埠,資本主義的入侵和改革運動的興起,使其逐漸步入近代化、現(xiàn)代化的進程。
走進杭州,步入一師,柔石強烈地感受到了時代的氛圍。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使他秉持著堅定的求學態(tài)度:“于身體則晨昏謹慎,飲食適宜,于功課則克勤自進,努力前行,修養(yǎng)品行,完善人格”。②此時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而一師則成為東南各省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此任教的學者如校長經(jīng)亨頤,教師陳望道、李叔同、夏丏尊等與進步文化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受北京的影響,學校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熱潮。5月的“一師風潮”和全新的民主思想,顯然對從偏僻之處而來的柔石有著前所未有的震撼。他關注時事,應號召參加游行示威,滋生和淬煉了救國救民的意念,欲以教育賦予其具體形式:“……故國家事,皆為一般惡吏奸紳所包辦,以致國愈弱而民愈窮,豈不大可長嘆也!故現(xiàn)今中國之富強,人民之幸福,非高呼人人讀書不可。教育能普及,則無論何事,皆不難迎刃而解矣”。③
此外,柔石在文學方面也表現(xiàn)出革命創(chuàng)新。1921年10月,他加入由汪靜之、馮雪峰等人發(fā)起成立的晨光文學社,正式跨入了文學的領域。期間,柔石寫下了不少頗具文學性的作品,如寫于1923年的散文《不安》?!恫话病分校崾磉_了在革命退潮后的青年們?nèi)耘f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情形,“荊棘在他腳下撩拌住了”,使他終不能去做應做的事。封建與反動勢力如同“虎嘯狼吼”,氣勢洶洶,在冷峻黑暗的現(xiàn)實下,青年的內(nèi)心沉重不安。詩《如是》同樣也表現(xiàn)了類似的情緒。除此之外,在《柔石日記》中,也可以一窺其思想歷程與文學軌跡。簡短干練的日記中,記載了柔石日常的瑣事與情緒,有他對愛情的追求、婚姻的看法,包括舊式婚姻給他帶來的痛苦矛盾;對自己人生的回顧以及知識分子苦悶心理的展現(xiàn)等。無論是作品還是日記,這些文字雖然不甚成熟,卻反映了學生柔石在文學道路上的初探,以及為他今后更加優(yōu)異的才能埋下基礎。
1923的夏天,柔石從一師畢業(yè),于杭州做家庭教師。期間,創(chuàng)作了《一個失敗的請求》、《無聊的談話》、《第一回的信》等。這些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在批判現(xiàn)實之余,都表現(xiàn)了在新舊沖突時代之下,一個接受新思潮有理想的青年渴望改變落后現(xiàn)狀卻又無處發(fā)力的情形,同時也不乏將進一步尋求突破的愿望。
柔石在杭州學習與工作將近6年時間,在他30年的生命里占了約1/5。這個從“山陬海隅”里走出來的青年見不僅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認識了文人名士的風采鏗鏘,還更新了價值觀,定下了從事教育與文學救國的志向。這時期以及在浙江渡過的后四年可看成是柔石創(chuàng)作的早期,杭州柔婉俏麗的古韻與時代前進的潮流深深影響著他。此時的作品主要以知識分子為書寫題材,帶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結合現(xiàn)實主義,剖析了當時時代下人物的處境與心理。小說故事多取材于個人生活,敘述側重抒情,表達人物內(nèi)心與情緒的曲折波動,交織著追求與幻滅、忿恨與反抗,具有自傳體性質。同時不乏針砭時弊,披露社會的灰暗與人性的壓抑,散發(fā)著個性解放的光輝。
1928年,柔石27歲,浙江寧波白色恐怖縈繞不絕,為避免反動政府的牽連,柔石來到上海謀生。
上海,由起初的長江口逐漸演變?yōu)榇箨懠?,自其發(fā)展以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從春秋戰(zhàn)國至今,上海區(qū)域愈加明晰。1843年11月7日,上海正式開埠。此后多年,被迫劃地給英美法等國。在本國和世界各國共同管理之下,文化混雜、人口各色,上海畸形地孕育著前所未有的新文明,崛起為極具震撼力的現(xiàn)代化大都市。
在《城市季風》中,楊東平認為此時的上海有以下幾點特征。一是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是其經(jīng)濟基礎和命脈,其最基本的特性是商業(yè)化、商品化。二是上海的政治制度是租界制度,這使得中西方文化能夠最大限度地進行交流發(fā)展。三是國際化和開放性,對世界文化及其他事物的接納程度較高。④因此相比于杭州,上海給柔石更大的沖擊力,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完全開放的環(huán)境、多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和,文化上的注重自我實現(xiàn),品格上確立的自我控制規(guī)范和延期報償原則,這些將柔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教育夢的破碎,使柔石專心致力于文學理想。期間,柔石創(chuàng)作了反映普通民眾生活的《人鬼與他底妻的故事》《生日》和《為奴隸的母親》等,書寫了體現(xiàn)知識分子命運的《三姊妹》《二月》等?!度斯砗退灼薜墓适隆窋⑹龅氖荖鎮(zhèn)里人稱“人鬼”的泥水匠仁貴娶妻之后渾渾噩噩的生活。他的渾噩冷漠害死了妻子與孩子,而他卻繼續(xù)過著往常的生活。人鬼人鬼,究竟是人還是鬼?如果是人,他卻只顧過自己的生活,罔顧妻兒受寒挨餓,所謂人性的憐憫寥寥;如果是鬼,他卻每天過著“凡人”的日子,只顧賺錢喝酒圖樂。
《二月》則是著名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知識分子的形象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蕭澗秋歸來時飽含著堅定與熱情,一心想創(chuàng)出一番新業(yè),奈何事與愿違,只得離去收場??墒挐厩镎娴哪茈x開嗎?不見得。實則,第一個離去,是他對希望、理想的探索;歸來是回鄉(xiāng)播撒希望,實現(xiàn)理想;后一個離去,是在理想破滅后,對軟弱的自我放逐,是一種含著逃避的態(tài)度暫時歸隱。但這一次的離去之后,會又是攜帶理想歸來的循環(huán)。這就飽含著知識分子對自身命運與出路的琢磨,在憂國憂民的情緒下渴求一條自我實現(xiàn)與解救國家之路。
從以上作品不難看出魯迅對柔石的意義。在上海,柔石與魯迅有著兩年多的交往。在《柔石日記》中有記:“魯迅先生說,人應該學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點血,刺激一下了,也不要緊。第二,我們強韌地慢慢地走去。我很感謝他底話,因為我底神經(jīng)未稍是太靈動的像一條金魚了”。⑤柔石早期作品中多描寫知識分子,筆力稍顯稚嫩,雖具體刻畫了知識分子與其他人物,但多內(nèi)心情緒的訴求而少時代廣闊宏大的背景,且愛情與婚姻占比較多,可說以“愛”為主題。后期則注重表現(xiàn)底層人民,回歸到土地的書寫。在敘述人民不幸命運的同時,學習了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筆調(diào),以啟蒙態(tài)度,揭示和批判了“看客”麻木不覺悟的思想與態(tài)度,如《為奴隸的母親》中秀才明知大妻欺壓典來的妻子,卻悶不作聲,只想著逃避。除了文學創(chuàng)作,魯迅在柔石的文學編輯與社團創(chuàng)建工作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幫助。
上海繽紛斑斕的景象,開放自由的氛圍和文化多元的環(huán)境豐富了柔石的人生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在世界潮流的推搡之下,上海屈辱而無奈地前進著,在這大勢環(huán)境里,生活于最底層的百姓依舊艱難困苦、飽受折磨;知識分子救國無門,惘然四顧。柔石看到了他們的委屈與不甘,以精進的文墨敘述出他們的請求與抗議。除此以外,柔石在政治上的作為也不容小覷。到上海后,柔石不僅加入了左聯(lián),還參加了共產(chǎn)黨。但從柔石的作品可看出,他雖是左翼人士,卻更多地關注人性與凡黎的生活,訴告出社會邊緣人長期的人性壓抑與所遭受的苦難。
但是文學與革命兩手抓的柔石,在1931年迎來生命的終止。成于上海也銷跡于上海,這座城市賦予了柔石生命莊重的意義,倔強呼喚國人清醒的勇氣,卻也奪走了他繼續(xù)走下去的活力。柔石,柔石,“柔”乃人性中的溫柔與良善,“石”乃剛毅不屈的性格,他最終是實踐了他的名字,以生命彰顯了活著的意義。
注 釋
①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10,第64頁,第65頁.
②王艾村.《柔石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24頁.
③王艾村.《柔石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38頁.
④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上海:東方出版社,1994年19月第1版,第121、122頁.
⑤趙帝江,姚錫佩.《柔石日記》,第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