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小學,江蘇蘇州 215021)
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頭腦的風暴。而問題則是引領和維持師生、生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關鍵核心。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巧用課堂追問是助推學生數(shù)學思維發(fā)展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課堂追問的作用,并合理運用課堂追問去引導學生,便能夠促進學生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
課堂追問的關鍵詞就是“追問”,而課堂限制了發(fā)生追問的地點。因此,我們可以從追問的定義上探知課堂追問的含義及其重要意義?!掇o?!分袑ψ穯栍羞@樣的解釋:“追根究底地問;追查”。由此可見,課堂追問就是發(fā)生在課堂上的追根究底的提問。與一般的提問相比,課堂提問是發(fā)生在師生之間的一種對話,而追問是提問的一種方式,是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在課堂上進行追問呢?課堂追問對學生的學習有什么樣的幫助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教師應教會學生用數(shù)學思維去思考,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從而有效完成數(shù)學教學任務。在課堂活動中,學生通過思考問題來獲取基礎知識與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一,在引導教學中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做好“引路人”,在引導學生走出困境的同時,還要試著激活學生的思維——追問就是一個很好的“觸發(fā)器”[1]。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由于諸多原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回答不全面,得出的結論也過于片面;學生對于某些問題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但卻無法用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往往為了得到想要的結論,會忽略學生的回答,直接給出答案。而此時,如果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如“你能說得更具體一些嗎?”“你能對你的論點舉出一個例子嗎?”等,就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進而得出完整的答案和結論。
例如,在教學《口算兩位數(shù)加整十數(shù)、一位數(shù)(不進位,不退位)》這節(jié)課時,有這樣一組題,計算23 +40 和23 +4。學生通過小木棒和計數(shù)器已基本知道算理,但部分學生仍然對此知識不明確,這時,最需要教師的追問。
師問:23 +40 你是怎么算的?為什么4 與2 相加?
生:4 和2 都在十位上,表示幾個十相加。
師問:23 +4 你是怎么算的?為什么4 與3 相加?
生:4 和3 都在個位上,都表示幾個一。
師追問:23 +40 和23 +4 在計算時有什么不同?
教師通過課堂追問,能夠幫助學生厘清思路、理解并掌握正確的算理,從而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把握好學生的起點,只為教而教,那么是很難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往往會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展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學生對新知識一知半解,還自以為知道的很多。這就使這些學生在課上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毫無興趣,或者搶著回答教師的問題,從而影響到其他學生的學習。事實上,對于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這些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追問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處,幫助學生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激活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實際上,課堂上的有效追問往往能發(fā)揮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多角度地聯(lián)系知識,激活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shù)》這節(jié)課時,當學生用紙折出或涂出幾分之一后,教師追問。
師問:你表示了幾分之一?是怎樣表示的?
生:我表示了四分之一,將圓平均分成四份,涂了其中的一份。
生:我表示了八分之一,將正方形平均分成八份,涂了其中的一份。
……
教師將不同的圖形的四分之一貼在黑板上。
師追問:這些圖形的形狀不相同,但怎么都是表示四分之一呢?
生:因為他們都是將圖形平均分成四份,表示了其中的一份。
課堂追問可以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本質的挖掘與思考。教師要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選好突破口去追問,在追問中引領學生透過現(xiàn)象深入地去辨析、比較,抽象概括數(shù)學的本質[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越來越重視教學反思,而反思能促進教師的成長。同樣地,學生的成長也離不開反思。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反思,就會出現(xiàn)孤掌難鳴的局面,學生的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扮演孜孜不倦的學者,善于追問,啟發(fā)、誘導學生,讓學生自己釋疑解惑,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時,在課堂質疑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提出疑問:“老師,計算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時,可不可以從十位開始計算?”這是教師備課時沒有想到的問題,全班學生也齊刷刷地看向這位學生。這時,教師的引導和追問就顯得尤其重要。
師問:你能說一說,如果從十位開始計算會遇到什么麻煩嗎?
生:個位如果不夠減,需要退位時就不好辦了。
師問:那你是怎么解決這個麻煩的呢?
生:我可以兩位一起看,如果個位需要退位,在寫十位的差時就先留一個1。
師:真了不起,這還真是一個辦法。
師追問:既然這個辦法可以,那為什么我們還從個位開始計算呢?
生:我覺得從個位算起來比較簡便。
師:就是這個道理。在計算中,我們要盡可能地選擇更加簡便的計算方法,這才會算得又對又快。不過今天要感謝這位同學,讓我們對減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在課堂上,教師并沒有用“這個問題我們以后再來研究”這一句話搪塞過去避而不談,而是通過追問讓學生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是一種有效的課堂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采用多種方法,用心鉆研教材,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和掌握數(shù)學概念、理論和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有這樣的問題:教師對某個知識點或某道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但有些學生仍會在同樣的地方出現(xiàn)同樣的錯誤。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這樣的問題呢?
認知心理學指出:“錯誤作為整體性認知結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來得以糾正,而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必須以內在的‘觀念沖突’作為必要的前提。[3]”課堂追問就是產生“觀念沖突”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思考時間較短,學生回答問題時往往是憑借已有的經驗。如果這時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知錯誤,抓住突破口,及時進行追問,學生就會產生“觀念沖突”,及時走出誤區(qū),糾正認識偏差。
總之,數(shù)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如果教師在其中能夠認清課堂追問的地位與價值,實時捕獲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對學生做出即時的引導與點撥,就會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