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翔
讀后感的基礎(chǔ)是“讀”,重點(diǎn)則在于“感”。所謂感,就是對書中人物的觀感,對書中事物、事件的評價,以及由書中內(nèi)容引發(fā)的思考,比如由閱讀而產(chǎn)生的理想和信念,比如對日?,F(xiàn)象的贊譽(yù)或批評等。一言以蔽之,也就是由閱讀而形成的某種“觀點(diǎn)”。有同學(xué)很疑惑,“觀點(diǎn)”從哪里來呢?
仍以《水滸傳》為例:
第一步,來自約定俗成的定論。
《水滸傳》家喻戶曉,無論是讀過的,還是沒有讀過的,大都認(rèn)為這是一部敘述好漢故事的古典名著。這一“觀點(diǎn)”就是約定俗成的,大致沒有問題。具體到某一人物,武松是一個英雄好漢。這個“觀點(diǎn)”也是約定俗成的,不會引起太多人的反對。于是,你可以以“好漢武松”為觀點(diǎn),寫一篇讀后感,將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以及血濺鴛鴦樓、大鬧飛云浦,還有獨(dú)臂擒方臘等故事一一羅列概述,就能表明武松武藝高強(qiáng)、疾惡如仇等“好漢”的形象。
第二步,來自細(xì)致入微的發(fā)現(xiàn)。
“武松是一個英雄好漢”,英雄好漢使人立刻聯(lián)想到武藝高強(qiáng)、疾惡如仇等。假如英雄好漢疑神疑鬼、自以為是、死要面子,你心里是否咯噔一下呢?不信,你瞧——
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這條景陽岡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聽說有大蟲!你別說這樣的話來嚇我。就有大蟲,我也不怕。”店家怒答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進(jìn)來看官府的榜文?!蔽渌傻溃骸熬驼娴挠谢?,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來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大蟲嚇唬我?”
武松面對店家的勸阻,卻立馬懷疑人家“謀我財,害我性命”,豈不是疑神疑鬼?“這條景陽岡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聽說有大蟲”,不正是自以為是的表現(xiàn)嗎?而后上了岡,看見蓋了官府印信的榜文,他才知道真的有虎。他想回酒店,又怕店家恥笑;上山呢,畢竟有虎。為了“好漢”的氣概和名聲,他對自己說:“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樣。”這不是死要面子而心存僥幸嗎?當(dāng)然,人無完人,這些小瑕疵,并不會損害武松的“好漢”形象。甚而,單比貼了“英雄好漢”標(biāo)簽的武松,這一發(fā)現(xiàn),是不是一個更加形象生動的“觀點(diǎn)”呢?
第三步,來自由表及里的思考。
“武松是一個英雄好漢”,既疾惡如仇,又自以為是。你大概可以接受這樣一個有瑕疵的“好漢”形象了。假如說這位英雄好漢是非不分、以暴易暴,你還同意嗎?不信,你瞧——
說時遲,那時快,武松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地轉(zhuǎn)身便走。蔣門神大怒,搶將來,被武松一飛腳踢起,踢中蔣門神小腹上,雙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將過來,那只右腳早踢起,直飛在蔣門神額角上,踢著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這醋缽兒大小拳頭,望蔣門神頭上便打……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實(shí)學(xué),非同小可!打得蔣門神在地下叫饒。
這就是“醉打蔣門神”的精彩場面。問題在于請武松去教訓(xùn)蔣門神、奪回快活林的施恩,是和蔣門神一樣的惡霸啊。施恩在快活林開酒店、設(shè)賭場,仗著一點(diǎn)兒武藝,欺壓南來北往的客商,賺了不少黑心錢。其他惡人眼紅,由蔣門神出手搶奪快活林。武松不問是非,不辨善惡,仗著自己更強(qiáng)的武藝,痛打蔣門神。這與蔣門神痛打施恩有什么差別?無非以暴易暴、恃強(qiáng)凌弱!這樣的武松還能稱之為“英雄好漢”嗎?這個“觀點(diǎn)”與約定俗成的“定論”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如果寫成讀后感,是不是會引發(fā)更多的思考呢?
第四步,來自周全且獨(dú)立的判斷。
以上形成了三個觀點(diǎn):好漢武松;好漢也有小瑕疵;是好漢,還是惡霸?你會選擇哪一個作為自己的觀點(diǎn)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需要你做周全且獨(dú)立的判斷了。《水滸傳》中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黑旋風(fēng)李逵濫殺無辜,小霸王周通欺男霸女,鼓上蚤時遷偷雞摸狗,再比如上面提到的金眼彪施恩,就曾為霸一方,可也是梁山好漢之一喲。這些“好漢”作惡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還能一概視為“好漢”嗎?讀到這里,相信你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判斷,得出了自己的觀點(diǎn)!
真正的經(jīng)典好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受,不斷地閱讀會有不斷的發(fā)現(xiàn)。不妨試試在閱讀的同時,試試以下幾招——
第一招:道聽途說——聽別人的“觀點(diǎn)”
不同年紀(jì)、身份、職業(yè)的人,讀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觀點(diǎn)。魯迅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類似的話。多聽聽別人的觀點(diǎn),會對你有啟發(fā),有引導(dǎo)。至少可以了解“約定俗成的定論”喲!
第二招:評頭論足——寫自己的“觀點(diǎn)”
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一邊讀書,一邊把自己零星的觀點(diǎn),包括感覺、感受、感悟以及聯(lián)想等批注在一旁,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能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甚至是獨(dú)特的“判斷”。
第三招:添油加醋——比彼此的“觀點(diǎn)”
好書不厭百回讀,好書總是常讀常新的。把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與舊觀點(diǎn)多做比較,于是就有了“新觀點(diǎn)”。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把自己的觀點(diǎn)與別人的觀點(diǎn)多做比較,也會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新觀點(diǎn)”。
親愛的同學(xué),你還愁沒有“觀點(diǎn)”嗎?
小學(xué)生優(yōu)秀作文(高年級)201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