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頎
【摘 要】目的:比較CT與核磁共振在診斷股骨頭壞死疾病的價值差異。方法:隨機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2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CT、核磁共振診斷方式不同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取核磁共振,對照組采取CT,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以及分期結果。結果:核磁共振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上要明顯優(yōu)于CT診斷,但是在對于中晚期股骨頭壞死上CT診斷率高于核磁共振。結論:股骨頭壞死診斷方式不同,CT能夠準確的診斷出中晚期股骨頭壞死的癥狀,同時其診斷成本較低。核磁共振對于早期股骨頭壞死診斷率較為敏感,其診斷費用相對比較高。
【關鍵詞】股骨頭壞死;核磁共振;診斷;影像
【中圖分類號】R59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1--01
引言
股骨頭壞死是一個病理演變的過程,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股骨頭疾病。臨床資料顯示股骨頭壞死的病因主要有兩種:一是股骨頭壞死發(fā)生在患者骨折愈合負重行走之后。例如骨折患者在還沒有完全愈合就提重物;另一種則是骨組織自身病變。目前對于股骨頭壞死疾病的治療主要采取的是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但是對于中晚期的股骨頭壞死則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對于股骨頭壞死要早診斷、早治療,避免進入晚期實施手術治療。臨床對于股骨頭壞死的診斷主要采取CT和核磁共振檢查手段。所以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2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為例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確診或疑似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診斷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1)對照組31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齡為(51.23±6.81)歲。采取CT診斷方法。(2)觀察組31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齡為(50.23±5.51)歲。 采取核磁共振診斷方法。所有患者均知情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種患者在年齡、性別、病史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1)對照組。對照組采取的是CT診斷方法。CT采用的是飛利浦Bralliance 64排螺旋CT。31例股骨頭壞死患者在進行CT檢查時采取的仰臥位,管電壓120kV,管電流 220 ~ 300mA,掃描范圍為髖臼頂部至股骨小轉子,采用骨窗與軟組織窗獲取掃描圖像,圖像上傳至工作站進行重建,重建層厚2.5mm,層間距3mm。(2)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取的核磁共振檢查方式,其主要是采用西門子1.5T ESSENZA磁共振儀掃描,體部線圈,患者取仰臥位,獲取雙側髖關節(jié)冠狀位、橫斷面圖像,選擇SE 序列T1 加權像、TSE 序列T2 脂肪抑制成像及STIR 序列成像。T1WI參數(shù)設置:TR700ms,TE23ms,層厚4mm,層間距 1mm,矩陣256×256;T2WI 參數(shù)設置:TR4800 ~ 6000ms,TE80 ~130ms,層厚 4mm,層間距 1mm,矩陣256×256[1]。
1.3 評價標準。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為標準,比較兩種診斷方式的準確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 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表示 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1.1 CT和核磁共振對股骨頭壞死的診斷率比較 對比62例患者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經(jīng)過核磁共振診斷的31例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高明顯高于經(jīng)CT診斷的患者(p<0.05)。但是基于不同分期的情況看,0~Ⅱ期的核磁共振的診斷準確率高于CT,但是在Ⅲ期、Ⅳ期階段,CT診斷的優(yōu)勢就突顯出來,其準確率要明顯高于核磁共振。
1.2 兩種檢查方法股骨頭壞死影像學特征 MRI 影像學特征:0期顯示正常;Ⅰ期顯示T2 加權像1條高信號線信號位于低硬化反應線內側,形成明顯的雙線征;Ⅱ期顯示T1、T2 加權像上為高信號;Ⅲ期 T1加權像顯示低信號,T2 加權像顯示高信號;Ⅳ期顯示T1、T2 均為低信號,關節(jié)間隙變窄,股骨頭塌陷、變形。 CT影像學特征:0 期顯示正常;Ⅰ期顯示股骨頭中央呈星芒征變形,骨頭中間骨小梁增粗;Ⅱ期顯示股骨頭外形正常,骨小梁有明顯變形,有骨硬化與骨質疏松性囊變透亮區(qū);Ⅲ期顯示關節(jié)面有輕微塌陷、輕度骨碎裂與新月征;Ⅳ期顯示關節(jié)間隙明顯變窄,關節(jié)面塌陷,出現(xiàn)畸形、半脫位[2]。
3 討論
股骨頭壞死是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其嚴重干擾患者的身心健康。長期以來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確診股骨頭壞死疾病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舉措。CT和核磁共振都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重要方法。CT可以對于股骨頭多層面進行連續(xù)性的掃描,尤其是CT的高分辨率能夠將股骨頭增生、破壞等情況清晰的展現(xiàn)出來,但是CT對于不同層的病變組織特征也沒有明顯的顯現(xiàn)優(yōu)勢。因此相對于早期的股骨頭壞死診斷其診斷優(yōu)勢不明顯。本研究中由于采取CT檢查方式出現(xiàn)了2例漏診患者(屬于早期股骨頭壞死)。
核磁共振能夠準確的反映不同層面病變組織的代謝水平,其能夠對軟組織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尤其是可以觀察到骨髓的細節(jié)。核磁共振對于患者股骨內側直返細胞信號有較高敏感性,能夠系統(tǒng)性分析骨頭成線片狀或片狀水腫情況。由于股骨頭壞死早期階段,骨小梁還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結構變化,因此相對而言核磁共振的診斷率比較高,其能夠有效地對骨髓水腫、關節(jié)腔積液等形成高敏感性[3]。
總之,股骨頭壞死診斷方式不同,CT能夠準確地診斷出中晚期股骨頭壞死的癥狀,同時其診斷成本較低。核磁共振對于早期股骨頭壞死診斷率較為敏感,其診斷費用相對比較高,所以在臨床診斷上要結合患者不同的病情采取相應的診斷方式,以此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呂征,股骨頭壞死的CT與核磁共振成像診斷價值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8,13(22):88-89
臧曉進,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價值對比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3(09):44-45
劉東旭,股骨頭壞死患CT與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7,25(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