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科 (四川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高校是青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培養(yǎng)國家、社會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陣地和搖籃,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正是形塑青年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學生愛國主義自覺性以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不可少的、至關重要的必修課程。盡管當下的高校通過各種途徑對思政課教學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亦取得不少喜人的成績,但是依舊存在學生學習態(tài)度較消極、學習效果不彰以及教師教學困難、成就感不高等諸多問題。如何進一步推進高校思政課改革,確立思政課在高等教育中的靈魂地位,增強師生雙方對思政課的認同感和成就感,實現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教育目的,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關鍵。筆者認為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尤為重要,以下擬對高校思政課改革進行簡單探析。
考試是檢驗教學目的實現與否的重要手段,當然也就關系各類人才培養(yǎng)效果的好壞。在中國歷史上,自隋大業(yè)二年(606)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實行了1300 多年的科舉制度,就是將考試與人才選舉相結,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創(chuàng)舉之一。1300 多年里大量人人才經過科考這一途徑不斷涌現,為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即便到了近代,科舉廢除,新式學堂出現,考核仍舊是評價教學和學習效果的主要工具。我們再看近代人類文明的發(fā)端國,西方各國同樣重視對課程考核方式的探索。英國劍橋大學自1702年就開始用筆試代替口試。在美國,1845年波士頓市教育委員會也是通過筆試來考核畢業(yè)生。[1]
高校思政課圍繞“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論題,更是需要“考試”這一指揮棒發(fā)揮導向作用,檢驗其是否實現了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世情”“國情”,是否樹立了遠大理想、堅定信念,是否培養(yǎng)出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的功效。在看到“考試”的重要功效的同時,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目前思政課的考試也存在不少值得改善的問題。比如,考核方式單一,普遍采取傳統(tǒng)的試卷方式進行學生能力的檢測;考核內容呈現“知識化”特征,內容基本來自教材的知識點,不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考試效果不明顯,學生重視程度低,相應的總體分數不高。當然,以上僅為簡單羅列的部分較為明顯的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
簡單來講,就是考試與綜合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性問題出現脫節(jié)的傾向。這就為我們高校思政課的深入改革提出了難題與挑戰(zhàn)。筆者認為解決以上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跳出傳統(tǒng)“筆試”的窠臼,可以嘗試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來增強思政課的教育目的,為培養(yǎng)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的青年人才提供智慧支撐。
為了更好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的考核方式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嘗試性操作。
盡管當下對試卷考核方式多有詬病,認為這種方式單調、機械記憶知識點,降低學習效率等。[2]但是,筆者以為試卷考核的方式是學生了解、掌握重點知識的必然選擇,只有在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才能談進一步的消化、吸收。以《綱要》課程為例,正是要通過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和記憶,才能讓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的重大命題。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對學生進行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目的。
當然,在信息網絡化時代,傳統(tǒng)的試卷考核方式的確需要更新,以更好適應學生和時代的需求。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便是對互聯網的利用。具體來講,不再依賴傳統(tǒng)的紙質試卷,而是通過搭建網絡考試平臺,實現網絡考試的方式。其優(yōu)點至少包含以下幾個:第一,考試更加公平。試題全部由系統(tǒng)自動生成,每一個人面臨的基本上都是不同的試卷。第二,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網絡考試避免了每到期末各科重點知識、范圍劃分的問題,這是不利于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點的全面掌握。第三,節(jié)約資源,避免紙張的大量耗費。網絡考試對紙張沒有任何要求,避免森林資源的破壞和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切實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所以,利用網絡平臺的考試方式可以提高思政課的效率,又能秉持綠色的科學的環(huán)境發(fā)展觀念。
目前,高校思政課普遍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2018年頒布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明確強調了“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重要:“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 個學分、從??扑枷胝卫碚撜n現有學分中劃出1 個學分,開展本??扑枷胝卫碚撜n實踐教學。”通過實踐,發(fā)現這個改革有利于“引導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官接觸、現實的社會體驗,不同程度歷史情景再現等形成自己的思考,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認同”[3]。
普遍來看,“實踐”只是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所承載的功效并未能得到很好發(fā)揮。以《綱要》課程為例,在實踐活動中,各高?;径加小凹t色影視”觀看后撰寫觀后感這一項目。這對于傳承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實踐活動處于“附庸”的尷尬地位,學生多半是應付了事,出現直接從網上復制、粘貼以完成作業(yè),充當“剪刀手”“裱糊匠”的角色,何談感悟革命精神?更別談傳承的意義。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提升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將“實踐”置于考試評價的地位,無疑是一種值得思考的方向。隨著實踐活動重要性的提升,學生自然引起重視。因為,實踐活動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自己的分數。而且,這一方案的實施,能產生一種驅動力,促進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的形成和轉換。當然,這個方案的實施,也有三點事項需要重點注意:第一、評價標準的制定;第二、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及有效性;第三、活動開展的安全性。
總之,提升實踐活動的“地位”,實現課堂資源與校內資源、社會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重視實踐活動,從中體驗國家和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利于增進、激發(fā)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倡導以論文作為思政課考核的主要方式基于以下幾點考慮。首先,論文的撰寫必然要求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地掌握、梳理以及吸收消化,思政論文也不例外。如此一來,可實現學生對思政課知識多方位且有重點的學習和掌握,能更深刻領會“兩個了解”“四個選擇”,更加堅定在黨的領導下國家才能走向復興。其次,論文撰寫是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國家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要求有著積極的意義。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chuàng)新升至中國五大發(fā)展理念之首,強調“必須把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創(chuàng)新的關鍵就在于人才,人才的培育依靠的是教育?!八颊n既具有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兩育’功能,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嚴謹科學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還能服務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盵4]筆者認為,思政論文的撰寫,且將其提升到作為學生考核評價的地位是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式。
所以,不論從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內化,還是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培育目標實現上,思政論文撰寫都是很好的考核嘗試方法,值得每一位思政老師重視。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對青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對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強生力軍至關重要。但是,當下的一些主客觀條件明顯地制約了其功用的發(fā)揮和教育目的的實現。漢人桓寬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根據社會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不斷探索思政課的教學創(chuàng)新與改革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必須重視的問題。而文章從“考試”的角度嘗試性思考思政課的改革途徑,希冀能為當下思政課的革新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