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中波
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運河文化打造如火如荼。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段不僅建造了數(shù)個關于運河的新景點,多個古跡也逐漸被發(fā)掘。位于東光縣南霞口鎮(zhèn)堡子村的清代行宮遺址便是其中一例。
要說運河行宮,先從運河說起。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大運河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
古時沒有飛機,沒有高鐵,唯一便于遠行的交通方式是水路。大運河成了皇帝巡游的重要通道,因此得一別名“御河”。
2017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滄州·御河》寫道:大業(yè)十年二月,隋煬帝三伐高麗,均經從永濟渠,這是滄州段大運河上第一次有帝王經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御舟曾經停泊東光縣夏口……《清高宗實錄》載乾隆五次東巡,御舟曾先后駐蹕東光夏口北水營?!榜v蹕”一詞僅適用于皇帝,指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
2012年滄州文史研究會出版的《地方文化專號》一書寫道:康熙第三次南巡,往返全由水路經過滄州。庚戌,御舟泊磚河。辛亥,御舟泊東光縣夏口……《清圣祖實錄》記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南巡:甲申,御舟泊磚河鎮(zhèn)。乙酉,御舟泊夏口村。丙戌,御舟泊桑園村……戴寬(1678年—1709年)考中翰林后,康熙四十四年南巡路過滄州,戴寬迎鑾河滸。蒙恩召見,作“迎鑾恭紀八首”詩。其中第四首,“當作于進入山東境內的前一站——東光縣夏口”……乾隆三十六年第三次東巡,御舟往返皆經滄州段大運河。癸未,御舟駐蹕馮家口。甲申,御舟駐蹕霞口……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第五次東巡?!肚甯咦趯嶄洝?351頁記載,“四月辛亥朔,御舟駐蹕夏口北。壬子,御舟駐蹕馮家口”……
通過諸多史料記載,大略可以了解到,歷史上皇帝巡游曾經多次駐蹕東光縣夏口(霞口)。
東光縣行政區(qū)劃,現(xiàn)在有兩個霞口,一個北霞口村,一個南霞口村。兩村相距八里地,都在運河東岸?;实垴v蹕的夏口,到底是北霞口還是南霞口?
一段時間內,很多專家認為是南霞口。一是與南霞口村名有關,夏姓在此建村,所以稱“夏口”,河東河西姓夏的很多。二是南霞口古遺跡多。有真武廟,廟后有高塔,叫“北高”。相傳古時候白天站在塔后遙望天空,可看到星星。廟里香火很旺。另有義倉、文昌祠、三教堂等。三是南霞口建村早,有600多年的歷史。村中有棵“留根大槐樹”,相傳是山西洪洞縣移民從家鄉(xiāng)帶來樹根種的,現(xiàn)在仍枝繁葉茂,長勢喜人。所以專家認為皇帝駐蹕行宮在南霞口。
一次偶然的機會解開了這個謎團,原來是在北霞口。
近年來,當?shù)卣拔谋2块T非常重視運河文化建設,發(fā)動大家提供線索,挖掘歷史底蘊。今年春節(jié)后,南霞口鎮(zhèn)75歲的退休干部崔俊權,到堡子村考證運河古文化時,欣喜地聽到上了歲數(shù)的村民說,堡子村有清代行宮遺跡?;实垴v蹕的行宮,不在南霞口,而是在過去的北霞口、如今的堡子村。
得知這一消息,記者跟隨當?shù)匚谋2块T進行了實地走訪。
堡子村81歲的老教師邱樹生告訴記者,根據(jù)老輩兒人口口相傳,順治二年,順治從東北進京當皇帝,途中多次遭反對派襲擊,他姑父因保順治,護駕有功,封為將軍。后來年老,身體欠佳,請求離開京城,選擇佳地養(yǎng)老,圣上恩準。將軍乘舟走到堡子村這一帶,相中了南運河東岸這塊寶地。運河邊上有渡口、碼頭。運河岸邊,旅店、飯店、小吃店、車馬店、商攤、茶館,應有盡有,一派繁榮。北京通南京的官道從村中穿過,交通便利。村東有一條高3米、寬約50米的長沙嶺,從村南往北通達泊頭,是一道天然屏障。將軍決定在此修建官邸,皇帝派800名清兵駐守。清朝統(tǒng)治者南巡或北歸,多次在此駐蹕,逐漸就形成了皇帝行宮。
堡子村81歲村民邱樹新補充說,“行宮”占地約60畝,建有將軍府、兵營、衛(wèi)兵操練的校場。在將軍府門前建有兩層崗樓,用于瞭望,崗樓上層全部鑲有玻璃?,F(xiàn)在已經廢圮,但是這個地方仍叫“玻璃房”。為了解決吃水問題,順治六年(1649年),在校場附近打了一口磚井,井口直徑1.3米,中間大腹,直徑約1.8米,水質甘甜,供官兵日常飲用,稱為“官井”。目前,此井猶存??谷諔?zhàn)爭期間,“胡集戰(zhàn)斗”西撤的戰(zhàn)士曾經把武器彈藥藏入井中,躲過了日本鬼子的大搜查。
北霞口村96歲村民匡文棟進一步解釋說,370多年前,“行宮”修建時,堡子村一帶還不叫堡子村,隸屬于北霞口村。靠運河僅有三個小村(小孫莊、小汪莊、小高莊)。
目前該村已經發(fā)展到170多戶670多口人。由于北霞口村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又多,又地處“行宮”附近,所以歷史上的“夏口行宮”應該是指北霞口。康熙、乾隆數(shù)次下江南,曾經在此駐蹕。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行宮撤銷,將軍府逐漸廢棄。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將軍府還遺留兩米高的土崗子,散落磚頭瓦塊,后來都建成民宅。
行宮遺址的發(fā)現(xiàn),恰好與光緒十四年縣志記載相吻合。《東光縣志》記載:“行宮,在縣北二十五里衛(wèi)河東岸、西岸筑土為山高丈余。乾隆三十一年巡幸江南,五十五年巡幸山東,俱駐蹕于此,道光二十六年奉裁?!笨h志中的“西岸筑土為山,高丈余”,實際指的是將軍府西邊的大土臺子,后叫“長沙嶺”。(資料來源:《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