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殖民翻譯理論倡導(dǎo)多元文化,旨在保留和彰顯弱勢文化特有元素并將其譯入強勢文化,從而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發(fā)展。《師傅越來越幽默》葛浩文英譯本使用了大量后殖民翻譯策略,本文從后殖民翻譯理論視角分析譯者所采用翻譯策略的成功之處,揭示其對中國譯者有意識地抵制西方文化霸權(quán),展現(xiàn)中國特色文化魅力及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啟示。
【關(guān)鍵詞】后殖民翻譯理論;抵抗式翻譯策略;雜合;啟示
【作者簡介】吳靜(1981.06-),陜西渭南人,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
一、引言
《師傅越來越幽默》以20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yè)由計劃經(jīng)濟轉(zhuǎn)向市場經(jīng)濟為背景,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底層下崗者的生存困境,及他們遭遇的迷惘和焦慮。作品筆法極具喜劇性,字里行間卻滲透著對生命沉痛的嘆息。本文擬從后殖民翻譯理論視角探析《師傅越來越幽默》葛浩文譯本中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其成功之處,以及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對中國譯者“講好中國故事”所產(chǎn)生的啟示。
二、后殖民翻譯理論
后殖民翻譯理論植根于后殖民主義理論,是把“把翻譯與帝國聯(lián)系起來的翻譯研究”認為英美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權(quán)利差異”,同時它著眼于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和翻譯價值觀。韋努蒂倡導(dǎo)采用抵抗式翻譯策略,倡導(dǎo)保留源語言中的異質(zhì)性成分,向譯入語輸入充滿語言文化價值差異的異國文本,以抵制英、美主流語言文化價值觀和霸權(quán)意識?!拔幕杂X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復(fù)歸,同時也不是要‘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我們在使用抵抗式翻譯策略時,不可陷入種族主義和文化自戀的誤區(qū)。”“自我”和“他者”之間衍生出了既非“自我”也非“他者”的文化雜合話語,后殖民翻譯理論認為“雜合”是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交匯融合的過程,既有利于弱勢文化由隱身走向顯形,凸顯自身異質(zhì),瓦解西方文化霸權(quán),同時,也為目的語注入新鮮養(yǎng)分,使得文化沖突得以緩解,促進世界不同文化間不斷交流融合,最終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三、抵抗、雜合翻譯策略在葛浩文《師傅越來越幽默》英譯本中的應(yīng)用
1.神話傳說。神話傳說是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充滿了綺麗多姿的浪漫色彩和天馬行空的豐富想象,是古代先民對自然現(xiàn)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具有豐富的美學(xué)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例1:嘴里嘟囔著:“老東西,越老越不正經(jīng)了……大白天的……你想干什么……雷公電母看著呢……” 206
抵抗式翻譯譯文:“ You old fart!” she screamed. “the older you get, the crazier you are… the middle of the day…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 doing…the lord of thunder and mother of lightening are looking at you.” 38
雷電崇拜,源自上古時期,由于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的認知能力不足,不可避免地將大自然中的雷電現(xiàn)象和神明聯(lián)系在一起。在中國神話故事中,雷公是天庭司雷之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民間百姓認為他們是受上天派遣掌管雷電的神仙。同時,雷公電母被譽為懲惡揚善的化身,認為他們目可主持人間正義。在譯文中,葛浩文將“雷公電母”直譯為 “the lord of thunder and mother of lightening”,其中采取的抵抗式翻譯策略忠實地傳達了源語言的文字表意,增強了譯文的吸引力和可讀性,成功地引起了目的語讀者對于東方神話傳說的濃厚興趣和關(guān)注。
2.語言文化。民間俚語,一般是大眾在日常生活中、非正式場合下使用的較口語化的語言,簡單直接、通俗易懂,但是卻能很好地表達出說話人的心情或想法。
例4:從這個角度上看,他想,我這就是積德嘛!210
雜合式翻譯譯文:Viewed from that angle, he thought, Im a good Samaritan.
中國人講究行善積德,“行善積德”也是與時俱進的,要求人行為自律,不做損人之事,更要成就別人做好事,有利于當下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癵ood Samaritan” 出自《新約圣經(jīng)》中耶穌基督講的一個寓言,一個猶太人在去耶利哥的路上被打劫,不幸受了重傷且身無分無。祭司和利未人從他身邊經(jīng)過時都不聞不問。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經(jīng)過時悉心為他治傷?!癎ood Samaritan” 在西方文化匯總指沒有義務(wù)但是卻出于內(nèi)心道德要求對別人提供無私幫助的人,這和中國人講的“積德行善”是有相似之處的。葛浩文采用雜合翻譯策略將“積德”翻譯為“Good Samaritan”, 成功地找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之處,有利于讀者的接受和理解。
3.節(jié)氣歷法?!岸墓?jié)氣”反映四季更替變化,從而指導(dǎo)農(nóng)耕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結(jié)晶。時至今日,“二十四節(jié)氣”仍對現(xiàn)代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例7:這個季節(jié)不應(yīng)該這樣子冷法,這樣子冷法不正常,活見鬼,去年的三九時節(jié)也沒有這個冷法211。
雜合式翻譯譯文: It was unreasonably cold, abnormally cold, ridiculously cold, colder than the coldest days of winter last year. 44
二十四節(jié)氣中,冬至日,即公歷12月22日前后,叫“交九”,每九天為一“九”,以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即至公歷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意味冬天已經(jīng)過去,春天即將到來?!叭拧奔吹谌齻€九天,古諺云:“數(shù)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此處,譯者采取了雜合式翻譯策略將“三九”翻譯為 “the coldest days of winter”, 放棄了抵抗式和歸化翻譯策略,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度,此翻譯更為直截了當,便于理解,拉近了譯本和讀者的距離。
四、啟示
葛浩文在《師傅越來越幽默》中采取了大量的抵抗和雜合式翻譯策略,準確細致地再現(xiàn)了源語言文化中的信息,并將源語言中的異質(zhì)成分引入到目的語之中,從而抵抗西方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 在后殖民語境下,葛浩文所采取的翻譯策略為中國文學(xué)外譯和海外傳播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中國譯者肩負“講好中國故事”和推動本國文學(xué)輸出的重任,應(yīng)將后殖民翻譯理論靈活運用到翻譯活動中,助力中國文學(xué)翻譯“走出去”,促進中國語言文化解邊緣化,讓世界傾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賀維.《師傅越來越幽默》英譯本中的語境順應(yīng)[J].四川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1(11):92-95.
[2]ROBINSON D. Translation and empire[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23.
[3]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148.
[4]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5]莫言.師傅越來越幽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6]GOLDBLATT H.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