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朝明 張雪
摘要:早課念誦是佛教禪宗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儀式是佛教音樂的主要傳播媒介和傳承載體,儀式主要形式是人聲和法器的有機結合。本文以靖安縣寶峰寺早課儀式音樂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和文獻研究的方式,對寶峰寺佛教早課儀式的音樂特點,法器運用和儀式內容等進行分析研究。考察發(fā)現(xiàn),寶峰寺約一小時的早課儀式中,共唱誦20首佛經和佛號,其中有唱誦,也有念誦,儀式中多用大磬、大木魚、引磬、大鼓、鐺、鈴等,在早課儀式中這些法器均有配合使用。
關鍵詞:寶峰寺 ? 早課儀式 ? 禪宗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8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0-0018-03
一、靖安縣寶峰寺概況
(一)寶峰寺的地理位置
靖安縣寶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縣城以北20公里的寶峰鎮(zhèn)寶珠峰下的泐潭之濱。原名是“泐潭寺”后來稱為“法林寺”。公元851年唐宣宗敕建媽祖塔并賜寶峰寺,沿用至今。它坐落在石門山里面,又有“石門古剎”之稱。它在江南古剎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寶峰寺曾是唐代著名高僧馬祖道一瘞骨之地,是著名的禪宗道場。自唐宋以來,幾經興廢。十年動亂中,發(fā)窟廢墜。一直到20世紀末,由當代高僧,現(xiàn)任于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上一下誠長老駐錫重修?,F(xiàn)今,寶峰寺梵宮林立,禪院櫛比。巍峨莊嚴的大雄寶殿與媽祖塔坐落于同一中軸線上。禪寺北——寶珠峰,成九龍匯聚之勢,八方來潮的耆宿大德、曠達之士以及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二)寶峰寺的歷史淵源
據(jù)佛學網(wǎng)的數(shù)據(jù)顯示,有48座寺廟叢林由馬祖建立,歷史有“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之說,計入史冊有名有姓的馬祖法嗣就有139人之多,其中光有禪宗宗匠者高達84人之多①。所以由馬祖、懷海師徒創(chuàng)立的禪門宗風,在中國禪宗史上被稱為“洪州禪”,之后則開出溈仰宗、臨濟宗等著名禪宗宗派,至今禪風綿延不斷,得到了極大傳承。禪宗自馬祖開始興盛,中國佛教幾乎有一半以上屬于禪宗。
宋代高僧善權大師贊曰:“茲山家天下,蔥翠自開辟。石磴空自清,峰巒映金碧②”。寶峰寺為天下叢林的源頭,馬祖道一的歸骨之地,歷史上有很多高僧來尋求法術,是中國禪宗源頭。江西佛學院也坐落于寶峰寺內,寶峰寺亦已成為江西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二、寶峰寺早課儀式的主要內容
(一)早課儀式唱詞③概覽與分析
“贊、偈、咒”三類唱詞是早課中典型的唱詞,下面對這三類唱詞進行詳細分析。
1.“贊”格式一般分為五句贊(五、四、七、七、四,共27字)、六句贊(四、四、七、五、四、五,共六句,29字)、八句贊(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共八句,36字)、十句贊(四、四、六、四、六、八、六、三、六,共四十句,51字)以《韋馱贊》為例,唱詞如下:“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震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這首贊屬于六句贊,符合六句贊的一般格式。這首主要贊頌了韋馱的事跡。其作為將軍英勇殺敵,保護眾生作出了巨大貢獻,有一顆菩薩心腸。
2.“偈”分為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和八句偈。相對贊來說偈相對工整,一般為整齊句式,如四句或八句,但偈不押韻,不押韻是偈的重要特征。以《祝愿偈》為例,唱詞如下:“光中化佛無數(shù)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愿度眾生,顯品九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首屬于七句和八句偈,格式工整,不押韻,詞為:七、七、七、八、八、八,唱詞主要意思是祝愿人們遠離災難,一切平安。
3.“咒”的唱詞簡單易懂,下面以《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為例進行分析,唱詞如下:“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首咒的唱詞每句基本為七字,很規(guī)整。此咒整曲共計389字。大部分都是規(guī)則的七字句。只有在結尾的時候詞變?yōu)樗淖志?。唱詞如下:“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呪”?!洞蠓痦斒桌銍郎裰洹芬彩瞧咦志溟_始,四字句結束,唱詞較為規(guī)整。
不同宗派和不同類型的寺院一般都有固定的佛號,如江西九江東林寺屬于凈土宗祖庭,佛號為“南無阿彌陀佛”,而寶峰寺自古是禪宗馬祖道場,它的佛號為“南無觀音菩薩”。稱佛號就是用不同的音調去唱誦這個佛號,在繞佛期間要念誦上百上千個“阿彌陀佛”,稱佛號的時候一般都進行繞殿,邊走邊唱。
(二)早課儀式歌曲的音樂要素分析
儀式中的音樂按體裁分類,主要包括贊、偈和咒,下面以贊和偈為例進行分析。
贊亦稱“梵唄”。主要是贊頌佛的功德,最早產生的佛教音樂就是“梵唄”??梢苑譃槲寰滟潯⒘滟?、八句贊、十句贊。它們的字數(shù)不同,音樂性較強,旋律感很好。如《韋馱贊》:
《韋馱贊》速度緩慢,拖長腔,每個字有三拍以上,旋律跨度小,贊都是以佛號結束,節(jié)奏多以十六分音符為主,一字多音。此曲是2/4和4/4為主,時而快,時而慢。《韋馱贊》屬于六句贊,沒有固定的曲式結構,樂曲中的對稱短小,反復不多。第1至6小節(jié)是D商五聲調式,第7至11小節(jié)變?yōu)榍褰堑牧曊{式,第12至17小節(jié)變?yōu)锳羽六聲調式,第18至28小節(jié)變?yōu)镃宮徵六聲調式。樂句不與唱詞同步,這在音樂中還是比較少見。
偈又稱“偈誦”,一般是描述佛教理論或者某些事跡的歌曲,主要用于加強對佛教的印象。相對贊來說偈相對工整,一般是整齊的句式,如:四句、八句。偈一般都有兩個樂句,分上句和下句。如:《怡山發(fā)愿文》:
這首偈它只有一個基礎的曲調,并不花哨。跟贊相比較為單調?!垛桨l(fā)愿文》是升F調,節(jié)奏多以八分音符為主。此曲是從1至7小節(jié)的重復,屬于D商六聲調式。節(jié)奏型主要是八分和十六分音符,例如在第1、第2、第3和第9小節(jié)基本八分音符。第1至7小節(jié)為念誦,后面變?yōu)槌b。偈的音樂句法一般為“2+2”或“4+4”的不斷反復,直至結束。
寶峰寺的佛號字同音不同,速度均勻,音調朗朗上口,一直重復。
寶峰寺的佛號分為兩部分,第1至5小節(jié)為慢板,第6至11小節(jié)速度稍快,曲調雖相同,但速度不同,期間繞佛速度未變。早課中,此佛號一直重復,儀式中誦唱半個小時有余。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寶峰寺禪宗佛號的調式調性為升F調宮調式,節(jié)奏比較規(guī)整,以四分和八分音符為主,旋律進行平穩(wěn),級進多,跳進很少,整體音樂走向為波浪形,音程以二度、三度為主,共11小節(jié),屬于規(guī)則樂段。
三、寶峰寺早課儀式的法器運用
法器在每個寺院早課儀式中的使用大致相同,寶峰寺在早課儀式中多用大磬、大木魚、引磬、大鼓、鐺、鈴等。早課儀式中這些法器均有配合使用,樂器的主要功能是為念誦儀式擊打節(jié)奏。寶峰寺早課儀式中幾乎都有用打擊樂器伴奏。下面所用法器的詳細介紹。
大磬④,主要功能是引導所有唱誦儀式的起落、轉合、快慢,大磬的聲音清脆動聽,讓人清醒,不易昏睡,它代表了佛教的莊重。大木魚⑤,是誦經時必備的打擊法器之一,其聲音低沉,可以營造肅穆的氛圍。大木魚上布有紋路,就像魚鱗一樣,這應該就是大木魚名字的由來。引磬⑥,一般在誦念儀式的開始和結尾都敲擊它,聲音悅耳動聽。大鼓⑦,晚上打鼓給人以警示的作用,告誡一天馬上就要結束,是佛寺經常用到的法器。鐺子⑧,打擊法器的一種,經文中,有句經文須要叮當,這類似舞蹈一樣到一定的音樂,需要手舞足蹈,拿鐺子時,名“照面鐺子”,鐺子的聲音比大磬聲音稍微厚重一些。鈴,誦經時經常使用的法器之一,振鈴有讓人開心和警覺的意思,用響鈴來供養(yǎng)每一位佛,鈴用青銅、紫銅等材質做成。
上述法器的功能都是為了讓佛教音樂更動聽,讓眾僧把佛經唱齊,同時起伴奏的作用,以控制念誦佛經的速度,并實現(xiàn)每首佛經唱誦的無縫銜接,這使得佛經特別清凈,使人心無雜念,寶峰寺早課打擊樂器的使用沒有固定曲譜,主要靠老僧人的傳承和敲打樂器人自己對歌曲的理解。
四、結語
早課儀式是僧侶們每天的例行佛事,也是基本課程。早課儀式從漢代一直延續(xù)至今,形式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早課儀式是佛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員僧眾都要參加,期間,邊唱邊伴隨肢體動作和繞殿,寶峰寺早課儀式念誦二十余首佛歌佛經。早課儀式是每天凌晨舉行,也是每天的第一場法事活動,其它佛教儀式都是由早課儀式鋪陳開來。寶峰寺的佛教禪宗在禪宗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寶峰寺禪宗佛號“觀音菩薩”一字多腔,音域較窄,節(jié)奏規(guī)整。伴奏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寶峰寺看似每日例行的早課儀式,卻蘊含著重要的文化價值。
注釋:
①引用于靖安縣寶峰寺宣傳頁和佛學網(wǎng)。
②引用于佛學網(wǎng)的尋訪媽祖道——與靖安寶峰寺。
③唱詞來源于寶峰早課念誦集。
④大磬: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側,佛事、法式、課誦時,由維那以棓(木制的棒子)敲擊。引用于互聯(lián)網(wǎng)常用佛門術語及法器介紹。
⑤木魚:古時候稱為魚鼓、魚板。是魚形木頭制制成的法器,中間是空的,敲打作響。
⑥引磬:一般稱為小手磬。形狀跟碗一樣,底部中間有個樞紐,上面有個木頭把手,用小鐵枹打擊它就會作響。
⑦大鼓:它也是屬于打擊樂器之一,一般分為大鼓和小鼓兩種。經常說的晨鐘暮鼓就是指這里的大鼓。
⑧鐺子:打擊法器的一種。是用銅片制成的,形狀像盤子,四邊都鑿有小孔,系在銅制的圓形的架字上,下面按著木柄,用小槌敲擊它。
參考文獻:
[1][日]新堀歡乃.“佛教音樂”概念的形成與日本佛教音聲傳統(tǒng)改革[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03).
[2]袁靜芳.中國佛教音樂文化[J].中國音樂學,2016,(02).
[3]袁金楠.淺談佛教音樂對社會和諧的作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9).
[4]龍朝明.廬山東林寺佛教音樂源流考辨[J].音樂時空,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