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艷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關系,有好的感受就有好的行為,怎么樣才能讓孩子有“好”的感受?并不是要將孩子從負面情緒中盡快拉出來,而是要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情感,這就是共情。
在和孩子相處中,為了讓孩子擺脫負面情緒,家長常常會脫口而出“有這么難過嗎?”
“哎哎呀,一點點小事,別人又不是故意的?!蔽覀儠l(fā)現(xiàn),作為家長的初衷是想讓孩子盡快擺脫負面情緒??墒呛⒆油鶗活I情,不但會發(fā)脾氣,還會越哭越傷心。時間長了,假猴子那個們就會漸漸失去耐心,還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簡直就是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于是脫口而出的便是威脅、惱怒的話,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一次一次被否定的時候,他會得到暗示:沒有必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必要去相信自己的感受,所以。孩子會莫名地困惑和憤怒,這種情況下,他無法做出理性的行為。成人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tǒng),有著各自真實的感受,感受是沒有錯與對的。因此,我們要說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他們。
一、冷靜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認同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出現(xiàn)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問題不能獨立解決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多為無助、哭泣、發(fā)脾氣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也會影響周圍人,包括我們大人。如果成年人不能冷靜、不夠理智,那么問題不但不能很好地解決,很有可能會更糟糕。因此,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先冷靜,可以深呼吸或者默數(shù)數(shù)字1—10,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用冷靜、平和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各種宣泄情緒的行為。這是化解問題的關鍵步驟,只有成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平復心情。相反,孩子哭鬧,成人吼叫,試想該如何解決問題?哪怕偶爾吼叫有用,那也是因為孩子還小,尚無跟你抵抗的能力,一旦他們長大,就不吃這套了,父母也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去真正了解孩子,親子關系也會陷入緊張的境地。因此,我們要嘗試走進孩子的內心,體會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們內心的需要,已解決問題為出發(fā)點,認同孩子的負面情緒。
二、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全神貫注傾聽)
很多時候,成人就是孩子的鏡子,成人的處事方法和態(tài)度會潛移默化地直接影響孩子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成人要做的是學會傾聽,與它產生共情。傾聽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且也是父母了解孩子負面情緒由來的最好途徑。當孩子哭著來找你的時候,一定是想把心里的委屈或者難過情緒在你這里傾訴并得到安慰。此時,你只需要看著孩子的眼睛安靜認真地聽他說,這也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fā)展的鍛煉機會。在他完整地說出整個事件時,他的邏輯思維也得到鍛煉。比如:當孩子想跟我們大人交流在幼兒園里被同學不小心打了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放下手中的任何事情,認真傾聽孩子敘述整個事件的經過,并且還要聽聽塔內心的感受,以及他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想法,然后再以關心的態(tài)度,嘗試使用“哦……嗯……”“是這樣子的啊……”等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孩子就能在敘述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從而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心與心的交流,幫助孩子宣泄情緒)
孩子喜歡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覺。你尊重他的感受,與他產生共情,他才會愿意與你交流他內心的感受。相反,當孩子被提問、責怪、建議的時候,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tài)度去想問題。因此,成人要與孩子平等相處,親密互動,把孩子當朋友,把心事說出來,站在孩子立場,幫助孩子宣泄負面情緒。當然,當孩子向你傾訴時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感受。大人很多時候的言語可能直接決定了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孩子:爸爸,今天早上我的小烏龜死了。
爸爸:別難過了,寶貝。
孩子哭了起來
爸爸:別哭了,不就死了一只烏龜嗎?
這個時候,孩子哭的更傷心了。
爸爸:別哭了,再買一只就可以了。
孩子:我就要這一只。
爸爸:好了,不要哭了,再哭就不要買啦。
在這個事件中爸爸一直在否定孩子的感受,沒有和孩子一起聊聊整個事件的過程,沒有和孩子產生共情。
通常,父母擔心說出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更難過。其實恰恰相反,當孩子聽到這些話時,心里會感到安慰,會感覺到有人能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小烏龜事件”換一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孩子:爸爸,今早上我的小烏龜死了,我昨天還和它一起完了游戲。
爸爸:是嗎?聽起來你們在一起很開心,真是沒有想到今天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孩子:小烏龜是我的好朋友,我每天還要給他喂食。
爸爸:你真的很關心這只小烏龜,失去朋友是一件讓我們難過的事情,雖然小烏龜死了,但是我們應該想一想是不是平時我們的喂養(yǎng)方式不適合它,或者生活環(huán)境不適合,找到原因,才能在以后的生活盡量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fā)生。
四、與孩子討論化解負面情緒的方法(用幻想的方式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
其實,在很多時候,在做好以上三點的同時,孩子的情緒還是沒有能得到平復,那怎么辦呢?我們得跟孩子商量、討論化解情緒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用幻想的方法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總而言之,成人能理解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產生共情,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幫助。深入到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就能集中精力帶應付出現(xiàn)的問題。
當然,孩子的感受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如“我看得出來你很生她的氣,用嘴巴告訴他你將怎么做,而不是用拳頭。”接納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著允許他做你不能理解的事情。孩子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了。他們也就比較能夠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親子時間的溝通和交流也會更順暢、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