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靜
課程資源又稱為教學資源。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資源,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課程和教學實施的物質條件和人力資源。課程資源包括的內容很多,分類標準不同自然也就出現多種不同的結果。我們這里所涉及的課程資源,是指教師在課前所能夠預設并能夠搜集到或者是通過學生能夠做好準備的,而對于課堂上生成的課程資源則不在考慮的范疇。
毋庸置疑,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學科學教學方面,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開發(fā)課程資源呢?下面我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科學教學長期淪為“副科”、師資匱乏、課程標準陳舊、科學教育方式不接地氣等都是導致學生科學興趣下降、科學素養(yǎng)不高的重要原因。這次科學課重回一年級、并且被列為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將重燃學生的探索樂趣。探索性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真正產生興趣,遇到問題才會主動去探索和思考。除此以外,專業(yè)師資匱乏一直是困擾科學教育開展的難題。一方面,雖然一些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科學教育專業(yè),但與中小學科學教師的需求相比,數量還是太少。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培養(yǎng)方式與科學教師的專業(yè)要求存在差距。所以我認為若想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是要學生老師一起抓。
一、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首先應是學生學習興趣的開發(fā)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
科學課本只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方寸之地”,而大自然才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廣闊天地。大自然應成為學生探究科學的最佳場所,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土壤巖石都應是學生探究的對象。山野、田林、竹園、菜地都應是學生的試驗場,如此多種多樣的探究方式怎會有學生不喜歡?
二、課程資源是對學?,F有資源的開發(fā)
學校課程資源也非常的豐富,主要包括科學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閱覽室、校園網絡及配備的資料。學校內的各種建筑、走廊、操場等的環(huán)境布置。樹木花草、噴池園林、氣象或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點、生物角等等。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學校隱形資源的作用。比如,在學習植物這一單元時,可以通過提問“站在花池邊一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他們是什么樣子的,什么時候開花發(fā)芽又是什么時候枯萎的”等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探究過程撰寫小論文,定會生動而有趣。
三、課程開發(fā)是對新時代教師的開發(fā)
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還處于試用階段,在編排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有不盡完善之處,也就是說,在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廣闊的拓展課程資源空間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挑戰(zhàn),甚至直接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新教材培訓會上的觀摩課,學習《做一塊卵石》時,授課教師圍繞著問題“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來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與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播放了自己搜集整理的錄像資料。顯然,與課本中提供的卡通圖畫相比,錄像資料給學生的感覺更直觀、更具體,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出巖石形成卵石所經歷的全過程:風化、搬運、沖刷、相互碰撞與摩擦。與此同時,學生也更加清楚了巖石在河流各個流段的分布情況,這些表象的獲得對于相關概念的建立、對于驗證先前提出的關于卵石形成的假設、對于加深學生的理解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fā)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四、課程資源有效開發(fā)的前提條件
要保證做到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fā),需要教師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大致有兩個方面:一、全面把握課程標準??茖W課程標準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小學科學課程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與實施建議等,教師把握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那么他在解讀教材時,便能夠做到成竹在胸,運籌帷幄,便能夠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便能夠恰當地選取課程資源。二、領會教材編者意圖。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提供的部分課程資源不盡合理。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這一點,而對教材中提供的課程資源予以全盤否定,棄之不用。我們應該在正確領會教材編者設計意圖的基礎上,進行妥帖調整、修改與替換,從而保證選定的課程資源能夠有效實現課程目標。
比如在《我從哪里來》一課中,教材中設計了這樣的自由體驗活動:學生每人在腹部綁上一個4千克或3千克的沙袋。筆者認為此活動設計不妥,理由是:暫且不說沙袋的制作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即便是沙袋制作了,活動舉行了,也最多不過是讓學生經歷了一次滑稽的游戲而己,這個活動本身便是將神圣的母愛當作笑料。試想,沙袋如何能與媽媽腹中的胎兒相提并論?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又如何得以產生初為人母那種欣喜不安的感覺?誰也不得不承認懷著孩子的母親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懷胎十月的艱辛,更多的是一種喜悅和一種期待,確切點兒說母愛的偉大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認識到這一點,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引導學生從“媽媽愛你嗎”引出議論話題,讓學生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媽媽關愛自己,再從懷了孩子的母親的種種表現,比如講究吃飯的營養(yǎng),或者不化妝來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懷了寶寶的媽媽為什么貪吃?懷了寶寶的媽媽不化妝是不愛美嗎?通過辯論最終讓學生深刻明白母愛是從媽媽懷有小寶寶時開始的,從而感悟到母愛的神圣和母親的偉大。這樣處理,有利于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
五、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基本原則是簡易高效
開發(fā)課程資源的基本原則應該是簡便易行、經濟高效,不需要花費師生過多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又能密切聯系師生實際及教學條件與校園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而且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由此看來,教師對于課程資源的選擇與取舍,確實是應該下一番力氣,動一番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