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唱跑了調(diào),演員演技出戲,小品里強行用著那些你一聽開頭就能猜到結(jié)尾的老套橋段……任何一個場景都足以讓人在心中大喊——“看得我‘尷尬癌都犯了!”
明明應該是出糗者渾身不自在,可為什么有時候旁人比當事人還要難受呢?
這種“看到別人出糗我卻無比尷尬”的現(xiàn)象其實很常見,它在心理學里還有個名字,叫“替代性尷尬”。
德國呂貝克大學社會神經(jīng)科學實驗室主任索倫·卡赫教授認為替代性尷尬是源于人們的共情。在目睹了他人的窘迫后,我們的大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抓取出他人因出糗而產(chǎn)生的不良情緒體驗,并把這種體驗“傳遞”到自己身上。
不過,替代性尷尬與共情之間仍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前者是一種雙向的情感,而后者的“主角”在大多情況下并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妥。因此,替代性尷尬是一種“我替你臉紅”的單向情感,但正是這種你出糗了卻毫不知情的樣子,反而加劇了旁觀者的尷尬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