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以“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厚德”為內(nèi)容的北京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創(chuàng)造、實踐、傳承的價值理想,是北京這座偉大城市在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不斷深化的文化內(nèi)核和思想動力,體現(xiàn)了首都歷史文化的特征,也體現(xiàn)了首都人民的精神追求。
出生于1988年的河森堡是一名北京“土著”青年,身上帶著十足的北京人的精神氣兒。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他愛國、愛歷史、愛自然科學,他敢于突破自我,用創(chuàng)新的講解方式向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士做文物講解,得到了大眾的喜愛;他是“知乎大神”和擁有數(shù)百萬粉絲的微博大V,在青年人聚集的網(wǎng)絡陣地做科普宣教,成為了一名“知識型網(wǎng)紅”。他踐行著北京精神,展示著北京精神,傳播著北京精神。同時,也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感染著他人。
作為國家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河森堡將愛國的情感轉(zhuǎn)化為對中國歷史文物的熱愛,他用創(chuàng)新的故事化講解方式為科普宣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他吸納和借鑒優(yōu)秀的人類文明成果積極為大眾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知識。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走進博物館,由講解員引領,在重要的展品面前停下,聽講解員用教科書一樣的詞匯照本宣科地做介紹,走一圈下來,聽也聽了,但好像什么也沒記住。
河森堡還記得,自己最初進入國博時第一步就是把詞背熟,然而,很多前來參觀的人聽著這套體系的講解時,并不是很有興趣,甚至只是出于禮貌勉強跟完了全程?!坝袝r候,講解員被叫成導游,甚至是服務員。”這樣的稱呼令這位“有面兒”的北京人倍感尷尬,他心中的講解員不該是這樣!河森堡立志改變這種“誤解”,希望為博物館講解員正名。
幾年的時間里,河森堡摒棄壓力,專心致志做好積累和修煉,慢慢地,他開始在講解的過程中注入自己的風格,摸索出了新的講解方式,無論是講解“古代中國”還是“復興之路”,他開始從最小的切口切入,從一個杯子、一件首飾的故事講起,最后折射出背后的大歷史。有故事、有細節(jié),讓人們從他的講解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他以自創(chuàng)的故事化講解模式開發(fā)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講解課程,讓枯燥的講解知識變得活靈活現(xiàn),引人入勝。
但這注定和彼時流行的講解方式存在齟齬。2013年,在一場由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中,河森堡這種“說故事”的講解方式并不為專業(yè)人士所接受,而是被評價為“不專業(yè)”,這讓他很長一段時間陷入了困擾。
而近兩年,“脫口秀式”的話語表達方式在中國興起,成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這和河森堡的講解風格不謀而合,他逐漸擁有了大批擁躉者。不少人會在聽完他的講解后,在他的微博私信留言:“謝謝你讓我喜歡上歷史?!币晃恢袑W生在聽完他的講解后,毅然將高考志愿改成人類學,如今已是英國某知名大學人類學系的碩士研究生。
觀眾的喜愛與認可漸漸地讓他重拾了繼續(xù)鉆研的信心。如今的河森堡,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知識的引導者,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幫助更多人打開歷史這扇門,讓人們喜歡上中國歷史。
在每年有700多萬參觀量的國家博物館,河森堡的每次講解都會被人群緊緊包圍,參觀者在他的指引和講解下仔細關注著展出文物的細節(jié),不少參觀者表示,河森堡的講解方式十分特別,引人入勝:“本來是一個很立體的文物,通過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了每一個文物之后那個時間的記憶點,讓我們覺得每個文物都活起來了?!?/p>
“你當然可以按部就班地照著解說詞去講解,至少比較規(guī)范,但是它無法應對所有的情況。我認為,作為一個好的講解員,最重要的是去不斷地挖掘深的內(nèi)容,給觀眾帶來內(nèi)容上的驚喜,讓他們因此喜歡上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我覺得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河森堡說。
國博工作的同時,河森堡不遺余力地在社群網(wǎng)絡分享知識,他把知乎、微博等網(wǎng)絡平臺當作自己博物館之外的新戰(zhàn)場。同樣的知識,他用新穎的方式講出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網(wǎng)民的關注。2017年,河森堡一段名為《進擊的智人》的演講視頻在網(wǎng)絡上走紅,這段演講中,故事包裹著知識,知識里還埋著段子,讓更多的網(wǎng)友被河森堡的演講所俘獲,成為了他的“鐵粉”。如今,在“河森堡”的ID下,已擁有知乎389K的關注量、微博近432萬的粉絲量。他出書、做直播、上電視節(jié)目,吸粉無數(shù),成為了大家追捧的“知識型網(wǎng)紅”。網(wǎng)友們稱,“河森堡的語言風格真的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和感染力,聽他講起來的體驗就像是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紀錄片,感覺再枯燥的歷史都能活起來?!?h3>做武藝高強的學者或做知識淵博的武士
河森堡是典型的北京男孩,愛侃大山、愛講段子,話匣子一開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滔滔不絕,從新西蘭毛利人頭交易到古人類基因交流,人類歷史他如數(shù)家珍。這種“說故事”的講解方式或許來源于小時候的熏陶。他自小在北京東城區(qū)長大,爺爺曾是印刷方面的專家,父親是文化部系統(tǒng)的干部,在文化部大院長大的他身邊聚集著一群知識分子。大家聊天時經(jīng)?!耙?jīng)據(jù)典”,有時知識分子身上那股勁兒一上來,聊天經(jīng)常會變成一種“決斗”,變著法兒要駁倒對方,占據(jù)智識上的制高點。河森堡自小耳濡目染,形成了他日后講解的特色——要有根有據(jù)、有料有趣。
“有料又有趣”讓河森堡從2011年初到國家博物館工作的一名平凡的講解員變身“知識型網(wǎng)紅”,如今的他受邀參加各大文化類節(jié)目,日常生活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深感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壓力也更大了。為了達到更好的知識傳播效果,輸出知識的前期積累是痛苦的,他要查閱大量資料和論文,梳理不同學術流派的觀點,再將平實枯燥的論文語言,轉(zhuǎn)化為生動有趣的講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