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靈
民主是現代政治實現的主要方式,且“已經成為當今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標準”[1](P4)。單純從民主的形式來看,它具有“普世價值”的地位,達到了“歷史的終結”(福山語)狀態(tài),因為當代政治共同體無不宣稱自己是“民主”政府?!安贿^,依據經驗材料論證,‘民主是個好東西’就不那么簡單了”[2](P2)。綜觀全球過往歷史中的民主政治實踐,其現實效用并非都是“善治”。追根溯源,癥結在于現代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并非來自過往的歷史經驗,而是人類社會道德邏輯“現代化”的產物,是政治倫理范式轉換的結果。尊重人的主體性地位,維護人的自由、自主、自決,是一項道德要求與倫理原則,無關其他的外在功用。因此,民主,不僅僅是一個現代國家的社會治理形式,更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道德原則、倫理秩序與價值基礎。人們對民主的興趣源于自身道德理性的追求,反過來,道德原則成為了維持現代民主運行的先決條件與價值基礎,道德價值也成為了民主政治追求的目的?,F代民主誕生于道德主體的歷史性轉換——確立“人”的社會主體性地位——過程中。然而,直至目前,對何謂道德主體的“人”,何謂民主運行的道德尺度,以及民主追求的道德價值到底是什么等問題,理論界卻充滿分歧,有時甚至鋒戈相見。民主體制、模式之爭,其根源在于民主的道德邏輯之爭。簡而言之,現代西方民主模式即資本主義民主模式,是建立在以公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基礎之上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模式,是建立在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基礎之上,二者在道德主體“民”的本質、道德尺度“主”的原則、道德價值的追求等方面,都截然有別。以下試對此作一深入分析,并著重指明:“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揚棄、包容、超越了“以公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
民主是經濟范疇,也是政治范疇,更是道德范疇。亞里士多德早就指出:“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3](P4),人的本性是向“善”的,這使得人必然要不斷追求道德生活,因此,人歸根結底是道德“動物”。而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在于人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前提與基礎,道德是人的自由意志的集中體現。就道德與民主的關系而言,道德訴求是現代民主存在的根本理由與價值基礎?,F代民主的緣起恰恰是人們道德理性的邏輯使然,它是人們自覺追求善的必然產物?;舨妓?、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方哲學家,通過撰述一系列經典著作,完成了由神治社會轉到人治社會的道德性論證,奠定了民主在現代社會中的合法性。以民主為表征的現代文明揚棄了基督教宗教文明,奠定人在世界、歷史中的主體地位,形塑出一個新的價值體系,從而為民主自身奠定了道德邏輯的基礎?!懊裰鳌睍r代的現代文明,是人類社會道德范式的一次重大歷史嬗變,相比于過往的文明形態(tài),它至少完成了以下三方面的價值轉換。
其一,現代文明將人從“神的世界”中解放出來,確定人在世界、歷史中的主體地位。從文藝復興在感性上肯定人,到啟蒙運動中張揚人的主體性,再到康德對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梳理與“批判”,其以先驗哲學為理論武器,通過發(fā)起認識論上的“哥白尼革命”,為世界確定起新的中心與主體,并貫徹到道德領域,從而徹底完成了由神—人社會價值結構向人—神社會價值結構的歷史轉換??档抡軐W認為,人是世界的緣起,世界皆為人“造”,世界亦以人為目的。總之,以康德為代表的近代哲學家,通過確立人在道德領域的主體性地位,延繹出人的經濟自立、政治自決等民主特性。
其二,現代文明把人的存在意義從天國中的精神救贖轉向世俗間的經濟救贖,從而使人的物欲獲得了正當性與合道德性,由此建立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原則,進而奠定了資產階級民主的道德基礎。馬克斯·韋伯甚至直接指出,人們創(chuàng)造經濟財富不僅僅是一種經濟需要,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倫理規(guī)范和宗教要求?;舨妓垢菍⑷说纳^程視為一種機械的運動,認為趨利避害、自我保存是人的生命即人性的根本原則。因此,創(chuàng)造經濟財富、滿足現實物質需要才是社會第一倫理原則。
其三,現代文明否定了傳統(tǒng)“集體”的存在,而肯定“個體”的真實存在,堅決捍衛(wèi)個體自由、個體利益。近代哲學完成了歷史主體從上帝向人的轉換,同時不再把社會存在理解為原來抽象的“集體”,而是理解為具體的、純粹的“個體”。真實的存在,不在個人之外,而是切身的個人、個體生命。這樣,道德主體就不再是諸如上帝、社會、“人民”等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的整體,而是孤立、純粹的個體,即使是所謂的公共利益或集體利益,也只不過是個人利益機械的疊加而已。因此在它們看來,只有具體的“公民”存在,而沒有真實的“人民”存在。
通過完成上述三方面的價值轉換,人類開進入了第一個現代歷史階段,誕生出“民主”的第一種現代形式,即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模式。這種民主模式是以公民為道德主體,以私有財產保護為道德目的,以程序正義為道德原則而構建出來的一種民主范式,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以公民為中心的民主模式。
資本主義民主的道德邏輯及其支撐的民主模式雖體現了歷史的一種巨大進步,但囿于其自身理論的局限,其民主道德邏輯具有內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民主道德主體的個體化、抽象化,道德目的的單向度、經濟化,道德原則的形式化。以公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決定了資本主義民主將流于“形式”,陷入虛幻自由的窠臼之中,淪為資本奴役人的工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是對以公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的揚棄、包容與超越。兩者的基點雖都在于肯定人的道德主體地位——無論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其政治體制的合法性與道德理由,都是以人為中心,但是,在對人本質的把握、民主政治的道德目的及道德原則的理解上,二者卻截然不同。在理解、把握“人”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總體來說,在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那里,一方面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又對人作了抽象化、形式化、個體化的理解,從而產生了資本主義民主以公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道德理由無疑也是以人為中心,也要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因此,要實現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道德邏輯的批判與“顛覆”,必須對“人”進行重新審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道德主體是“人民”而非“公民”?!叭嗣瘛笔邱R克思主義理論全面、科學地把握人的本質后所形成的概念。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中國近代以來民族解放、階級解放與經濟建設等事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形塑了中國現代化的政治結構、社會形態(tài)與文明模式,正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讓中國進入了人類解放的歷史進程,嵌入現代世界體系之中。作為中國的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4]。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繼承包括黑格爾哲學在內的近代西方哲學確立人的主體地位的主旨之上,科學、現實地為以人民為中心奠定了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人的把握,不再停留在自然存在層面,對人作自然屬性式的理解,而把人理解為一種有機整體的存在、現實的存在,且人的社會性存在,即共同體存在,在邏輯上具有優(yōu)先性。近代一些社會契約論者,如霍布斯、洛克等人也承認共同體存在,“承認君主與國家的法權”,但這種人的整體即共同體意志建立在私意基礎之上,“這種法權基于每個個體的同意”[5]。這是以公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的根基。但也有社會契約論者,如盧梭,把共同體意志從私意中剝離出來,指出“公意”不是個體私意之和:“眾意與公意之間經常是有很大區(qū)別;公意只著眼于公共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之和”[6](P35)。盧梭還進一步肯定“公意”即共同體在邏輯上具有優(yōu)先性,強調說:“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并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P20)。盡管盧梭的“公意”大體上屬于“文學”概念,缺乏充分的理性邏輯支撐,但他至少承認共同體意志相對于私意的獨立性。黑格爾首先肯定了盧梭的“公意”學說的突出貢獻,同時也指出其公意學說“就其層次來說似乎還不足以達到成為國家原則的高度”[5]。黑格爾在批判盧梭時,繼續(xù)推進了對共同體獨立性、客觀性的論證。黑格爾認為,盧梭“所理解的意志,僅僅是特定形式的單個人的意志(后來費希特亦同),他所理解的普遍意志也不是作為意志中自在自為地合乎理性的東西,而只是作為共同的東西,是從這種單個人的意志中作為被意識到的東西產生出來的”[7](P384)。顯然,在黑格爾看來,以往社會契約論者所提出的共同體是以“單個人的任性、意見和偏愛所表達的同意為基礎的”[7](P384),并不真實,他們沒有從內在邏輯、“普遍意志”去把握真正的共同體。相比于個體而言,共同體更具存在的客觀性,并且具有絕對邏輯上的優(yōu)先性。黑格爾所說的共同體形式,主要指國家,國家在邏輯上絕對優(yōu)先于個人:“人的理性規(guī)定就是要在國家中生活,并且當國家還不存在時,理性對國家的要求就現成地存在了”[8](P83);“自由自在自為的國家就是倫理的整體”,“不論人是否知道,這個本質都在作為獨立的力量而實現著自己”[8](P258-259)。因此,黑格爾就從理論上確立了共同體的客觀存在,凸顯了人的整體存在與社會存在在邏輯上的絕對優(yōu)先性。黑格爾對人的整體存在的把握雖然深刻,但其論證邏輯的總依據卻是“虛幻”的絕對精神,實質上不過是一種變相的神學,不具備現實性,因而不具有真正的科學性。而馬克思以其實踐哲學展開對黑格爾思辨神學的批判,從根本上確定了人“類”的共同體的客觀存在。在馬克思看來,舊哲學的出發(fā)點是市民社會,而新哲學的出發(fā)點則是人類化的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人類化的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這一概念最集中體現了馬克思對人的社會存在這一類本質的理解[9]。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中才有可能有個人自由”[10](P119)。作為科學、現實把握人的本質的結果,一方面,馬克思的人“類”社會繼承了黑格爾共同體即國家的獨立性,又超越了國家的抽象性、狹隘性;另一方面,馬克思的人“類”社會,真正實現了個人與他人、社會根本利益的內在統(tǒng)一。這就決定了,建立在馬克思的人的“類”存在基礎之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其道德主體必然不再是純粹的、抽象的“公民”,而是現實的、整體的“人民”。
由此,馬克思科學地闡明了唯物史觀即群眾史觀,真正確定了人民的歷史主體性地位,為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道德理由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其構建的邏輯起點真實“可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構建的邏輯起點是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民主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的根本力量”[11](P17)。民主是人民在歷史實踐中自我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人民為了自身發(fā)展與自由而創(chuàng)設的政治制度與社會形態(tài)。“公民”是抽象的、形式的社會存在,并未反映出或把握到人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這也就注定資本主義民主構建的邏輯起點的抽象性、“虛假性”。與之相比,人民作為人的社會存在,是具體的、本質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以人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構建的邏輯起點,具有真實性與科學性。其二,其建構的方法論“科學”。方法論不僅是理論研究的方法,更關涉到理論構建的內容,是認識方法、認識對象與認識內容的有機統(tǒng)一。一般來講,認識的方法決定認識的對象,并決定了認識的內容。以公民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民主建構方法論處于形式邏輯的階段,屬于一般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尚未達到馬克思“歷史科學”的理論高度,從方法論上就決定了其民主主體上的抽象性、民主內容上的“虛偽”性。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構建的方法論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它從實踐出發(fā),堅持邏輯論、認識論與本體論的有機統(tǒng)一,以人民統(tǒng)領了民主構建的主體、方法與內容,從方法論上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構建的人民性、具體性。其三,其構建的價值正義。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構建的價值目標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利益,實現實質正義。民主緣起于人民,歸屬于人民。真正的社會正義要服膺于人民利益,而非純粹的“個體”利益。“個體正義”與“公民自由”必須建立在“人類解放”與“人民利益”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會淪為“外物”諸如權力、資本等奴役人的工具。脫離“人民利益”去討論個體正義的方法與路徑,是徒勞的,且在這種情勢之下,正義還會陷入“二律背反”的境地,個體正義越深入,人民利益損害越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個體正義的實質或結果是實現了資本的“正義”,人民的利益被“合法”的掩蓋、遮蔽與消解,這恰恰是不正義或正義的異化。
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運行的基本結構是立法與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其道德尺度實質是程序正義。一般而言,程序正義是民主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歷史環(huán)節(jié),也是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義與重要組成部分,秉承程序正義,推崇法治,維護社會的法律平等,這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重大文明成果。近現代社會契約論者與政治思想家對此都有所論述。但程序正義作為民主的道德尺度是不徹底、不完善的。程序正義只是在形式上表達了民主的合道德性,而無法在實質上表達民主的合道德性,它是民主的工具、方法與手段,屬于形式邏輯的范疇,有其歷史局限性。民主政治模式堅持程序正義的道德尺度,只是民主的道德邏輯發(fā)展的第一個歷史階段。民主的道德終極尺度要達到并落實為實質正義,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即“人民自我規(guī)定”。馬克思認為,“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只表現為一種規(guī)定,即人民的自我規(guī)定……國家制度在這里表現出它的本來面目,即人的自由的產物”[12](P39)。顯然,程序正義只是人民統(tǒng)治的外在規(guī)定,非自我規(guī)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構建的道德理由,決定了其運行的道德尺度不僅僅在于其程序正義,更在于其實質正義。人民當家作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運行的道德尺度,是一項徹底的、全面的道德原則,是對以公民為中心的程序正義的揚棄與超越,它不僅要對程序進行道德檢視,更要從內容上進行道德規(guī)范,它是邏輯論、方法論與本體論的有機統(tǒng)一,是科學的、全面的道德尺度。
人民當家作主,即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民主的道德尺度,主要表現在決策的人民性、行政的人民性與監(jiān)督的人民性,它以黨的領導為主線,以協(xié)商民主為方法,統(tǒng)一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運行的全過程,彰顯了道德尺度的科學性。
其一,決策的人民性。決策權是整個民主模式的核心?!耙匀嗣駷橹行摹钡拿裰?,其要義是人民的統(tǒng)治,即人民的自我決策。是否掌握決策權,是判斷民主是否徹底實現了的根本標準,也是民主的根本道德尺度。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基本采取代議制,主要理由是:從經濟上考量,社會規(guī)模過大、民主運行成本高;從理性能力考量,“公民”不具備民主政治所需的足夠的理性能力,難以有效作出自我決策。然而,這些只是代議制存在的外在理由。而其內在理由是其標榜的“程序正義”。資本主義民主貫徹程序正義,所造成的現實后果是“他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什么都不是了”[6](P106)。因此,這種民主其實并不民主,而是一種“選主”。人的主體性地位與自我抉擇的權力,在其中被程序正義與代議制所異化、消解。程序正義的道德尺度也只能貫徹到人的主體性地位的外在、形式或工具層面,無法通達個人真正的主體性與自由。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尺度,徹底貫徹了民主制度運行的人民主體性,突出強調了人民自我統(tǒng)治的能力與自決意志。在此模式下,民主不是一個政治可行性與經濟成本的問題,而是當作一種倫理要求來處理。具體而言,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是從民主運行成本與操作可行性方面來論證代議制的正當性,程序正義是其道德尺度內在缺陷與維護階級統(tǒng)治的托辭。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運行的道德尺度,人民當家作主不能局限于經濟成本與政治功用等外在因素,而要作為倫理原則貫徹在民主制度運行全過程之中。人民必須自我抉擇、自我統(tǒng)治,不能被人代議。盧梭早就指出:“同主權是不可以轉讓的道理一樣,主權也是不能由他人代表”[6](P106)。因此,盧梭主張人民自我統(tǒng)治、自我決策,反對代議制。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的政治經驗時也明確闡明了人民自我統(tǒng)治原則,特別指出:(政治權力中心)“不應當是議會式的,而應當是同時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機關”[13](P358)??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在具體運行過程中,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尺度,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倫理原則,這集中體現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設計與運行過程上。人民代表大會不是作為單獨的立法機構獨立于行政、司法機構,而是高于行政、司法機構,議行合一,這與資本主義民主模式下的“三權分立”體制判然有別。“三權分立”的民主體制,重在分割與平衡權力,初衷是確保權力不被濫用,然而,在“三權分立”模式之下,權力機構之間有可能相互推諉,人民意志即使得到表達,也可能被行政、司法等執(zhí)行機構消解,這一問題只有通過議行合一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應對。
其二,行政的人民性。立法、行政與司法三權分立,其目的是防止權力集中與政治專制。經洛克、孟德斯鳩等思想家的理論闡述后,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已成為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質和有機構成。但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構建的邏輯基礎與方法論原則決定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的行政權力,其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特點必然會消解、異化民主的本質。在孟德斯鳩等分權理論家看來,行政本身是一種純粹執(zhí)行國家意志或人民意志的權力,無關國家意志本身的表達,行政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也是符合民主程序正義的道德尺度。但后世的實踐經驗不斷證明,行政權力不僅僅單純承擔執(zhí)行任務的角色,它同時也要履行著表達國家意志的職責。美國著名政治學者古德諾即認為:“以執(zhí)行國家意志為主要功能的政府機關,經常地,事實上又是通常地,又被賦予表達國家意志的具體細節(jié)的職責”,逐漸地,“被稱為執(zhí)行機構的機構,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擁有大量的制定法令權和立法權”[14](P9)。如此一來,行政權力在逐漸吞噬政治權力、引領政治決策、異化國家意志的過程中,將逐步走向官僚政治。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即使民主制度已經被行政權力所消解、異化,通常也不會被認為是道德的不正當。因此,馬克思在借鑒資本主義民主模式運行形式的基礎之上,“明確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民主特性,強調無產階級民主形式特點是直接參與、廉潔與自治”[15],認為行政的人民性才是民主運行的道德尺度,真正的民主必須堅持和貫徹行政人民性的倫理原則。堅持行政的人民性,并非出自考慮行政成本和政治后果。當然,行政的人民性不能被機械理解為讓大眾直接參與行政的?!按蟊姟迸c“人民”有本質區(qū)別,作為整體存在的人民,不是大眾及其利益的簡單疊加。大眾直接參與行政,是無政府主義的表現,既不合乎政治規(guī)律,也不符合民主的道德原則。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運行的道德尺度,行政的人民性要求實行議行合一,即政治與行政的有機統(tǒng)一,而不是西式民主的“政治與行政二分”。政治與行政機械二分、相互制衡,即使能夠防止權力集中與專制,在“客觀”上依然有可能造就行政官僚的“寡頭統(tǒng)治鐵律”(羅伯特·米歇爾斯語)。行政的人民性要求行政過程——即執(zhí)行政策——要貫徹人民意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模式下,行政過程就是人民貫徹、服從自身意志的過程,是人民自我統(tǒng)治的過程。人民意志最終要依靠人民自己去貫徹,而且只能讓人民自身去貫徹,人民也只有在貫徹自身意志的過程中才能使自己成為人民。因此,行政的人民性是關涉到人之所以為人、人民之所以為人民的核心倫理原則與道德尺度。
其三,監(jiān)督的人民性。資本主義民主監(jiān)督有三種方式:一是權力機構的相互監(jiān)督——三權分立;二是定期選舉式的信任監(jiān)督;三是司法監(jiān)督。三種監(jiān)督方式都源于程序正義的要求,本質上都是程序、形式監(jiān)督。如上所述,程序正義只是資本主義民主合道德性的外在體現,著眼于程序正義的民主監(jiān)督注定走向形式化、抽象化、虛偽化。相比封建社會的專制政治體制,資本主義民主的“形式”監(jiān)督具有歷史的合理性、進步性,但囿于監(jiān)督的程序化、專業(yè)化,三種方式都在具體運行中走向了自身的反面。首先,三權分立的本意是實現各種政治權力的互相制衡,防止權力專制,但在現實中,各種政治權力卻互相推諉、各自為政,甚至利用自身獨立性進行政治交易,嚴重損害人民“整體”利益。其次,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中,定期選舉監(jiān)督早已發(fā)生了異化,選舉已經淪為一場場“金錢”游戲,“民主”這部機器的關鍵部件要靠金錢的“潤滑劑”來維持運轉,“民主”已變成了“錢主”,選舉政治也已變成了“選主”政治,不僅容易造成多數暴政,而且通常不能選擇最優(yōu),只能選擇最不壞的。第三,司法獨立是西式資本主義民主的主要標志,而司法獨立有兩個天生的軟肋:一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資產階級私有制,前提錯位,司法異化,維護公民(實質的)權利無從談起;二是司法具有專業(yè)化、技術化等特點,容易被資本利用,淪為資本壓迫勞動人民的工具。
與資本主義民主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運行的道德尺度是實質正義,實質正義并非對程序正義簡單、機械地否定,而是繼承與發(fā)展。實質正義是內容正義與形式正義的辯證統(tǒng)一。從監(jiān)督的方式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監(jiān)督方式不限于選舉、司法,而是總括在體現了監(jiān)督的人民性的政治體制之中。這種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政治體制,實行議行合一,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統(tǒng)領一府兩院,以直接(人事)或間接方式監(jiān)督行政機構、司法機構,確保行政機構與司法機構始終維護人民利益,貫徹人民意志??傊?,人民當家作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應有之義,也是衡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運行的道德尺度,是衡量政治決策、行政執(zhí)行與司法運行是否真正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道德標準。
以公民為中心的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其道德價值最終落實為保護私有財產,實現公民的個性解放和個體的形式自由,而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則在批判、深化與超越個人解放的道德價值基礎上,以人類解放、構建自由人的聯合體作為其道德價值,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為根本宗旨與終極目標。人類解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道德價值,其基本內容涵蓋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中華民族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三個有機聯系、辯證統(tǒng)一的層面。
首先,從個體層面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追求的道德價值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的全面性、多元性、社會性。人不是單純的經濟動物,僅要求滿足自身物欲,實現經濟自由。人的全面自由包含了經濟自由在內的一切社會自由。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在時間上將先后經歷經濟自由、政治自由,最后邁向全面自由。以公民為中心的民主政治,其道德價值追求的極限是政治自由,其目的是實現經濟自由,但囿于自身內在的道德邏輯困境,無法超越形式的政治自由,也無法真正實現人的經濟自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歷史發(fā)展所帶來的經濟自由,不但沒有為人的物欲或感性解放創(chuàng)造契機,反而落入了資本的窠臼之中,“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yōu)點變成缺點”[16](P163),使人成為經濟、無限物欲即資本的奴隸,遭受更大的奴役與壓迫。這是資本主義民主片面追求保護私有財產的道德價值所帶來的致命問題。更嚴重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社會整體遵循了以公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人即便身陷于資本的奴役之中,卻往往會不自知,反而繼續(xù)以公民自由為價值原則對此異化狀態(tài)進行賦魅,把“人”的現實痛苦敘述為“勵志”的故事。對此,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按照資本邏輯構建起來的“民主道德觀念體系”,是一種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它“只求解釋世界”,不求“改變世界”。資本主義民主追求的道德價值,一方面在實現人的“經濟自由”的同時,讓人忘卻社會自由、全面自由;另一方面,在實現人的“經濟自由”的同時,又讓人被經濟自由異化,陷入更大的經濟奴役??傊?,在資本主義民主模式下人被抽象化與片面化,這極大地阻礙了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由于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價值,致力于現實地“改變世界”,從根本上使人從資本異化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從而間接地促使人從偏執(zhí)于形式上的政治自由中超越出來?!叭嗣瘛备拍畎萘恕肮瘛备拍?,是對“公民”內涵的深化。如前所述,政治自由、經濟自由是個人全面自由重要的組成部分,只不過在資本主義社會,只有政治上的形式自由和資本家的經濟自由,真正自由的主體不是(勞動)人民,而是作為無限物的資本。馬克思主義對個人自由作了深刻的揭示與本質的把握,在肯定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進步性的同時,也指明了其在道德價值上“偽民主”、為資本服務的實質。有鑒于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追求的道德價值,并未受限于政治自由或經濟自由,而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在國家層面,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其追求的道德價值所在是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既是民族夢,同時也是人民夢?!白鹬睾捅U先藱嗍侵腥A民族的共同理想”[17],民族是基于共同的自然關系、文化信仰與生活方式而生成的社會共同體,它是人或社會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主要以情感、習慣為紐帶。實現民族自由、民族解放、民族復興是對人的自然存在、情感存在的肯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追求的道德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公民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中,民族自由被忽略、忽視與遮蔽。近代以來,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中華民族(還有世界上其他諸多民族)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壓迫的對象,民族文化、民族利益被堅船利炮所踐踏與蹂躪。資本主義的崛起,同時也是許多民族的災難。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對“民族”也沒有給予道德上的肯定,“大工業(yè)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10](P276)。以公民為中心,要求不分民族,而把民族價值、民族自由排斥在民主的道德理由之外。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就是要在階級解放的前提之下,重獲民族解放、民族自由,最終實現民族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結構設計、運行原則,都把民族解放、民族自由作為基本的道德價值追求。民族解放是人類解放與人全面自由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與主要內容之一。馬克思認為,民族解放與無產階級解放,是人類解放的一體兩面,“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勝利同時就是一切被壓迫民族獲得解放的信號”[10](P309)。只有民族解放才意味著無產階級取得了真正勝利,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是人類解放或無產階級解放的一個重大事件,它是一個中國夢,更是一個世界夢。
在世界層面,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追求的道德價值,主要是致力人類解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公民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民主,其道德價值局限于個體自由與資本自由,而非人類整體的自由與解放。以個體自由為價值目標的資本主義民主缺乏應對“共同體缺位”“社會正義與公平缺失”等問題的有力措施,即使在西方社會內部,也飽受一些社群主義者、共和主義者的非議,為此他們還提出了許多新的民主理論,試圖用它們來取代傳統(tǒng)的民主理論。當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模式還面臨著諸如全球化、媒體控制、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現實問題的挑戰(zhàn),且對這些問題常常束手無策,其癥結在于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本身沒有把作為整體存在的人“類”解放納入其追求的道德價值范圍之內。雖然資本主義民主社會喜談“普世價值”,但其邏輯起點卻是個體自由,在這種邏輯境域中所實現的人的自由必定是抽象的形式的、虛幻的,從整體來看,至多形塑成一個人類“經濟”共同體,而非“命運”共同體。這種人類“經濟”共同體在價值追求上,預設了個體優(yōu)先于“人類”整體,個體在先,共同體在后,在構建邏輯上,它遵循的是一般的形式邏輯,“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10](P137)。按照馬克思的實踐辯證邏輯,本應是人類共同體在先,個體在后。因為,“與個人相比,共同體是真正自給自足的實體,而個人則是依附于這一實體的‘偶性’的附屬品;共同體是真正的目的和意義,個人只有在這一整體中通過‘分享’整體所分配的角色和地位才能獲得存在的價值和意義”[9]。因此,人首先是人類的成員,其后才能是個體的“人”,人類共處一個命運共同體之內,只有實現人類整體的解放,人才能真正解放自身。人以“類”的方式存在,是一種人之為人的道德要求。以公民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民主所追求的道德價值,并不包含實現人類解放。在應對涉及人類命運的全球化、信息化挑戰(zhàn)時的乏力,證明了這種民主模式存在內在的價值缺陷,也提出變革民主方式與治理結構的現實需求。盡管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與資本的強大挑戰(zh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仍堅定追求人類解放的道德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捍衛(wèi)這一倫理原則的集中體現。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僅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了邏輯出發(fā)點、價值歸屬點,更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確定了道德理由、道德尺度與道德價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突出人的自由的整體性、現實性與全面性,貫徹決策的人民性、行政的人民性與監(jiān)督的人民性,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實現人類解放、民族自由與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以人民為中心的道德邏輯,具有科學性、辯證性,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時代現實,對傳統(tǒng)民主政治理論及制度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