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克翹
1911年,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在斯里蘭卡被發(fā)現(xiàn),百余年來,不斷有中外學者解讀其碑文。碑上刻有三種文字,漢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其中漢文銘文相對清晰,研究者多。另兩種文字漫漶不清,研究者少。近年來,有兩篇相關(guān)文章發(fā)表,使此碑漢文銘文的釋讀又有新進展。
2011年,斯里蘭卡學者查迪瑪博士和武元磊女士曾撰文提供關(guān)于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的背景資料,說:“石碑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斯里蘭卡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極大關(guān)注,他們努力考釋出三種文字的碑文。斯里蘭卡考古學家S.Paranavitana將中文碑文的拓片寄交英國駐北京大使館的翻譯埃德蒙·拜克豪斯(Edmund Backhouse)先生,由他釋讀中文碑文。泰米爾文碑文則由印度馬德拉斯的碑文主管助理Rao Bahadur H.Krishna Sastri負責考釋及翻譯。波斯文碑文由印度專門研究穆斯林碑刻的專家J.Horrovitz博士來考釋及翻譯。”[注][斯里蘭卡]查迪瑪,武元磊:《鄭和錫蘭碑新考》,載《東南文化》2011年第1期,第73頁。然后,他們對照此前5個版本的漢文解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們提出的五個版本為:1.拜克豪斯的釋文,2.山本達郎的釋文(王古魯譯),3.向達的釋文,4.Eva Nagel的釋文,5.吳之洪的釋文。他們將五個版本與拓片作細致比對,然后決定去從,不乏精彩。舉數(shù)例如下:
第二行第九、十字。拜克豪斯釋作“清廉”,其他學者釋作“貴通”?!睹魇贰酚涊d:“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盵注](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766、8586頁。王景弘,原名王貴通,宣德時改名王景弘。他與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碑之時尚未改名,碑上所刻應為“王貴通”[注]陳學霖:《明王景弘下西洋史事鉤沉》,載《漢學研究》1991年第9卷第2期。。
第三行第十三、十四字。拜克豪斯釋作“道德”,吳之洪釋作“通臻”,其他學者釋作“道臻”。此二字與下一句“法濟群倫”的“法濟”二字對應,應釋為“道臻”?!暗馈敝阜鹱娴男逓椋罢椤币鉃榈竭_,“道臻玄妙”是說佛祖的修為已達到玄妙的境界。釋作“道德”或“通臻”則不通。
第七行第十、十一字。拜克豪斯釋作“等座”,山本達郎釋作“立寺”,向達、Eva Nagel釋作“等寺”。據(jù)拓片此二字應為“等寺”。
第十行第四字。吳之洪釋作“鐵”,拜克豪斯、向達、Eva Nagel釋作“戧”。此字應為“戧”。戧金是一種工藝,即在漆器表面先按照設計的圖案用針或雕刀陰刻出纖細的花紋,再在陰紋內(nèi)上色漆,然后填以泥金或金箔,使花紋露出金色的陰紋。
他們對照中文碑文的拓片,結(jié)合前輩學者的釋讀,最終釋讀如下:
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圓明廣大。道臻玄妙,法濟群倫。歷劫河沙,悉歸弘化。能仁慧力,妙應無方。惟錫蘭山介乎海南,言言梵∕剎,靈感翕彰。比者,遣使詔諭諸番。海道之開,深賴慈祐。人舟安利,來往無虞。永惟大德,禮用報施。謹以金銀織金纻絲寶旛、∕香爐、花瓶、纻絲表里、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yǎng)。惟∕世尊鑒之。∕總計布施錫蘭山立佛等寺供養(yǎng):∕金壹阡錢,銀伍阡錢,各色纻絲伍拾疋,各色絹伍拾疋,織金纻絲寶旛肆對,內(nèi)紅貳對、黃一對、青一對。∕古銅香爐五個戧金座全,古銅花瓶伍對戧金座全,黃銅燭臺伍對戧金座全,黃銅燈盞伍個戧金座全。∕硃紅漆戧金香盒伍個,金蓮花陸對,香油貳阡伍伯斤,臘燭壹拾對,檀香壹拾炷。∕峕永樂柒年歲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謹施。
應該指出,這段釋讀中間繁體字、異體字和簡體字混淆使用,因而顯得欠規(guī)范。
查迪瑪博士首次將英國學者拜克豪斯和德國學者Eva Nagel的釋文翻譯為中文,首次將泰米爾文碑文自英文譯出,他還給出波斯文已殘缺不全的銘文漢譯,為我們提供了又一個版本[注]此前劉迎勝先生已提供過一個波斯文譯為漢文的版本,見其文《明初中國與亞洲中西部地區(qū)交往的外交語言問題》,載《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這些都是對解讀鄭和布施碑的新貢獻。通過三種文字銘文的對比,可知三種文字的內(nèi)容是一致的,只是泰米爾銘文中以印度教大神毗濕奴、波斯文銘文中以安拉代替了漢文銘文中的佛世尊。不像有學者說的那樣,“漢文、泰米爾文、波斯文意思大致相同,只是主神對象不同,布施的物品檔次、數(shù)量也有遞減,而以佛世尊享譽最尊,所獲貢(引按:貢當為供)品也最豐厚。”[注]姜波:《從泉州到錫蘭山:明代中國與斯里蘭卡的交往》,載《學術(shù)月刊》2013年7月,第140頁。其實,供品并沒有遞減,完全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否則,平等和包容如何體現(xiàn)?
沈鳴先生的文章發(fā)表于2015年,是迄今為止解讀鄭和碑漢文銘文的最新著作。從文中可知,他于2009-2014年在中國駐斯里蘭卡使館文化處工作,曾為中斯文化交流做過很多工作,也為鄭和布施碑的保護做出了貢獻。他說:“筆者藉在斯里蘭卡從事文化外交工作之便,查閱斯國家圖書館、博物館所藏文獻及國內(nèi)外相關(guān)文獻資料,身臨該碑現(xiàn)場,反復勘查比對,去偽存真,終得出中文碑文最新釋讀?!盵注]沈鳴:《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碑文新考》,載《東南文化》2015年第2期,第89-94頁。
像查迪瑪博士一樣,沈鳴先生也采取多版本比對法。他也采納了五個漢文版本作參照,依次是:1.拜克豪斯的釋文,2.向達的釋文,3.龍村倪的釋文,4.吳之洪的釋文,5.查迪瑪、武元磊的釋文??少F的是他還給出了比較清晰的拓片照片4幅,如同目睹原碑,真切可依。其實,沈先生只需用第1.2.5種來比對即可,因為拜克豪斯的釋文為最早的釋文,向達先生的釋文則是中國最早的釋文,查迪瑪和武元磊的釋文有新的突破。而其余二種的所謂考釋不僅未有突破,反而生亂,筆者將有另文評論。
沈鳴先生通過對比,認為查迪瑪和武元磊的釋文“是最接近原碑中文的版本,但仍有四處異于原碑文”。 于是,他在查迪瑪?shù)柔屛幕A(chǔ)上將這四處作為考察釋讀的重點,介紹給學界:第一處在第三行末,“言言梵剎”為“客言梵剎”;第二處和第三處在第八行,“內(nèi)紅貳對、黃一對、青一對”為“納紅貳對、黃壹對、青壹對”;第四處在第十行,“臘燭”為“蠟燭”。應當說,沈鳴先生的釋讀更接近碑文原貌。但其“客言梵剎”句雖較“言言梵剎”為佳,結(jié)合上句,解釋為“錫蘭山介乎印度洋之南,來此的客人都稱其為佛寺(之地)”,仍覺有些勉強。
受沈先生啟發(fā),鄙意以為,“客言梵剎”的“客”字宜判為“審(審)”。根據(jù)拓片上的字形,“審”字也有沈先生所描述的一撇一捺筆鋒。如是,此句則為“審言梵剎”。“梵剎”一詞有二義,一為佛土,二為佛寺。此處為第一義。“審”意為果真、確實。“審言”即審如其言,即果真如其所言?!皩徰澡髣x”的意思是“真是人們所說的佛的世界”,即“真正的佛土”,指錫蘭。如此,上下句連起來便好解釋了:“錫蘭山介于海南,乃真正的佛土境界,一向有靈驗感應顯現(xiàn)。”
“審言”在古代已成為固定用法,故有人取之為名,如杜審言、李審言等。更為有力的支持是漢譯佛經(jīng)中也有此用法,與碑文同義?!蹲顒賳柶兴_十住除垢斷結(jié)經(jīng)》卷10:“如來神力,審言正法,不起狐疑是非之想。”[注]CBETA, T10, no.309, p.1040, c16-p.1041, a1。意思是“如來的神力,的確是正法,不容對它產(chǎn)生是對是錯的懷疑?!?/p>
如此,鄭和布施碑的漢文全文應該是:
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圓明廣大,道臻玄妙,法濟群倫。歷劫河沙,悉歸弘化,能仁慧力,妙應無方。惟錫蘭山介乎海南,審言梵∕剎,靈感翕彰。比者遣使詔諭諸番,海道之開,深賴慈祐,人舟安利,來往無虞,永惟大德,禮用報施。謹以金、銀、織金紵絲寶旛、∕香爐、花瓶、紵絲表裏、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yǎng)。惟∕世尊鑒之。∕總計布施錫蘭山立佛等寺供養(yǎng):∕金壹阡錢、銀伍阡錢,各色紵絲伍拾疋、各色絹伍拾疋、織金紵絲寶旛肆對(納紅貳對、黃壹對、青壹對),∕古銅香爐五箇戧金座全、古銅花瓶伍對戧金座全、黃銅燭臺伍對戧金座全、黃銅燈盞伍箇戧金座全、∕硃紅漆戧金香盒伍箇、金蓮花陸對、香油貳阡伍佰觔、蠟燭壹拾對、檀香壹拾炷。∕峕永樂柒年歲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謹施。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及其以后,錫蘭曾三次派遣使者來華“入貢”。一在宣德八年(1433),即第七次船隊返回的當年,見《明史》卷9;一在正統(tǒng)十年(1445),見《明史》卷10;一在天順三年(1459),見《明史》卷12。
另據(jù)《明實錄》卷105,宣德八年,“錫蘭山國王不剌葛麻巴忽剌批遣使門你得奈等”來華。據(jù)《明實錄》卷126,正統(tǒng)十年,“錫蘭山國遣使臣耶巴剌謨的里亞等”來華。這兩次來華的主使都是記有名字的,“門你得奈”可以有多種對音,如Manidenai,Mennitunaya等,很難確定;“耶巴剌謨的里亞”也可以有多種對音,如Yaparamadiriya等,亦難確定。這些使節(jié)很可能出自當時錫蘭的名門望族,不排除其中有王子?;蛟S今后會在斯里蘭卡古文獻或碑銘中窺見其痕跡。
而“不剌葛麻巴忽剌批”,即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Parakramabahu Ⅵ)。波羅迦羅摩巴忽,梵文為Parakramabahu,其中,Parakrama意為力量,bahu意為臂膀;剌批,應為raja一詞音譯“剌此”的誤寫,又譯剌查、剌惹,意為國王,傳統(tǒng)譯為“羅阇”。合起來,不剌葛麻巴忽剌批的意思是“強有力臂膀的國王”,可簡稱為“力臂王”。斯里蘭卡“力臂王”這個詞顯然來自印度。如上所說,梵文Parakrama意為力量,與另一個梵文詞bala同義。梵文詞bahu-bala即強有力的意思,引申為英勇。在印度耆那教文獻中,上古時代有一位bahubali王,即力臂王。
值得注意的是,關(guān)于天順三年錫蘭使者來華事,各文獻記載有出入。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記“其王葛力坐夏[注]“坐夏”,恐有誤。未聞錫蘭王有坐夏之戒規(guī)。其他書“坐”為“生”。此據(jù)黃省曾原著:《西洋朝貢典錄》,謝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4頁。,昔利把交剌惹復遣使來貢?!编崟浴痘拭魉囊目肌肪硐掠洝巴醺鹆ι呢菸衾呀回萑菑颓彩钩暋!眹缽暮啞妒庥蛑茏射洝肪?記“王率其子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把惹[注]“把惹”,顯誤,另二書均為剌惹,即raja的音譯。此據(jù)嚴從簡原著:《殊域周咨錄》,余思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313頁。遣使貢?!蓖踣摺独m(xù)文獻通考》236記“國王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剌惹復遣使朝貢?!睆倪@四種明代人的記載看,出入有二:一是錫蘭王是否親自來華,二是王名究竟孰對孰錯。
筆者以為,《西洋朝貢典錄》和《殊域周咨錄》的??庇袉栴},明顯有錯亂,而《皇明四夷考》和《續(xù)文獻通考》的記載雖然一致,但仍有國王名字過長的問題。顯然,“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剌惹”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葛力生夏剌”可能與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Krishna)有關(guān),可能是王名也可能是稱號;后半部分“昔利把交剌惹”是王名或國王的稱號。而后半部分又可分三部分:開頭的“昔利”,即梵文Sri或僧伽羅文Siri,吉祥的意思,漢譯佛經(jīng)中常譯為室利,偶爾亦譯為世利(這是羈華錫蘭王子姓世的依據(jù)),既可以是敬稱,又可以是名字的一部分;結(jié)尾的“剌惹”,即梵文raja,國王的意思,也算是敬稱;唯獨中間的“把交”,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對音。錫蘭學者也說,“中國史傳中所記載最后一年派遣使節(jié)的錫蘭國王的名字,和現(xiàn)存資料中所說波羅迦羅摩巴忽的任何別名或稱號,都不相同。但是當時錫蘭沒有別的統(tǒng)治者可以派遣這一使節(jié)?!盵注]〔錫蘭〕尼古拉斯等著:《錫蘭簡明史》,李榮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314頁。因此,這位昔利把交國王,就應該是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上面說過,“波羅迦羅摩”是梵文詞Parakrama的音譯,而其巴利文形態(tài)為Parakkama,正好是“把交”的對音。這就證明,中國文獻中的“昔利把交剌惹”正是斯里蘭卡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我們從錫蘭學者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1412-1467年在位[注]〔錫蘭〕尼古拉斯等著:《錫蘭簡明史》,第355頁。。而中國一側(cè),天順三年為1459年,也正是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在位期間。這與斯里蘭卡方面的記載是吻合的。
張星烺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不剌葛麻(Parakkana)似有子孫遺留在中國泉州。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五,《國朝文苑·世拱顯傳》云:‘世拱顯字爾韜,號山小(引按:當為小山之誤),晉江人,本錫蘭山君長巴來那公之后,康熙癸巳恩科舉人。’”并說,“巴來那即Parakkana之譯音,而略去中間喉音ka也。” “明英宗天順三年(一四五九),為錫蘭島末次通中國。古代中國在錫蘭之勢力,亦以此時為終止。”[注]張星烺編著:《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413、414頁。應當說,張星烺先生的考證方向是正確的。只不過他說“巴來那”的對音是Parakkana,有誤。前文說過,其對音應為Parakkama?!鞍蛠砟恰憋@然是“耶巴乃那”的音變。至于有人以為錫蘭王子的名字是昔利把交剌惹,也顯然不對,如前所說,“剌惹”一詞是國王的意思,不是王子的意思。
關(guān)于錫蘭王裔留居泉州的原因,據(jù)李玉昆、李秀梅二位先生介紹[注]李玉昆、李秀梅:《中斯友好與泉州的錫蘭王裔》,載《海交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27-33頁。,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為“軟禁說”,二為“永樂年間奉使來華說”,三為“天順三年奉使來華說”。二位李先生認為“軟禁說”理由不夠充分“尚需進一步論證”,又在文中列出“奉使說”兩種意見的主要理由和文獻依據(jù),出于謹慎,未明確表示意見,只是有傾向于永樂間來華的意思。二位論文的重點是結(jié)合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晉江縣志》、臺灣《世氏族譜》抄本等文獻的記載,對泉州錫蘭王裔墓葬與碑銘做了研究考證。從中得知,錫蘭王裔自明代早期到清朝晚期的400余年間,興衰榮辱,起伏不定。雖子孫綿綿,卻也有無嗣過繼之時。其中雖不乏舉人進士、節(jié)女貞婦,卻也有酒賭之徒、遠遁之客。
關(guān)于錫蘭王子何時來華,筆者亦傾向于永樂間來華說。由于持“天順三年奉使來華說”者受中國文獻傳抄致譯名混亂的影響,沒有弄清“昔利把交剌惹”即國王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這一關(guān)鍵問題,才做出錯誤的判斷。另一方面,如果錫蘭王子是天順三年來華的,根據(jù)錫蘭學者的意見,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1467年去世,離天順三年(1459)已有8年。據(jù)“世家坑”那塊“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孫華立”的墓碑,可知立碑者為世公之孫世華。再據(jù)乾隆《泉州府志》:“晉江世華妻童氏,年二十五夫歿。無子,妾周氏遺腹生男五月而亡,氏撫育成立。壽七十六卒。嘉靖二十三年旌表。”則童氏至遲于1544年去世。其生年當為1469年或其稍前,世華去世當在1493年或其稍前。則立碑時間必在1493年之前。就算是1493年立碑,離波羅迦羅摩巴忽六世去世僅26年。試想,使臣世公如果因父王去世國內(nèi)生變而未歸,留在泉州,先要娶蒲氏為妻,與蒲氏生子,子成人后再娶妻,子妻生孫世華,世華長大后立碑,這一切在短短的26年間如何能完成?更何況這26年還是滿打滿算出來的,實際的時間只能比26年短。僅此即可證明,錫蘭王子使臣世公必非天順三年來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