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葉麗妍,賴東蘭,陳曉剛,李宜瑞△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 510006; 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州 510405)
兒童抽動癥(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兒童時期的一種慢性神經(jīng)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以不自主、反復、快速的一個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抽動和(或)有不自主的發(fā)聲抽動為特征,常伴多種情緒和行為問題,嚴重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1]。以硫必利為代表的多巴胺受體阻滯劑雖是目前治療TD的首選藥物,但存在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大、停藥后反跳快、復發(fā)率高等問題。本病屬于中醫(yī)學“抽搐”“慢驚風”和“瘛疭”范疇,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較為良好的療效[2]。
李宜瑞教授是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傳承工作室專家,致力于中醫(yī)兒科臨床工作40余年,特別對兒童抽動障礙、多動癥等行為精神障礙的中醫(yī)藥診治鉆研尤深,自成風格。本研究目標在于采用臨床數(shù)據(jù)挖掘分析和專家訪談相結合的方式,總結李宜瑞教授采用中醫(yī)藥治療兒童抽動癥的理論思想和臨床經(jīng)驗,并參照“加強流行病學觀察性研究報告質量聲明”[3]和《專家臨證驗案與經(jīng)驗的報告方法》[4]進行研究報告。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的兒科門診TD病例12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8.55±2.31)歲,共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14例,共患變應性鼻炎17例,共患慢性鼻-鼻竇炎21例,共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例,共患遺尿4例,共患支氣管哮喘2例,共患急性結膜炎6例,共患消化不良2例。
兒童抽動障礙的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2017版《兒童抽動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5]、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V)[6],證素辨證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協(xié)助組制定的《兒童抽動障礙中醫(yī)診療方案(試行)》[7]。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兒均納入,滿足以下任一標準即被排除:存在癲癇肌陣攣發(fā)作、肝豆狀核變性、風濕性舞蹈病、心因性抽動、藥源性抽動和其他錐體外系疾??;重復、缺失的數(shù)據(jù)記錄。
主要測量指標為客觀數(shù)據(jù)分析的各證型關鍵中藥;專家主觀評議的各證型變化中藥。次要測量指標包括疾病的證型和證素分布;各證型下的中藥分布;本病抽動部位的分布及共患?。蝗丝谏鐣W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地址、電話等;其他醫(yī)療信息,如藥物數(shù)量等。本研究未進行研究評價。
本病共包含5種證型:風邪犯肺證(9例,7.50 %)、肝亢風動證(33例,27.50%)、痰熱動風證(9例,7.50%)、脾虛肝亢證(64例,53.33%)、陰虛陽亢證(5例,4.17%)。5個病位證素包括肝(120例,100%)、脾(67例,55.83%)、心(11例,9.17%)、肺(16例,13.33%)、腎(5例,4.17%)。10個病性證素包括外風(9例,7.50%)、內風(98例,81.67%)、熱(14例,11.67%)、陰虛(5例,4.17%)、痰(41例,34.17%)、濕(28例,23.33%)、食積(2例,1.67%)、氣虛(68例,56.67%)、氣滯(2例,1.67%)、陽亢(25例,20.83%)。
表1顯示,李宜瑞治療兒童抽動癥所用中藥共86味,其中37味中藥在各個組別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上述分析中,茯苓、鉤藤、天麻、辛夷、郁金5味中藥在各組間分布頻率較高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故作為基本藥物給予底方保留,不進入下一步回歸分析。
表2顯示,經(jīng)過整理將24個變量納入回歸分析(受樣本量限制,應為自變量的5~10倍),包括白芍(37例)、白術(65例)、陳皮(34例)、醋龜甲(10例)、炒僵蠶(55例)、法半夏(73例)、浮小麥(21例)、甘草(104例)、防風(18例)、谷精草(6例)、栝樓皮(5例)、合歡皮(18例)、蒺藜(35例)、龍骨(74例)、連翹(17例)、牡蠣(30例)、熟地黃(4例)、山萸肉(5例)、石菖蒲(45例)、太子參(76例)、五指毛桃(39例)、遠志(24例)、竹茹(11例)、枳殼(15例),以各證型為因變量,二分類回歸分析結果。
表3顯示,基于以上描述形成兒童抽動癥治療主藥和加減變化,然后采用專家面對面調查方法,由李宜瑞審閱后形成專家訪談意見表:基本同意擬定的中醫(yī)證型,但應注意此處風邪犯肺的證型,應是指外風引動內風,誘發(fā)或加重抽動,屬于金囚木亢,此多為本虛標實之證;辛夷在兒童抽動癥的治療中并不作為基本藥物,應移出主藥組,但臨床所見抽動癥患兒共患鼻病比例較大(31.64%),可作為共患鼻病的基礎用藥;陰虛陽亢證在臨床上所見的比例較少(4.17%),可能與嶺南地區(qū)的飲食習慣及氣候有關,“濕、熱”為嶺南主要氣候特點,濕熱易傷脾,在臨床所見脾虛較多,而陰虛相對較少,此處建議刪除證型;各證型加藥可適當補充靈活用藥;各加減變化均為推薦意見,臨床中因人、因地、因時不同而適當變化。
基于以上臨床實踐總結歸納的疾病證型分布,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與肺、脾、腎、心相關,且本病易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調、飲食失節(jié)而誘發(fā)。本病為本虛標實,肺、脾、肝、腎不足為本,食、濕、風、痰、熱為病之標,兒童抽動癥患兒病情纏綿,正氣虧耗,衛(wèi)外薄弱,易受外風來襲引動內風,使抽搐加重或反復發(fā)作。另抽動癥者癥狀怪異,難以自控,患兒常因此受到指責、恥笑甚至打罵,長期的心理壓抑及外部環(huán)境刺激易會導致抽搐反復發(fā)作或加重。在生理上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jié),若調護失宜、喂養(yǎng)不當易損傷脾胃而痰濕內生,加之肝木易亢,易使風痰
表1 兒童抽動癥各證型下的中藥分布和差異分析比較
注:S1.風邪犯肺證;S2.肝亢風動證;S3痰熱動風證;S4脾虛肝亢證;S5陰虛陽亢證
交纏鼓動以致抽搐復發(fā)或頻發(fā)。本病以“風動痰擾”為基本病機貫穿始終,在不同階段和個體中可常兼肝郁、濕邪、食積、風熱、痰濁、陰虛等表現(xiàn)。本研究所認識的病因病機與兒童抽動障礙中醫(yī)診療方案(試行)相比,除共同關注“風痰”之外,更強調“脾虛”為基本病機要素,而將“陰虛”作為可能出現(xiàn)的兼夾病機路徑。因大部分患者可不伴隨陰虛的病理狀態(tài),如單純的陰虛陽亢證。探究其緣由,可能與本研究的單中心病例來源有關,因所搜集患者大部分來自廣東地區(qū),“濕、熱”為嶺南主要氣候特點,外邪侵襲,濕熱內蘊,易傷津耗氣,損傷脾胃,故“脾虛”常出現(xiàn)于較多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并對其轉歸預后形成影響,也提示在中醫(yī)臨床實踐中因人、因時、因地和個體化診療的重要性。
本次分析確定天麻、鉤藤、法半夏、炒僵蠶、甘草、龍骨共6味中藥為治療主方,藥性分布為平性、寒性和溫性,歸經(jīng)分別為脾經(jīng)、肝經(jīng)、胃經(jīng)、肺經(jīng)、心經(jīng)、心包經(jīng)。本主方寒熱并用,方中天麻、鉤藤性平,主入肝經(jīng),以平肝息風為主;龍骨性澀、微咸,以斂肝魂而潛陽息風;僵蠶味咸、辛而性平,善息風定痙以止抽;法半夏味辛、性溫,能健脾燥濕化痰,以絕風痰化生之源;甘草味甘、氣平、性緩,能調和諸藥。主方諸藥相合,共奏化痰息風、平肝陽止抽動之功效。
表2 兒童抽動障礙患者亞組中醫(yī)證型和中藥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注:陰虛陽亢證型樣本量過小,無法做出logistics回歸分析。
表3 基于數(shù)據(jù)描述分析與專家訪談的兒童抽動癥治療方藥
注:1)證據(jù)來源于120例兒童抽動癥患者的用藥分析;2)證據(jù)來源于120例兒童抽動癥患兒中醫(yī)證型和中藥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3)證據(jù)來源于專家訪談
另李宜瑞在臨床上除辨證施治外,還注重結合抽動部位的不同,以引經(jīng)藥隨證加減,皺眉、眨眼者酌加白蒺藜、蟬蛻、木賊、谷精草等;搐鼻者酌加蒼耳子、辛夷花等;搖頭、聳肩者酌加天麻、葛根等;肢體抽動者酌加木瓜、寬筋藤等;腹部抽動者重用芍藥、甘草,并酌加川木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