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汝
(四川外國語大學 翻譯學院,重慶 40031)
余光中從事翻譯逾半個多世紀,出版譯作數(shù)十部,發(fā)表其翻譯思想文章二十來篇。因前人對其所作的研究多圍繞其戲劇、詩歌翻譯研究,故本篇聚焦其小說翻譯。余光中兩度翻譯 “The Old Man and The Sea”,初次集結(jié)出版于1957年,由重光文藝出版社出版,名為《老人與大?!贰?010年,余氏重譯此書,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更名為《老人與?!?。余光中在重譯本《老人與海》的序言中寫道:“...,譯筆尚未熟練,經(jīng)驗更是不足,實在相當自不量力...”[1]本文結(jié)合其寫成的翻譯思想的文章,探究其譯筆究竟在哪些方面不熟練,即探討余光中研究翻譯之前的譯作與其翻譯思想的關(guān)聯(lián)。
余光中既是著名詩人,也是出色的翻譯家。學界往往對其“詩歌”和“散文”的關(guān)注程度更高,而涉及其翻譯研究則是九牛一毛之少。筆者分別以“余光中”“余光中和翻譯”“余光中和翻譯和 ‘老人與?!比M為關(guān)鍵詞,從中國知網(wǎng)(CNKI)上搜索的文獻數(shù)據(jù)分別為1417條、234條和19條。這三組數(shù)據(jù)印證了:比起余光中詩歌和散文的研究熱度,人們對其的翻譯研究則冷清許多。關(guān)于余光中的翻譯研究,關(guān)注程度最高的是其翻譯觀和他的戲劇和詩歌翻譯作品,而研究熱度最少的是其小說翻譯。余光中的翻譯思想主要集結(jié)于《余光中談翻譯》。穆雷[2]、羅選民[3]等也著文探討了余光中的翻譯思想。江藝[4]等的研究對象主要在余氏的詩歌和戲劇翻譯作品上。韓彩虹[5]在研究余光中翻譯思想之余,著少量筆墨談論了其小說翻譯。孫依靜[6]等對余光中兩度翻譯“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譯本風格進行研究。劉澤權(quán)[7]等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將余光中所譯“The Old Man and the Sea”與其它譯者對此書所譯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各譯者的翻譯風格。但總體而言,還沒有學者有將余光中研究翻譯前的譯作和其翻譯思想結(jié)合起來探討的文章。本文選用余光中研究翻譯前的譯本《老人與大海》,結(jié)合其翻譯思想探討其研究翻譯以前的譯本在哪些方面譯筆還不熟練,翻譯方法與其翻譯思想又有哪些方面相同。
余光中早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就開始翻譯。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翻譯了詩歌、戲劇和小說,發(fā)表了數(shù)篇關(guān)于翻譯理論的文章。列表如下。
表1 小說翻譯
表2 戲劇翻譯
表3 詩歌翻譯
金其斌著文寫到港臺地區(qū)的翻譯家有很深的語文情結(jié),倡導使用地道純正的中文[8]。余光中就是這樣一位翻譯家,身體力行,在許多的文章中都體現(xiàn)了文白相輔的思想?!斑@種白以為常、文以應變的綜合語法,我自己在詩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里,行之以久,而在翻譯時也隨機應用,以求逼近原文之老練混成?!盵9]190他認為適當?shù)氖褂梦难裕恼赂啙?,更富有?lián)想。
另外,余光中還認為做翻譯要力避惡性“西化”結(jié)構(gòu)。常有樂觀的人士說,語言是活的,有如河流,不能阻其前進,所謂“西化”乃是必然趨勢。語言誠然是活的,但應該活得健康,不應帶病延年[9]168。余氏認為在現(xiàn)代的譯作和創(chuàng)作中,譯文體大行其道,西而不化,令人擔憂。在《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一文中,他歸納了幾種惡性“西化”的中文結(jié)構(gòu),并一一舉例說明其譯法的毛病,再用純正的中文加以修改。他同時還指出過多的使用譯文體,文章會顯得累贅繁瑣。受譯文體的影響,久而久之,純正中文的緊湊、氣勢、簡潔都有可能被后人拋諸腦后。
通過余光中所譯“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譯本《老人與大海》,探究其研究翻譯前的譯文和其翻譯思想的吻合度,即:余光中研究翻譯之前,其譯文是否和他所秉持的翻譯思想一致;譯本中是否有犯自己痛斥的惡性“西化”結(jié)構(gòu);如果有的話,哪些惡性“西化”用語偏多,等等。
余光中的翻譯觀,主張用純正的中文進行翻譯,并在翻譯和創(chuàng)作中秉承“白以為常,文以應變”的原則,有意識地避免翻譯體文字。余光中在其父親的指導下自幼朗誦國學經(jīng)典,其國學底子深厚。此處考察余氏研究翻譯之前的譯作,即《老人與大海》不難發(fā)現(xiàn)其躬體力行。以余光中初譯 “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版本為例,茲舉三例說明。
例 1 原文:“The Successful fisherman of that day were already in and had butchered their marlin out and carried them laid full length across two planks,...”[10]2
譯文:“是日,滿載的漁人已經(jīng)歸來,正剖好馬林魚,橫放在兩條木板子上....”[11]2。
“是日”一詞,讀起來就覺得很文雅,在文學典籍上多處可見。撇開其用語風格是否符合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來說,這樣翻譯卻是中國行之以久的文字,是道道地地的中文表達。查閱《重編國語辭典》,“是日”是“這天”或“此日”的意思,雖說都是兩個字符,簡潔明了。然而,“是日”一詞在當今的寫作中并不常見,當代的學生如果用此詞來寫文,大多會認為其文不倫不類。但“是日”卻是古已有之的中文。譬如,舊回體小說《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中便有“是日,也定了一班小戲,請賈母與王夫人等”[12]。
例 2 原文:“He was sorry for them all,even the great trunk backs that were as long as the skiff and weighed a ton.”[10]23
譯文:“他只是為它感到惻然,就連那長如小舟,體重一噸的大背龜也不例外?!盵11]20
據(jù)《漢語大詞典》,“惻然”指哀憐貌或悲傷貌?!癰e sorry for…”這句話是主系表結(jié)構(gòu),用詞簡潔,沒有實意動詞,本意是指對某人某事覺得遺憾、傷心。如果按照其英漢字典的意思直接照搬過來,讀起來就很像譯文體,不大符合地道的中文表達。而余氏將此句消化會意之后,譯為“感到惻然”,同樣也沒有強勢的動詞,不僅符合其形式,而且簡潔達意。以當時處于白話文運動的社會環(huán)境來說,雖不是妙筆生花,但卻選詞精到,也顯地道。
例 3 原文:“When the old man had gaffed her and clubbed her,holding the rapier bill with its sandpaper edge and clubbed her across the top of her head until her colour turned to a colour almost like the backing of mirrors,and then,with the boy’s aid,hoisted her abroad,the male fish had stayed by the side of the boat.”[10]33
譯文:“老人釣她出水,以棍猛擊,握住她那有著砂皮紙一般邊緣的劍形長嘴,在她頭上亂打,直打得她皮膚幾乎轉(zhuǎn)成了鏡背的顏色,然后由男孩幫著,把她抬上船來,這時那雄魚一直逡巡不去。”[11]27
“stay by the side of”意為停留在某人或某物身邊。由《漢語大詞典》記載:“逡巡”一詞有九種釋義,這里所取的意思為“徘徊不進”或“滯留”。而此詞在古籍中也早有記載,如 《后漢書·隗囂傳》“舅犯謝罪文公,亦逡巡于河上”[13]。細細品味“逡巡”一詞,意味深遠。雌魚被打傷之后,雄魚在其身邊徘徊無助,久久不愿離去,一切生物都富有情感,親眼看見自己的同伴被困,怎能不嘆、不悲?!板已病币淮螛O好地表達了雄魚的焦急、悲憤、無助和不舍。余氏如果沒有很好的國學底子,又怎能將此詞融會貫通,足見他的譯文契合他文白相濟的主張。余光中消化此句的意思,再用具有中國韻味的文字加以表達,渾然天成,沒有譯文體的痕跡。
這樣的例子在《老人與大海》中還可以找出許多,足見其譯筆地道,選詞精準。
緩慢而適度的“西化”甚至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長補短。但是太快太強的“西化”,破壞了中文的自然生態(tài),就成了惡性“西化”[9]152。將中文的結(jié)構(gòu)用語適當?shù)亍拔骰被蛘吣堋吧朴梦骰钡恼Z句值得提倡。反之,則應努力抵制。從 《變通的藝術(shù)》、《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和《中文的常態(tài)與變態(tài)》三篇文章中,筆者梳理總結(jié)出了余光中所提的十四種劣性 “西化”結(jié)構(gòu),即:濫用代名詞;“and”常譯成“和”,對立、并列關(guān)系不明;“介系詞”用得太多;濫用“弱動詞+抽象名詞 ”的復合動詞;“有著”“具有著”的濫用;程度副詞詞義不明;冠詞一一譯出;濫用復數(shù);濫用偽術(shù)語;被動語態(tài);“的”成災;“當...之后”“當...的時候”濫用;濫用名詞;形容詞幾乎一律前飾。
在1957年的初譯本《老人與大?!分?,余光中確實有犯自己所歸納的惡性“西化”的毛病。余光中研究翻譯前的譯作中惡性“西化”的翻譯體毛病主要有:濫用代名詞;“and”常譯成“和”,對立、并列關(guān)系不明;介系詞用得太多;濫用“弱動詞+抽象名詞”的復合動詞;“有著”“具有著”的濫用;“的”成災;“當...之后”“當...的時候”濫用。舉例如下。
原 文 :“But...he felt that perhaps he was already dead.He put his two hands together and felt the palms.They were not dead and he could bring the pain of life by simply opening and closing them.”[10]86
譯文:“可是...他覺得自己恐怕早已死去。他合攏雙手,摸摸掌心。它們并未失去感覺,他只要把它們張開又合攏,便可以感到生命的痛苦。”[11]70
這個例子是濫用代名詞的問題。這一句話中有36個字符,出現(xiàn)了5個代詞,余氏譯此句時,將5個代詞如數(shù)譯出,并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中文的表達許多時候代詞都可不譯,讀者根據(jù)上下文即可推斷出句中的主語是什么。原文中“They”和“them”這兩個代詞都指前一句中的 “two hands”。而余氏將其都譯作“它們”,冗贅且語意不明。中英文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在中文里代詞要少用,而英文中為使語義明晰,邏輯清晰,要多用代詞。只要將此句的第一個“He”和最后一個“them”譯出即可,如果將五個代詞全部翻譯出來,句子不清爽,而且也不是地道的中文結(jié)構(gòu)。
原 文 :“I can remember the tail slapping and banging and the thwart breaking and the noise of the clubbing.I can remember you throwing me into the bow where the wet coiled lines were and feeling the whole boat shiver and the noise of you clubbing him like chopping a tree down and the sweet blood smell all over me.”[10]4
譯文:“我還記得它的尾巴拍來拍去的響聲,坐板給打碎,和你用棍子打的聲音。我還記得你把我丟進放著濕繩圈的船頭,又覺得全船都在震動,你用棍子打它的聲音就像砍到了一棵樹,四周都是甜膩膩的血腥氣味?!盵11]
這一句的翻譯問題是:“and”常譯成“和”,對立、并列關(guān)系不明。目前的中文里,并列、對立的關(guān)系,漸有給“和”字去包辦的危機,而表示更婉轉(zhuǎn)更曲折的連接詞如“而”“又”“且”等,反有良幣見逐之虞[9]110。海明威的這篇文章避免復合句,多用“but”或“and”將一句話寫成兩句。要將此篇文章的“and”全都譯得巧妙實在是不容易。此句中劃線部分的兩個“and”就犯了余氏自己所說的惡性“西化”結(jié)構(gòu):就“and”一詞,不明其對立和并列關(guān)系。英文和中文不一樣,英文中詞性相同的字詞,或一句話之間無論是順接關(guān)系還是轉(zhuǎn)折關(guān)系,大都可以用“and”來銜接。但中文的“和”“與”“及”管轄的疆域卻沒有這么廣,只表示并列的詞組。余光中同時指出:“中文并列事物,往往無須連接詞,例如‘生老病死’‘金木水火’等,都不應該動員什么連接詞?!盵9]111此例中第一個“and”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是平行關(guān)系,魚尾巴拍打的動作和老人棍棒的聲音是同時進行的。此時“and”取并列關(guān)系,因此余氏將其譯為“和”是多余的,應該省略不譯。第二個“and”,譯文中用更為婉轉(zhuǎn)的“又”來表達,顯得事態(tài)的發(fā)展更進了一步。但“and”后面的詞是“feeling”,雖然省略了主語,就其上下文來看,省略的主語應該是“我”,是小孩感覺整只船在顫抖。此句海明威是為了避免用復雜的長句,故用“and”拆成兩句,所以第二個“and”也應不譯,應將主語“我”加上。
原文:“The old man was thin and gaunt with deep wrinkles in the back of his neck.The brown blotches...The blotches ran well down the sides of his face and his hands had the deep-creased scars from handling heavy fish on the cords...”[10]1
譯文:“老人清癯而瘦削,頸背有著深刻的皺紋…那種褐色的瘡皰便長滿了兩頰,一直蔓延到臉的下邊。由于時常用索拉扯大魚,兩手也留下不少深折的瘢痕”[11]1。
這個例子有兩個劣性“西化”的毛?。阂粋€是“with”譯成“有著”,另一個是將“and”譯為“由于”?!坝小痹谥形睦镌亲越o自足的大好動詞,但在早期的新文學里有人偏要添上蛇足,成為“有著”,甚至“具有著”,已是自找麻煩[9]113。按照余氏的見解,此句話的 “with”表伴隨狀態(tài),應該就譯作“有”,足矣。介系詞用得太多,文句的關(guān)節(jié)就不靈活[9]111。“關(guān)于”有幾個表兄弟,最出風頭的是“由于”[9]160。原文的后半段有因果關(guān)系,因為老人的雙手常常用索拉扯大魚,所以留下了許多折痕。英文注重語句的邏輯關(guān)系,大多時候都會用連接詞表達出來。但中文結(jié)構(gòu)的特點是意合,讀者根據(jù)上下文,一般就能讀懂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如果對照原文將介詞譯出,并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譯語會顯得冗長啰嗦。余氏將“and”譯為“由于”,多余且生硬。這兩個詞的譯法,可以看出余氏在翻譯時,還沒有脫離字面的束縛,受到了“西化”結(jié)構(gòu)的影響。
原文:“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u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10]1
譯文:“除了眼睛,他身上處處都顯得蒼老??墒撬难劬τ兄K粯拥念伾?,顯得活潑而堅定?!盵11]1
第二個“顯得”所犯的譯文體毛病是濫用“弱動詞+抽象名詞”的復合動詞。動詞“西化”的復合動詞的毛病,余光中在初譯本中卻還未完全避免“公式”化的翻譯體。此句其譯作“顯得活潑而堅定”就是很明顯的弱勢動詞再加動詞的結(jié)構(gòu)。中文里的“活潑”“堅定”即可作形容詞也可作動名詞,而余氏在這兩詞前加了一個弱勢動詞“顯得”變成一個復合動詞,不僅令語氣顯得蒼白無力,而且也不符合地道中文的表達習慣。中文中幾組名詞可以組成一個意境,如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而英文一定要遵循邏輯關(guān)系,有介詞在句中搭橋引線。
原文:“But when he comes to feed,truly hungry,purple stripes show on his sides as on a marlin...”[10]51
譯文:“可是當它餓急了,游來覓食的時候,它的兩脅便會顯出紫色的條紋...”[11]42
余光中將 “But when”譯為“當...的時候”,有點翻譯腔?!爱?..之后”“當...的時候”一類的副詞子句,早已泛濫于中文,其實往往作繭自縛,全無必要[9]118??梢灾苯幼g成“可是它餓極了,游來覓食的時候...”,如此譯來更像是中文的句法。英文中注重文法形式上的連接,中文則無必要,可以簡潔許多。遇到英文的“when”,中文也并不是沒有對應的譯法,如:“一...就”,或者拆成兩句來譯,這兩者都是可行的。
原文:“‘Santiago’,the boy said to him as they climbed the bank from where the skiff was hauled up.‘I could go with you again.We’ve made some money.’”[10]1
譯文:“男孩和他爬上了拖起小艇的那處海岸,對他說:桑地亞哥,我又可以跟你一同去了。我們賺了點錢?!盵11]1
英文里引進形容詞子句的代名詞和副詞如“which,who,where,when”等,起關(guān)節(jié)的作用均頗靈活,但在中文里,這承前啟后的重擔,一概加在這么一個小 “的”字上,實在是難以勝任...[9]118?!癴rom where”作后面從句的賓語成分,而“from where the skiff was hauled up”這一句話做“the bank”的同位語,修飾“the bank”,如果僅僅是按照原文的句式,將其前置,讀起來生硬拗口,而且“爬上了”和“海岸”之間接了一長串的字符,句子不清爽,失去了呼應。如果將其斷成兩個小句,譯文就不會顯得太拖沓。地道的中文,本就重短句輕長句,句式才會頓挫有致,不失氣勢。原文海明威的寫作風格簡潔緊湊,用詞簡單,如果將此句譯得這么繁復,難免有失原文的神韻。
余光中重譯 “The Old Man and The Sea”,修改處多達1 000處。本文結(jié)合余光中的翻譯思想,研究了余氏在研究翻譯之前的譯本所使用的翻譯手法和其翻譯觀的出入。經(jīng)比對發(fā)現(xiàn),余氏研究翻譯之前的翻譯手法大多數(shù)還是遵循其翻譯思想,譯文使用地道的中文。上文分析的前三個例子,可見余光中在翻譯時設法使用純正的中文,文白相輔。后面的九個例子,具見余光中的翻譯方法和自己提出的力避“歐化”結(jié)構(gòu)相悖,主要集中這幾個方面:濫用代名詞;“and”常譯成“和”,對立、并列關(guān)系不明;介系詞用得太多;濫用“弱動詞+抽象名詞”的復合動詞”;“有著”“具有著”的濫用;“的”“的”成災;“當...之后”“當...的時候”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