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追求的共同使命,也是實現(xiàn)我院辦學目標的有力保障。積極開展思辨能力研究,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是改善我院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提高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素質(zhì)的必然要求。在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相對滯后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學生英語底子薄、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思辨缺席癥”嚴重以及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及學生的英語和思辨能力水平出發(fā),提出思辨知識輸入+思辨討論實踐+思辨任務執(zhí)行+思辨項目開展的教學新模式,并指出該模式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
【作者簡介】豐濤(1980.08-),女,瑤族,湖南安江人,懷化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研究,16WLH32。
引言
“思辨能力”源自英語“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在我國學界常被譯成“批判性思維能力”。美國思辨中心主任Paul和Elder認為思辨能力是指運用恰當?shù)脑u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jù)的判斷的能力(Paul & Elder,2006)。文秋芳教授指出思辨能力實際上是人的認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質(zhì)( affective dispositions) 的統(tǒng)一體,認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評價等3項技能,情感特質(zhì)包括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和堅毅等 5 種性格特征(文秋芳等 2009: 42)。在西方教育體制下,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獨立創(chuàng)造性被列為高等教育的終極使命。
國內(nèi)外語教育專家黃源深先生在1998年撰寫的《思辨缺席》一文中首次提出外語專業(yè)學生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思辨缺席”癥狀。近年來國內(nèi)專家學者們從理論和實踐等多角度對思辨能力展開了研究,但大部分在探討外語專業(yè)教學中的思辨能力缺失和培養(yǎng)問題,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研究缺乏,可直接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研究成果鮮見,多數(shù)研究僅揭示了教學中思辨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對如何解決問題探討不足,且具有操作性強的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提出的不夠充分,缺乏系統(tǒng)性,尤其是對于多數(shù)學生英語基礎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能借鑒的有效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方法等研究成果屈指可數(shù)。鑒于此,本文基于我院實際情況,在分析、調(diào)查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提出適合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一定預期成果。
一、大學英語教學及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分析
大學英語對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尤其是在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較為滯后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內(nèi)在需求少,大部分只為應付期末考試和四、六級考試。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低,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弱,在話題討論和觀點闡述時,缺乏內(nèi)容、沒有深度;篇章閱讀、理解時,不善于分析和思考,綜合判斷和推理歸納能力欠缺;英語寫作時,語言缺乏條理、邏輯性和準確性差。
有些本科院校,包括我院在內(nèi),或多或少存在教學行政管理部門和教師對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被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提高通過率,教師拼命地開展應試教學,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不斷地給學生灌輸語言知識、操練和鞏固語言技能,課堂氣氛沉悶,忽略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
基于我院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及學生實際思辨能力水平,通過采訪、調(diào)查和實踐,提出思辨知識輸入+思辨討論實踐+思辨任務執(zhí)行+思辨項目開展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1.思辨知識輸入:為幫助學生理解思辨能力的定義、構成和特點等,利用網(wǎng)絡自主學習平臺讓學生學習孫有中教授就思辨能力開展的知識講座。在精讀課的課前預習準備階段,針對課文單元主題內(nèi)容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進行語言知識輸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學生在預習文本內(nèi)容前,教師先提供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思考性問題,要求學生分小組搜集資料,查閱背景知識,拓寬人文視野,積累和主題學習相關的詞匯及語言表達。
2.思辨討論實踐:為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和評價能力,增強好奇、開放、主動、積極、尊重、自信等情感品質(zhì),采用豐富多彩且充分體現(xiàn)互動性和思辨性的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課文總結、小組或個人陳述/演示、小組討論、辯論、演講等進行文本學習。
精讀課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就課文主題問題開展討論,并用個人陳述或短劇表演等形式,進行小組評價,教師點評。
在文本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多個開放型、遷移型和比較式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準確理解文本中的難句和篇章,理清課文結構和脈絡,推理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思辨質(zhì)疑。
在文本內(nèi)容鞏固環(huán)節(jié),通過角色扮演、短文復述、文章概要總結、小組討論、辯論或演講的形式,加上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所學文本知識進行總結評價和拓展應用,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個人觀點,增強自信。
3.思辨任務執(zhí)行:教師根據(jù)學生英語水平和教學主題設計合理有效的思辨互動任務,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給予必要指導,鼓勵每一位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參與到任務中,對任務完成的評價由學生互評和教師總評組成,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又能更好督促學生完成課后的思辨任務。
在課后鞏固階段,可通過文章改寫、學習日記、主題作文等多種形式來加強和鞏固所學語言知識,促使學生應用所學語言知識對話題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點評和闡述,激發(fā)學生進行思維創(chuàng)新,加強對思辨技能的運用,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4.思辨項目開展:學生思辨能力的高低與自主學習能力密不可分,思辨能力強的人,自主學習能力也較強。作為課堂學習延伸的課外拓展項目,教師先設計好探究性任務,如成員討論、分工合作、資料搜集、調(diào)查研究、項目設計、報告陳述等語言知識技能實踐,然后將學生分成2-6人的合作小組并要求每組的拓展任務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鑒于非專業(yè)英語學生有限的英語課時和參差不齊的英語水平,可選擇完成1-2個拓展項目,完成情況計入期末總評。這些思辨項目主要有:英語戲劇表演、影視配音、新聞報道和評論、英語角、英語辯論賽、英語演講賽等。
5.測評體系:形成性評價+終極性評價。為客觀地記錄學生平日學習情況和學習表現(xiàn),建立學生合作評價檔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由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共同評價,完善形成性評估,加大過程監(jiān)管力度。學生英語綜合成績用形成性評價和終極性評價相結合來評定。即:平時成績30%+口語成績20%+期末卷面成績50%(包括聽力、寫作成績)。其中,30%平時成績由學生和教師共同評定(學生10%,教師20%),評定內(nèi)容包括:考勤、學習態(tài)度、課堂表現(xiàn)(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及課堂小組討論、辯論、演講等)、課外表現(xiàn)(合作小組課外合作任務、書面作業(yè)、拓展活動等)。注重學習的過程,體現(xiàn)學習過程中的思辨能力狀況。
三、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的效果
筆者將該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1.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看,2017年12月,實驗班(法學2班)一次性四級過級率為43%,對照班(數(shù)應6班)32%,實驗班高出11%。
2.從學生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看,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實驗班(法學2班)平均分66.28,及格率63.20%,分別比對照班(數(shù)應6班)平均分61.40,及格率51.40%高4.88,12%。
3.從學生在口語測試中的表現(xiàn)來看,大部分實驗班學生入學口語面試時,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感到無話可說,語言表達缺乏層次感,內(nèi)容空洞,緊張不自信,有的甚至聽不懂提問,無法進行有效溝通,通過開展思辨能力培養(yǎng),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口語水平進步十分顯著。期末進行口語測試時,話題討論有內(nèi)容、有深度,觀點闡述有層次、有論據(jù),緊張和無所適從的表現(xiàn)煙消云散,多數(shù)學生都是自信滿滿,對答如流,口語測試成績提高顯著。
4.從各種英語競賽成績來看,獲獎人員大部分集中在實驗班,2017年全校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實驗班一人獲二等獎,一人獲三等獎,2017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知識競賽4人獲獎,2018年何佳同學代表全校參加湖南省英語演講比賽獲三等獎。
5.從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內(nèi)的表現(xiàn)來看,傳統(tǒng)的教學以中教主講、信息輸入為主,學生開口少,聽得多,不愿思考,有的只顧埋頭做與課堂無關的事。在以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課堂中,學生積極性高,主動回答問題、開口提問、舉手發(fā)言的學生遠超普通課堂,即使平日有些內(nèi)向,不善言辭的學生偶爾也會大膽走到前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小組合作和討論熱烈,課堂氣氛輕松活躍。這對許多厭學或是學習英語缺乏自信的學生而言,能從中收獲莫大的鼓勵,慢慢建立自信,提高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6.從學生舉辦的英語角來看,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僅有話題討論、師生問答,還有詩歌朗誦,英文歌曲演唱、英文話劇、才藝表演等。每期固定話題,參與的學生也有備而來,準備好問題及表演的節(jié)目?;顒咏Y束,學生還用英文撰寫個人感受,對寫作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7.從督導和學生對教師在網(wǎng)上的評教結果看,每次都在90分以上,教學效果為優(yōu)秀。
四、結語
由此可見,以思辨知識輸入+思辨討論實踐+思辨任務執(zhí)行+思辨項目開展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開放、好奇、尊重、自信的情感品質(zhì)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參考文獻:
[1]Paul, R.& L. Elder. 2006.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7):1998.1,19.
[3]孫有中.外語教育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J].中國外語,2015(3).
[4]文秋芳,趙彩然,劉艷萍,王海妹,王建卿.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客觀性量具構建的先導研究[J].外語教學,2010(1):55-63.
[5]文秋芳,劉艷萍,王海妹,王建卿,趙彩然.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訂與信效度檢驗研究[J].外語界,2010(4):19-35.
[6]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3):7-9.
[7]楊德祥,趙永平.內(nèi)容依托式教學對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的影響[J].外語教學,2011(5):61-64.
[8]鄭玉琪.檔案袋評估在思辨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研究[J].外國語文,2011(1):121-124.
[9]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構建[J].外語界,2013(5):61-63.
[10]易新奇.基于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大學英語實踐型教學模式研究[J].學園,201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