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嘉慶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移動終端;應用;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06—01
移動終端設備應用的日益普及,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作出了探討與實踐,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始逐步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育模式。移動終端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給傳統(tǒng)課堂教學帶來改變,還能夠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和實踐能力。因而,探討移動終端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就顯得尤為必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移動終端應用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可行性
1.教師能力方面。移動終端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科技產物,其對教師有著較高的信息化能力要求。而對于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師來說,他們都具備了較高的信息化專業(yè)技術知識儲備,同時處于對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都愿意嘗試引進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優(yōu)化學科教學。在移動終端技術實施應用方面,信息技術教師都能夠結合高中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利用移動終端技術和設備開展教學活動,且?guī)缀醪淮嬖诩夹g方面的障礙。
2.學科內容方面。高中信息技術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任務的復雜程度都有所不同,部分是單一化的聚焦點,其自身主體明確專一,如,網絡拓撲結構、搜索技巧等,這些內容尤其適合應用移動終端中的微課進行直觀教學;部分內容是復雜程度相對較高的組合,如,數(shù)據(jù)表格處理、文字排版等,則可以借助移動終端創(chuàng)建交流互動平臺,讓學生通過討論、溝通、互動突破重難點。
3.教學環(huán)境方面。根據(jù)現(xiàn)階段國內高中學校的發(fā)展實際,移動終端技術和設備的應用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網絡設備,而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陣地是網絡教室,這有利的教學環(huán)境為移動終端設備的使用和信息傳遞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網絡教室,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輕松訪問學習平臺,這不僅符合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以及與同伴交流學習的傾向,還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二、移動終端應用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途徑
1.移動終端設備的仿真學習軟件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一直以來,由于受到操作環(huán)境和設備的制約,限制了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當前網絡上已經出現(xiàn)了多款能夠實現(xiàn)3D模擬效果的學習軟件,通過移動終端軟件的應用,能夠把整個實踐操作過程完整地呈現(xiàn)給學生。在仿真學習軟件的輔助作用下,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記憶,還能夠讓學生產生親臨真實環(huán)境的體驗,幫助學生獲得對科技真諦的理解。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往往需要進行實踐操作,但在常規(guī)的講授式課堂或者操作課中,難以讓學生對整個技術操作過程進行理解,而利用網絡現(xiàn)有的學習軟件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可以利用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下載軟件,模擬呈現(xiàn)相關的技術操作過程。學生通過仿真軟件的學習,能夠根據(jù)提示進行模擬操作,從而幫助自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這為其真正進行實踐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移動終端微視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形式,其主要是根據(jù)課程教學標準和教學實踐要求,把教學視頻作為課堂教學的載體,能夠反映教師在課堂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步驟而進行的精彩教與學的活動。微課自身所具備的特點不僅可以適應學生進行碎片化學習,也有利于教師進行逐步引導,解決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問題,促進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錄制時長5~10分鐘的視頻片段,讓學生通過平板電腦、PC等移動終端設備觀看進行深度學習。
3.網絡學科主題社區(q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網絡學科主題社區(qū),主要是指基于信息技術學科課程主題的基礎上,由一定規(guī)模的學習群體所組建而成的網上交流空間。在主題社區(qū)內,學生們能夠通過開展討論交流、互動學習等途徑共同分享知識和經驗,從而達到拓展集體知識和能力的目的。21世紀的今天是一個全新的信息化時代,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已日漸普及,一些交流互動的網站已經集成了客戶端,能夠方便學生通過移動終端設備登錄后使用。在實現(xiàn)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利用“門口學習網”作為交流互動的平臺,向學生下發(fā)用戶名和密碼,把歷年來所收集到的優(yōu)秀電腦制作作品上傳到討論平臺。在平臺內,學生能夠對其他同學的作品瀏覽并點評,而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留言給出回復和建議。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實現(xiàn)了學生學習資源的共享,還實現(xiàn)了師生、生生間的及時交流和高效互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