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
(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第二中學 江蘇 蘇州 215228)
隨著課改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提高,更需關注學生學科能力的提升.所謂物理學科能力,是指學生順利進行物理學科的認識活動和問題解決活動所必需的、穩(wěn)定的心理調節(jié)機制,是學生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統(tǒng)一體[1].由其定義可知,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以學科課程為載體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在合理的學習活動中完成發(fā)展學生學科能力的目標.
“經驗學習環(huán)”模式是庫伯在總結了杜威、勒溫、皮亞杰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學習方式,他將經驗學習模式描述為4個階段: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積極實踐,學習者在這4個階段中往復循環(huán),產生不斷上升的學習螺旋[2].學習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從經驗學習圈的任一環(huán)節(jié)開始,并在這4個環(huán)中適當穿插分享和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最終完成對經驗的改造和提升.經驗學習強調學習者與環(huán)境、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對話,從認知發(fā)展的維度來看,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可以展開有一定學術意義上的對話,但據資料顯示,目前“經驗學習”理論更多是用于成人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得并不廣泛.為改進教學行為,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筆者將“經驗學習環(huán)”模式運用到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筆者就結合具體課例——“壓強”(蘇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一節(jié)),談一談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經驗學習始于學生的已有經驗,如果學生缺乏與本課所學知識的相關經驗,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適合的物理情境,并通過活動的形式促進學生和環(huán)境的互動,幫助學生獲得相關經驗.
例如:在“壓強”教學開始時,筆者拿出幾個一次性紙杯問學生,想要讓人站在一次性紙杯上,并且不將紙杯壓扁,大家覺得需要幾個杯子?由于學生基本都沒有這方面的體驗,所以回答什么答案的都有,接著筆者請了兩位體形相差明顯的學生(一位大男生,一位小女生)來演示,先將一個紙杯倒扣在地面上,請他們將一只腳輕輕地踩在紙杯上,然后緩緩抬起另一只腳,請學生們一起觀察紙杯的形變情況,再逐漸增加紙杯的數(shù)量(將紙杯并列排放而不是疊加放置),重復上述活動,直到人踩上去后紙杯基本不形變?yōu)橹梗?/p>
羅杰斯認為:將學習與學生的愿望和興趣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獲得相關經驗的同時,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需要,并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后面所學的內容.本節(jié)課一開始的活動操作簡單、有趣,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了壓力及作用效果,為后續(xù)引出“壓力”“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壓強”做了鋪墊.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針對同一個課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是多樣的,但一定要把握“時間緊湊”和“緊扣課題”這兩個關鍵點,并盡可能地讓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作為一條主線將本課內容串連起來,這樣會讓學習的過程更加流暢.
經驗學習關注對具體經驗的反思和總結.在剛才的活動中,當學生踩在一個紙杯上的時候,紙杯會被壓扁,根據之前所學的知識,學生很容易想到“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并能說出使紙杯發(fā)生形變的力叫壓力.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力的示意圖畫出紙杯所受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并展示幾個學生所畫的示意圖與大家進行分享和交流,接著教師再讓學生試著畫出物體壓在豎直接觸面上和斜面上時接觸面所受壓力的示意圖,請學生們相互交流并根據圖像總結出這種力的特點,達成“壓力”概念的建構.
庫伯認為:如果沒有反思,學生的經驗往往只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很難提升,這種反思應包含對他人經驗的反思和對自我經驗的反思.因為學生在之前的學習、生活中對“壓力”有一定認知,所以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并未直接告訴學生“壓力”的相關知識,而是通過作圖、觀察、對比、交流、反思、總結等手段,在幫助學生完善原有經驗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壓強”是本節(jié)內容的重難點,從“經驗學習環(huán)”模式的4個階段來看,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是在學生理解了“壓力”的概念后,引發(fā)的新一輪的經驗學習.
首先,教師回顧一開始的活動中看到的種種現(xiàn)象:一是同一個人踩在不同個數(shù)的紙杯上,紙杯的形變程度不同;二是不同的人踩在相同個數(shù)的紙杯上形變程度也不同.然后,根據這種現(xiàn)象提出新的問題:壓力的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根據學生提出的猜想,組織學生討論相關實驗的設計方案,在交流的過程中主要解決這樣幾個問題:在探究過程中應采用什么科學方法?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在實驗中應該選擇怎樣的受壓物體?如何改變壓力的大???如何改變受力面積的大?。拷鉀Q了這幾個問題之后,學生開始進行分組實驗并收集證據,交流自己得出的結論,在討論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實驗結論.
根據實驗結論,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用“相同壓力比較受力面積大小”和“相同受力面積比較壓力大小”的辦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但對于同一受壓面而言,在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都不一樣的情況下,該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給學生兩組數(shù)據,并回顧“速度”和“密度”概念的建構過程,讓學生將比值法的運用遷移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通過具體的計算、分析和對比,逐步完成對學生經驗的提升和改造.在建構“壓強”概念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往往還會加入一個思辨的過程: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時,是不是一定要用“壓力”比“受力面積”?用“受力面積”比“壓力”行不行?在學生經過計算、分析和交流后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于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當受壓面相同時,如果運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比較,比值越大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如果運用第二種方法進行比較,比值越小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這與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認知邏輯不符,所以科學家們選擇了用第一種方法來定義壓強的概念,這也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壓強的定義.
在運用“經驗教學環(huán)”模式完成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體驗獲得直接經驗,通過活動和實驗改造經驗,通過反思和歸納將經驗內化,通過交流和實踐將經驗外化.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關注的不僅是知識的獲得,還有能力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運用比值法定義壓強的概念需要知識遷移的能力,思辨的過程需要質疑的思維品質,交流和討論則需要積極參與和樂于表達的學習態(tài)度.
經驗學習鼓勵學習者在新情境中運用內化的經驗,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就本課內容而言,“壓強”知識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2)掌握生活中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并能解釋相關現(xiàn)象.
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教參的建議,如果在本課內容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無法將這兩個學習任務同時完成的話,可以選擇先完成其中的一個,并給學生布置一個“估測中學生正常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或“估測一杯水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的任務,留待學生課后完成,將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
實踐的過程是一個運用經驗、鞏固經驗的過程,也是一個檢驗經驗是否真正有用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將抽象概括獲得的間接經驗通過實踐的方式外化,并將間接經驗轉化為自己的具體經驗,成為進一步學習的起點.
經驗學習是指為了獲得并提升直接經驗,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具體活動,改造自身經驗并建構知識的過程[2].經驗學習強調學習中的對話,這種對話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物理學科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教師應該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從上述課例可以看出,經驗學習在教學中的運用并不是一個完全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的需要,適當穿插和加入一些認為必要的環(huán)節(jié),而每個階段的學習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相信在經過長期的學習過程之后,一定有助于學生物理學科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