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金,陶云彬,吳春艷
(1.浙江省耕地質量與肥料管理總站, 浙江 杭州 310020; 2.蘭溪市農業(yè)局土壤與肥料工作站, 浙江 蘭溪 321100; 3.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資源環(huán)境與土壤肥料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1)
浙江省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年產量高達1 200萬t[1],處理不當極易引發(fā)環(huán)境污染,如秸稈大量焚燒形成煙霧,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隨意堆放的秸稈腐爛嚴重污染水體[2]。研究證實,農作物秸稈中富含大量的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是重要的有機碳源[3],直接還田可增加土壤養(yǎng)分含量、提升耕地質量水平等。田間試驗證實,秸稈還田顯著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4],提升了棕壤的全氮含量,并促進了氮素的積累[5];秸稈還田在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同時,還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有助于調節(jié)土壤水、肥、氣、熱等因子。王維鈺等[6]認為,秸稈還田可平衡和改善耕層土壤溫度,抑制表層土壤水分的蒸發(fā),具有明顯的保墑效應。但也有研究認為,秸稈還田導致稻田土壤環(huán)境惡化,如土壤氧氣含量和氧化還原電位顯著降低,土壤還原性物質(H2S、Fe2+、Mn2+等)含量顯著增加等,對水稻產生毒害作用,進而導致水稻返青緩慢[7]??梢姡斩掃€田的安全性仍具有較大爭議,秸稈還田是否可作為解決農作物秸稈過剩、提升耕地質量水平的長期措施加以推廣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為此,特開展長期定位試驗,研究秸稈粉碎還田對耕地質量的影響。
供試土壤基本理化性狀:有機質26.10 g·kg-1,全氮1.29 g·kg-1,有效磷25.00 mg·kg-1,速效鉀 44.00 mg·kg-1,pH值5.35。供試作物為水稻,2009—2016年的試驗水稻品種分別為兩優(yōu)培九、兩優(yōu)培九、兩優(yōu)培九、兩優(yōu)培九、豐兩優(yōu)5814、豐兩優(yōu)5815、中浙優(yōu)8號、中浙優(yōu)1號。供試肥料、秸稈的養(yǎng)分含量和用量如下:秸稈,N 0.8%,P2O50.2%,K2O 1.1%,用量15 t·hm-2;碳銨,N 17%,用量750 kg·hm-2;尿素,N 46%,用量135 kg·hm-2;過磷酸鈣,P2O512%,用量375 kg·hm-2;氯化鉀,K2O 60%,用量150 kg·hm-2。
試驗共設置不施肥(CK)、各水稻品種的常規(guī)施肥管理(T1)和在常規(guī)施肥管理基礎上的秸稈粉碎(粉碎至2~5 cm)還田(T2)3個處理。
水稻收獲期測產,同時取土樣,參照文獻[8]中的方法測定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和pH。
如表1所示,與CK相比,T1和T2處理的水稻產量均大幅提高,其中,T1處理的水稻產量較CK提高32.50%~159.52%,T2處理較CK高37.50%~166.67%。T2處理的水稻產量在T1基礎上又有所增加,其中,開展秸稈粉碎還田前期(2009—2013年),T2較T1處理的水稻產量增幅僅為2.56%~3.77%,但隨著秸稈粉碎還田年限的增加,增幅逐漸提高,2014—2016年達6.82%~8.47%??梢?,施肥是提高作物產量的有效手段,秸稈粉碎還田可在常規(guī)施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
表1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單位: t·hm-2
如圖1所示,T2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處于最高水平,T1處理次之,而CK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最低,且試驗年限越長,三者差異越大,如2016年CK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19.20 g·kg-1,T1處理下提升至23.10 g·kg-1,T2處理下高達 28.40 g·kg-1。此外,土壤有機質含量隨試驗年限有所變化,其中,T2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波動增加趨勢,2016年有機質含量較試驗前土壤基礎值高8.81%,而T1和CK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呈降低趨勢,至2016年,其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是試驗前基礎值的88.51%和73.56%。由此可見,長期的秸稈粉碎還田有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效果。
如圖1所示,CK的土壤全氮含量最低,T2處理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T1處理居中,且試驗年限越長,三者差異越明顯,如2016年T1和T2處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別較CK提高16.67%和45.61%。此外,T2處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趨勢,至2016年,土壤全氮含量是試驗前土壤基礎值的1.29倍,T1處理下各年間土壤全氮含量變化不大,而CK的土壤全氮含量呈降低趨勢,至2016年,其土壤全氮含量僅為試驗前土壤基礎值的88.37%。結果表明,長期的秸稈粉碎還田有提升土壤全氮含量的效果。
圖1 不同處理對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的影響
施肥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重要措施。如圖2所示,T1和T2處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接近,遠高于CK,分別較CK高39.55%~121.43%和54.94%~127.47%。此外,試驗期間由于作物吸收帶走土壤中的磷,導致CK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至2016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僅為試驗前土壤基礎值的72.80%,而T1和T2處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呈逐年增加態(tài)勢,如2016年T1和T2處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別為試驗前土壤基礎值的1.61和1.66倍。
如圖2所示,不同處理對土壤速效鉀含量的影響不同:T2處理的土壤速效鉀含量最高,T1處理次之,CK的土壤速效鉀含量最低。此外,T2處理的土壤速效鉀含量呈逐年增加態(tài)勢,至2016年土壤速效鉀含量是試驗前土壤基礎值的5.39倍;T1處理的土壤速效鉀含量先增加,后趨于穩(wěn)定;而CK的土壤速效鉀含量呈下降態(tài)勢,至2016年,土壤速效鉀含量僅為試驗前土壤基礎值的47.73%??梢?,秸稈粉碎還田和常規(guī)施肥均可提高土壤速效鉀含量,且以秸稈粉碎還田的效果更優(yōu)。
圖2 不同處理對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的影響
如圖3所示,試驗期間,隨著試驗時間的推移,T1處理土壤pH呈下降趨勢,T2和CK差異不大,說明秸稈還田能抑制土壤pH下降。
圖3 不同處理對土壤pH值的影響
秸稈還田作為一項重要的農業(yè)措施,可以降低耕層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增加土壤通透性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實現秸稈與土壤間的養(yǎng)分轉化和循環(huán)利用[9]。前人研究證實,秸稈還田顯著促進了土壤有機質累積,提升了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效磷的含量[10-11]。本研究表明,較常規(guī)施肥,秸稈還田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鉀含量,抑制土壤pH下降。不同研究結果間的差異可能與還田的作物秸稈種類有關。
研究證實,秸稈還田對水稻產量有顯著影響[12-13],秸稈還田的水稻有效穗數、穗粒數和產量較冬閑田顯著增加[14]。可能是由于秸稈還田顯著提高了作物開花期旗葉的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同時降低了胞間CO2濃度,進而提高了水稻產量。但也有研究認為,秸稈還田處理單位面積有效穗數的增加是水稻增產的主要原因[12,15]。本研究發(fā)現,秸稈粉碎還田的水稻產量高于常規(guī)施肥,且產量增加幅度隨著秸稈還田年限的增加逐漸提高,秸稈還田前期水稻產量增幅僅為3%左右,后期產量增幅穩(wěn)定在6%以上。推測可能是由于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等養(yǎng)分的含量,且其對土壤質量的提升作用隨著秸稈還田年限的增加而不斷累積,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為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產量提升提供了保障。
綜上,長期秸稈粉碎還田可有效增加水稻產量,并具有長期、持續(xù)性地促進作物增產和土壤培肥的效果,可作為提升土壤質量、構建肥沃耕層的重要農藝手段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