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樹金
摘要:學界對清華簡第八輯的文字考釋工作卓見成效,研究出土文獻思想史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利用既有研究方法和成果,本文將進一步研究《心是謂中》篇的句意、思想等。結(jié)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材料,本文認為《心是謂中》強調(diào)心與天共同決定命運,并且將命論觀與政治觀相融合,這種觀念意味著先秦時代命論思想有了劃時代新發(fā)展。
關鍵詞:東周;天命;人心;君臣
近年來,學界探討中國先秦時期天命思想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大都重視天命觀演進邏輯與政權(quán)發(fā)展的依賴關系、天命思想發(fā)展對提倡德政的影響。清華簡第八輯《心是謂中》篇有關“天命”的核心思想有著前所未聞的創(chuàng)新,本文將以此篇為例,結(jié)合既有研究成果與方法,探討先秦社會對天命觀的反思及其對君臣之術(shù)的側(cè)重。
一、“以君民人”主語考
原注引用郭店簡《緇衣》釋“以君民人”,述此為君民關系。結(jié)合文獻來看,此句內(nèi)里應是君臣政治關系,“以君民人”可能省略了主語“臣工”。
第一段云:“心,中。凥(處)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肢)四者為(相),心是胃(謂)中……為君者亓(其)監(jiān)于此,以君民人(人)。(1)”意在說明心有所欲則四相才有所動,心擁有目耳口肢的絕對主導權(quán)。文中“心”與“四相”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從屬關系,以此延伸到政治層面強調(diào)君王的絕對權(quán)威。同時句中指出心的欲求必須通過四相才能得以實現(xiàn),側(cè)面反映出四相的意義等同于工具、手段或媒介。
若以心喻君,則四相不應是比喻民?!懊袢恕笔蔷鹘y(tǒng)治的目的,天子役使公侯臣子間接統(tǒng)治民眾,“以君民人”可能省掉主語“臣”,原文“為君者亓(其)監(jiān)于此”句應理解為:做君王的人應該以心與四相的關系為鑒,眾臣應該以君王為鑒,服從君王的命令以管理好百姓。
所以,原注引用郭店簡《緇衣》說“以君民人”指君民關系可能存在問題。(2)《緇衣》云:“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君好則民(欲)之?!保?)此篇認為君王應將民眾視作自己身體,心好則身體好,君王有德,百姓便過得寬裕。(4)由客體、喻體關系可見此句將民比作“體”,而《心是謂中》之百體四相是把“體”、“相”視為不同兩物,因此以君民關系來釋“以君民人”有待商榷。
結(jié)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五行》篇來看,“以君民人”亦可能與君臣關系相關。《五行》曰:“前,王公之奠(尊)賢者也。后,士之奠(尊)賢者也。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般<役>也?!保?)帛書將身心關系比喻王公與士臣關系,強調(diào)身體六部位是心的差役、士是王的差役,士臣會效仿君王品行。郭店簡《五行》與帛書《五行》內(nèi)容相近,亦云“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都強調(diào)心之于耳目鼻口的領導地位,全文倡導君子修養(yǎng),沒將“民”納入為論述對象。再鑒于《五行》篇中有相似身心關系比喻句中“前,王公……后,士之奠(尊)賢”,推測可得《心是謂中》有“(臣)以君民人”。
由心、相與君、臣聯(lián)系,可得傳世文獻之“君心”比喻有時代意義?!盾髯印そ獗巍吩疲骸靶恼撸沃?,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保?)指出心是統(tǒng)領身體各處的王,它發(fā)令而不接受別人指令。《管子·君臣下》云:“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保?)意思是君王在國家之中,就像心居于身體之中一樣??梢姡瑬|周時期已流行用君心比喻闡明政治哲理。
同時,以傳世文獻反觀《心是謂中》,亦可證“以君民人”的主語為“臣”?!豆茏印ぞ枷隆吩唬骸熬苏咧迫剩既苏呤匦??!蓖ㄆ谥v君臣之道?!豆砉茸印し浴芬嘣疲骸靶臑榫鸥[之治,君為五官之長?!保?)更是明確將心治、君治的比喻言及官治,再次反映了東周時期經(jīng)常用“心與四相”比喻君臣關系。
二、“其亦祈諸□與身”缺字考
《心是謂中》第二段釋文“(人)之又(有)為……心(焉)為之”(9)講述心啟智人生活的影響,第三段釋文“(斷)命才(在)天……亓(其)亦忻(祈)者(諸)□[六]與身”(10)講述心護佑人生命的作用。原注猜測末句“其亦祈諸□與身”所缺之字為“心”,(11)結(jié)合上下句意,本文認為缺字還有其他可能。據(jù)圖版七枚竹簡長短、字數(shù)和書寫習慣,可判斷第六支簡可能缺一字或二字。
由“亓(其)母(毋)蜀(獨)忻(祈)保(家)(沒)身于畏(鬼)與天,亓(其)亦忻(祈)者(諸)□與身?!笨芍司淝昂缶溆迷~相近,句式工整對仗。據(jù)“其毋獨祈保家沒身于鬼與天”有句式“(人)+祈+(所祈之事)+于+(一個祈求對象)+與+(另一個祈求對象)”,句式套用可得末句“諸□”的信息應該包含所祈之事、介詞“于”、一個祈求對象。
因末句已有“諸”字,它在文言中義為“多”或“之于”?!读凶印珕枴贰巴吨T渤海之尾”,(12)句意是“把它安置在渤海末梢的位置”,此中“諸”就義同“之于”。于是,當“諸”意為“眾多”時,相當于句式中所祈之事,缺字需義含“于”和“祈求對象”;當“諸”等同“之于”時,“之”代指所祈之事,缺字應可作祈求對象。
從句法的角度來看,末句所缺的祈求對象應該是“人”或“心”。此篇前后文有對應的特點,前文有“人有天命”與“亦有身命”,末句有“鬼與天”、“□與身”,如此“身”與“天”對應,則所缺之字應與“鬼”對應,且應在前文有出現(xiàn)。由前文“斷命在天”、“苛疾在鬼”、“取命在人”可得“天”、“鬼”、“人”是一組關系,即“人”與“鬼”可對應,則所祈對象可為“人”。由“死生在天,其亦失在心”知,“天”與“心”可對應,由于前文“鬼”、“天”可對應,所以“心”與“鬼”也可以對應,即所祈對象也可是“心”。
因此缺字有四種可能。第一種,缺字為“人”、“諸”字義為“之于”的情況,得“其亦祈之于人與身”,意思是他們也向其他人或者自身祈求事情。第二種,缺字為“于人”、“諸”意思為“許多”的情況,有“其亦祈諸于人與身”,意思是他們也向其他人或者自身祈求許多事。第三種,缺字為“心”、“諸”字義為“之于”的情況,有“其亦祈之于心與身”,意思是他們也向自己的內(nèi)心和身體發(fā)愿祈禱。第四種,缺字為“于心”、“諸”意思為“許多”的情況,有“其亦祈諸于心與身”,意思是他們也向自己的內(nèi)心和身體祈求許多事情。
前兩種情況,與《心是謂中》末段核心句“人有天命,其亦有身命”之意不矛盾,尤其能與段首“取命在人”相呼應,表達不可小覷人類本身的生命能力。后兩種情況,與《心是謂中》整篇內(nèi)容突出“心”的作用相呼應,表達內(nèi)心謀劃、衡量、反省對生命生存、個人成功的重要影響。如此,從作者謀篇布局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后兩種情況可能性更大,即缺字很可能為“心”或者是“于心”。末句句意應為:君王、諸侯、庶人、平民,他們不單單向鬼神和上天祈求保佑家族得到善終,他們也會向自己的心和身體祈求許多事。
三、天命思想新發(fā)展
《心是謂中》以論述身心關系開篇,以論述心命關系結(jié)尾,其中“必心與天兩事焉,果成”是將“心”與“天”等同視之,強調(diào)成功的關鍵是心與天、人與天能共同發(fā)揮積極作用,是東周時期社會欲求突破傳統(tǒng)天命思想局限的直接反映。就身心關系而言,此文認為心決定四相,旨在引導臣絕對服從君王;就心命關系而言,心與天都決定人的生命、命運,所以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在祭祀上天的時候,也要反求諸己,對自己的身心要有愛護、恭敬、虔誠之心。
程浩先生說:“將‘身命與‘天命這組概念辯證統(tǒng)一,正是本篇‘命論的核心觀念之所在?!保?3)依據(jù)“心”《心是謂中》內(nèi)容的核心,我還認為此“命論觀”與傳統(tǒng)的“命由天定”思想不同,更強調(diào)人內(nèi)心的主觀能動作用。而且,簡文“必心與天兩事,果成”,已經(jīng)將人事成功原因“心”與“天”并列,很難分辨二者孰輕孰重,這與先秦時代天命一元論有很大不同。
早在商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天命觀?!渡袝の鞑琛贰拔疑挥忻谔臁敝v商紂王自恃有天命眷顧而漠視臣諫,(14)《詩·大雅》“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講述周文王受命于天而建都立朝,(15)《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天之所廢,誰能興之”強調(diào)上天廢政滅國的強大力量。(16)可見,早于商代開始,社會已盛行天命一元論的觀念,即先民認為一切皆由上天注定。
至春秋中晚期,人文精神開始萌芽,天命論發(fā)生變化,人開始關注自我對命運的影響。《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認為禍與福都是人自找的,(17)《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則知天也”講述通過努力人可知天命的道理。(18)可見早期人本思想的興起,但仍然以天定命論為前提,以“知天”為主觀能動的目的,即人的作用與天的作用不對等,自身作用還未被上升至能決定自己命運的新層面。
結(jié)合出土材料亦可知東周時期以天定命一元論為主流,同時有將人的作用分離出來加以重視的趨向。郭店簡《性自命出》曰:“眚(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保?9)指明人的秉性最終源自上天旨意,郭店簡《窮達以時》曰:“天人又(有)分……又(有)其人,亡其殜(世),唯(雖)臤(賢)弗行矣。”(20)雖感嘆即便賢德之人也會敗于時運不濟,但也注意到天與人有分別,人若賢德即可有相對更強的力量。
所以,只有《心是謂中》明確將天與人的作用平等看待,認為人的發(fā)展離不開任何一個發(fā)揮作用,這在東周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而且這種命論觀的變化,與朝代更替、諸侯割據(jù)給人的反思密切相關。尤其在東周——逐漸禮崩樂壞的時代,周天子愈加不如諸侯霸道,所謂天命之子竟然不如后起之臣,人們開始愈加關注自身力量的創(chuàng)造性,各諸侯國也鼓勵軍民在戰(zhàn)場上和生產(chǎn)上爭功。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觀念不再適應時勢造英雄的歲月,人類自身力量愈加被注意、被放大、被利用、被提倡。同時,由于時代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局限性,先民終究能意識到自己能力有限性,所以“天”的作用一直被重視。天的作用與人的作用相融合,命定論和人定論即并存于世,才有了《心是謂中》的心與天共定命論。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心是謂中》第一段末“以君民人”句省略的主語應該為“臣”,心與“四相”對應的是君臣關系而非原注之君民關系。通過比喻,表達君要讓臣絕對服從、令出必行的王術(shù)。此文創(chuàng)新地將心與身體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提升至政治層面思考,將心命觀與政治觀相融合。結(jié)合文獻可知,東周時期流行將心比喻君王的修辭,與當時社會欲強化君主權(quán)威的政治需求密不可分。
末句“其亦祈諸□與身”句的缺字可能有四種情況,可能缺“人”、“于人”、“心”或“于心”,且后兩種缺字情況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知天命觀發(fā)展至此,受到東周時期政治特點的影響,是時代人文精神萌芽的表現(xiàn)之一,社會重視人本身的主觀能動作用,這與諸侯國急需發(fā)展生產(chǎn)、鼓勵勇奪軍功密切相關。
《心是謂中》整篇文章核心是“心”字,闡述心對于人生活和生命的重大作用,進而論述人的命運由心與天共同決定,突破了東周及之前天命一元論的思想,開啟了命論思想發(fā)展的新階段。同時,命定論和人定論思想的并存,揭示出時代局限性和人本有限性。
注釋:
詳見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八)》,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第149頁?!啊睘楹衔幕蛑匚牡姆?,下文同此。
《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八)》,第151頁。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書》,《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合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27頁。
其“”字,學者劉信芳認為應該讀作“?!?。引自《郭店楚墓竹書》,第31頁。本文從“?!敝f,翻譯為“寬?!?。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59頁。
安小蘭譯注:《荀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25頁。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583頁。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84頁。
《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八)》,第149頁。
同上,第149頁。
同上,第152頁。
景中譯注:《列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43頁。
程浩:《清華簡第八輯整理報告拾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wǎng)站,2018年11月17日。
李民、王?。骸渡袝g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4頁。
〔漢〕毛亨傳:《毛詩》卷16《大雅·大明》,《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72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版,第1073頁。
《春秋左傳注》,第1079頁。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卷13《盡心章句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412頁。
《郭店楚墓竹書》,第99頁。
同上,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