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恒
(信陽師范學院后勤服務總公司,河南信陽 464000)
現代社會跨越文化、跨越區(qū)域的交流越來越多,在文化多元化汲取的過程中頭腦清晰保持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支持和堅信對于作為年輕群體和將來社會的中流砥柱的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以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那么,文化自信的內涵和意義是什么?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治黨派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堅決擁護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存周期抱有的毫不動搖的信念。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是人在情感和心理層面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更多是使人民感性的愛國、愛民、愛黨,在對文化自信下思想政治教育上既需要大學生理性的看待他國文化內容,又需要大學生感性的認同本民族文化。當前高校中的思想教育課程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無法真正的將文化自信理念根植大學生的意識當中,基于文化自信視角下對當代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是亟需提供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邏輯的。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已明確發(fā)布關于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復活節(jié)、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萬圣節(jié)、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等的不提倡,不支持。這既表明了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對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重視,也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程度之大和當代人對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過度看重,失去了在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造成缺失理性和感性兩方面的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和支持。在夯厚物質基礎下,人們越來越多的追求生活的情趣和品質,追求個性化和充滿儀式感的生活的背景下,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群體如果缺少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或缺少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盲目追求潮流和西方文化則最易受到沖擊。
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是高校的必修類課程,在課程設置上使大學生都能接受到思想政治上的教育,但是大學生卻將思想政治課戲稱為思想休息課,教學內容枯燥單一和教學方式無法適應與時俱進的,接受新思想新觀念較快的年輕群體。這與課程本身的內容也有關系,其本身所傳達的思想固然很高尚,但是方式方法缺少靈活性和同理心。思想品德修養(yǎng)、時事政治信息、國際政治事件、歷史政治內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大致組成了大學生需習得的思想與政治上的課程,且考察方式為書面開卷考試是如今高校中的課程設置,這五部分的內容本身不易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和研究的動力,不易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使得應該反思這種情況應該通過怎樣的教學內容和計劃改善這種現狀。
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快速發(fā)展下,智能可移動設備已經完全覆蓋了大學生群體,人們可以在網上瀏覽實時信息和新聞,各類信息的獲取便利和推送類被動接受信息的頻繁性導致負面,消極的情緒易在網絡上爆發(fā)。網絡的虛擬性和信息的復雜,難辨性令大學生易在網絡輿論的沖擊下迷失自我,負面嘈雜的自媒體文章和消極的抨擊評論不利于學生建立一個正確,正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自媒體運營和入門門檻低,使得大量的人想去分一杯羹,當作兼職謀取利益,群體競爭激烈又導致為了獲取更多的曝光度和關注度無下限的編寫故事,編造事實,社會經驗和單純的大學生缺少辨別能力很容易掉入陷阱。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強大的精神信念之多已經不能單從數量上考證,是支持中國強大軟實力的中流砥柱。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信念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靈魂和內在核心動力,也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寄托和自信來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內在意義和核心思想的深層次挖掘給予了重大關注,與時俱進的宣傳,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探索新視角下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方式途徑。國外文化對大學生的趁機侵蝕是目前大學生對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甚少,使大學生更多的了解本國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起與生俱來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本民族的價值、文化認同感。鼓勵學生重視本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和元旦節(jié)等等節(jié)日的內涵意義,親身了解并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精神內涵和風俗禮儀,融入其中,明確歸屬感,培養(yǎng)節(jié)日習慣。
中國戲曲、相聲等傳統(tǒng)藝術表現形式中包含著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和精神,目前已經通過網絡化的方式與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形成易被年輕人接受和傳播的形式,重新激起了學生深入了解的興趣和動力。例如某網絡綜藝節(jié)目中,現代電子音樂中英式回響重拍的結構底鼓、超低頻貝斯、軍鼓再加上镲片為框架基礎,墊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戲曲昆曲中的樂器和傳統(tǒng)元素,通過特殊的超低頻貝斯的律動實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表現,成功的完成了現代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的結合,發(fā)揚了積極的精神觀念,使大學生等年輕群體易于接受和傳播,激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
汲取國外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提倡的,有利于雙方文化發(fā)展的,但是盲目過分的追求他國民族文化卻是不可取的,培養(yǎng)學生對待文化的理性思維能力,在文化的萬花叢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意識的獲取積極向上的文化內容。
意識決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行為取向,只有現在意識上達到對本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認同感,才能在接下的學習生活中有意識的接觸到其他文化和習俗時理性對待,有意識的了解和支持任何反對本民族的言論和行為,有意識的宣傳和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內在文化自信力,成為支撐文化研究的強大后盾。我國現在的強大軍事、經濟實力下,是探索出一條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下的成果,是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成功果實,馬克思主義教育我們要辨證的看待事物,堅持唯物辯證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理論的教育上科學的建立學生思想上的意識形態(tài)。清朝的閉關鎖國妄圖獨立的生活在世界上,類似慘痛的歷史教訓讓我們懂得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性,迎來世界各地文化的沖擊的同時,對歷史教訓總結經驗,以真實發(fā)生實踐為例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學生理性看待其他文化的意識,為文化自信打入一持久的強心劑。
因為思想教育課程內容的本身特性,思維跳躍頻繁的大學生誤以為這只會束縛住他們的思想,學習意愿和主動性差,排斥、抵觸思想教育課堂上的學習生活導致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國家強大文化軟實力的認同。使學生重新認識到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與大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時代興趣趨勢走向融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對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是改變思想政治課程現存根本問題,增強整個社會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有效策略。
增強學生的文化主人翁意識是加大學生在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比重。如果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不僅是從虛幻的宏觀意義實現高層面的價值,還能在符合切身利益的專業(yè)方向上體現價值,以無法畢業(yè)、重修補考、批評教育轉為切實符合學生發(fā)展方向和利益價值的自我認同上的培養(yǎng)方式。
互聯(lián)網+思潮的火熱,各個領域都受到了其影響,互聯(lián)網與教育課程的結合是時下最新潮,最吸引大學生的課程教學模式。通過網站建設和APP開發(fā),整合高校各門課程,其中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類的課程,輕松學習氛圍,通過課程學習的多樣性和有趣性增加學習動力。網絡平臺的教學評價體系具有記錄方便、評價便利、參考價值大的優(yōu)點,構建線上教育評價體系也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做出教學計劃的調整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步入正軌。線下課堂環(huán)境與線上教學信息和內容的呈現相結合,給予學生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培養(yǎng)新的學習習慣,營造豐富、多層次、寓教于樂教學環(huán)境,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培養(yǎng)文化自信力。
在信息全球化,跨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頻繁的大環(huán)境下,文化競爭和優(yōu)勝劣汰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撞擊之下,文化自信的力量是支撐一個民資文化屹立不倒的根本力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歷史傳承,承載著先輩美好的愿景和精神信念,發(fā)揚光大中華文明需要新一代的社會群體具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對本民族文化持有持久而又強大的信心,才有底氣支撐將文化帶出國門,帶進其他文化的同時繼續(xù)以本民族文化為中心汲取其他文化。大學生作為將來國家的希望,社會的中堅力量,需要擔負起文化傳承者的責任,承載起文化思想傳播道路上荊棘的重量,澆灌文化自信的樹苗。同時,高校教師的責任自然也任重而道遠,創(chuàng)辦符合社會發(fā)展潮流下的教學方法,更好的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力量,培養(yǎng)思想政治覺悟,創(chuàng)造新一代的文化品格,繼承上一代優(yōu)秀文化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