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當代學術(shù)界與民間圍繞嘉興南湖這一主題展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南湖及煙雨樓歷史沿革,南湖及煙雨樓攬勝游記類,作為農(nóng)業(yè)物產(chǎn)的南湖菱,南湖在中共建黨中的政治意蘊。南湖與煙雨樓并世而聞名,二者在散文隨筆、回憶錄、詩歌等文學作品中大多是作為共生物而存在的,學術(shù)研究中也難分彼此。
雖然,當代學者對嘉興南湖所作的四個方面的研究已較為豐富,但從歷史學的視角來看,學界對民國時期嘉興南湖的研究還很薄弱,特別是對于史料的發(fā)掘還很欠缺,對南湖這一文化空間之中民眾微觀生活的研究很少,這就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本研究涉及的時段雖然界定在民國,但目前有關(guān)嘉興南湖的報刊資料多數(shù)集中在1927至1949年這一時間段內(nèi),1912至1927年之間的報刊資料相對較少,這些報道主要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南湖的風光與人情。民國報刊向我們展現(xiàn)了嘉興南湖以“煙雨樓—船娘—詩歌”為主體的形象,同時其也是文人雅集和平民娛樂的江南典型的公共文化空間。下面筆者將通過圖像中的南湖、南湖與煙雨樓、南湖船娘、詩歌中的南湖以及作為江南文化空間的南湖這五個方面來闡述南湖形象。
民國報刊中有關(guān)嘉興南湖的報道給人印象最為直接和生動的是那些老照片和繪畫,這些圖像從不同視角取景,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南湖的景致、風物與人情,當時與南湖有關(guān)的圖像多以南湖景致為背景刻畫船娘、煙雨樓、南湖菱等形象。圖像作為記憶媒介是比文本更優(yōu)先的載體,德國“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人阿斯曼曾對照片的記憶功能作過如下描述,照片“成了回憶最重要的媒介,因為它們被看作是一個已經(jīng)不存在了的過去的最可靠的證據(jù),被看作是一個過去的瞬間繼續(xù)存在的印象”[1]。文本是將圖像翻譯回生動的回憶的途徑,圖像依賴語言進行闡釋和描述。
反映南湖自然風光的照片數(shù)量最多,照片取景大多為了突顯小橋流水的江南韻致。湖汊、樹木、蓮葉、湖水、堤岸、田野皆成為攝影者的取景對象,數(shù)艘烏篷船或石橋點綴其間,或遠望或近觀,南湖景致的最佳視角幾乎都被攝影者呈現(xiàn)出來。有關(guān)南湖人文景觀的攝影主要圍繞湖心島上的煙雨樓而展開,照片或局部展現(xiàn)煙雨樓飛檐的氣勢,或整體遠眺湖心島全貌,煙雨樓前游人如織,頗能反映其游覽勝地的景象。南湖之上生活的人們成為攝影者關(guān)注的另一重點,反映船娘生活的照片別具一番風情。船娘們的衣著以白色短袖褂、黑色褲子為主,也有穿著純黑或純白色衣褲的,還有穿素布旗袍的。她們或在烏篷船頭撐篙,或在船上與岸上游客搭話,還有船上生活的日常種種,黑白色照片依然能夠看到船娘們胳膊和臉頰皮膚的黝黑,反映出她們在戶外生活艱辛的一面。作為南湖特產(chǎn)的南湖菱和采菱人也成為攝影師關(guān)注的對象,照片中包括的圖畫極少,其中有兩幅有關(guān)煙雨樓的畫作,一幅是清代繪畫,另一幅是版畫,以別樣的手法詮釋了煙雨樓的景致意蘊。南湖作為江南旅游勝地,也是嘉興本地人雅集、聚會的最佳場所,所以攝影作品中不乏記錄各界人士聚會、游賞的場景,形象地體現(xiàn)了嘉興南湖作為江南文化空間的特征。
南湖與煙雨樓可謂是互相增輝,聞名于世,南湖船娘的別樣風情更為嘉興南湖平添許多獨特韻味。南湖物產(chǎn)豐富,以南湖菱最為知名,在南湖的諸種風物中,采菱人的背影尤給人以深刻印象,江南粼粼的湖水與樓臺、篷船、菱秧相映成趣,而正是游人才使南湖作為文化空間的形象豐富起來,我們所見到的反映南湖人物與風光的照片幾乎都是攝影愛好者所拍攝的,南湖不僅是旅游、聚會的勝地,更是攝影者的天堂,今天,我們能夠通過照片直觀地觀賞和回味民國時期的南湖形象,正是得益于民國時期的攝影者。
南湖與南湖之上的煙雨樓是融為一體的,它們互相輝映著對方的聲名。關(guān)于南湖名稱的來歷,民國時期的學人多有敘述,陸費鍙在《南湖采風錄》一文中記載:“嘉興南湖又名鴛鴦湖,一說南湖有東西兩湖形狀像鴛鴦,一說湖中產(chǎn)鴛鴦?!x鴦兩字是多么美麗,而又多么動人的字面,有這樣的美名更兼有相當?shù)拿谰?,自然邀得歷代文人在這里留戀吟詠了?!盵2]從時人的記載來看,古時鴛鴦湖的命名應該有上述兩種說法,而南湖這一名稱是作為與嘉興城池的相對方位而言的。
南湖成名于煙雨,煙波浩渺與煙雨迷離相伴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江南景致。煙雨樓始建于五代,后世屢經(jīng)興廢,至1918年重建,由時任嘉興縣知事張昌慶負責??箲?zhàn)爆發(fā)之前,煙雨樓也經(jīng)過了數(shù)次修葺和整理,正是因為煙雨樓屢次得到地方當局的修整,才使得煙雨樓歷經(jīng)磨難而能夠留存于世。
時人常常將嘉興南湖與杭州的西湖作以比較,嘉興南湖同樣具有獨特的吸引力。概括起來,可分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首先,天時是指觀賞南湖的最佳時間在清明前后,最能體現(xiàn)煙雨樓之特色。陳劍雄稱:“南湖之能號召京滬杭一帶的名人雅士游覽,其出名在于煙雨,游覽南湖,最妙是細雨濛濛的天氣,滿湖如煙似霧,若登樓憑欄遠眺的確饒人奇趣!”[3]在煙雨樓觀賞江南煙雨之空濛,別具一番韻味?!稛熡陿沁h眺》一詩中描述:“前村雨霽晚煙收,好向青簾認酒樓。最是多情堤畔柳,送人行過小橋頭。”[4]清帝乾隆在最后一次《題煙雨樓》詩中寫道:“春秋三閱喜重來,雨意煙情鏡里開?!盵5]可見,上至帝王,下至文人雅客,無不稱頌并陶醉于南湖的煙雨樓臺和景致。其次,地利是指嘉興的地理位置。民國時期,嘉興地處滬杭鐵路的中心位置,抗戰(zhàn)前蘇嘉公路的建成使嘉興與上海、蘇州構(gòu)成一個三角地帶,嘉興的地理位置極為優(yōu)越。從旅游角度而言,交通便利是先決條件,誠如攝影師沈新三所稱:“考嘉興乃滬杭路要邑,夙具風景古跡,足資探奇選勝者也!且交通便利,一日可以往返?!盵6]處于杭嘉湖平原的嘉興南湖,其岸邊雖然沒有山川疊翠,但也頗得物產(chǎn)豐盈之利。最后,人和,正是嘉興南湖吸引各方來客的重要原因——南湖船娘。《閑話南湖船娘》中記載:“南湖本身,雖不能算是怎么一個大好去處,那里沒有西湖的秀麗,也沒有太湖的雄偉,……可是南湖有的是,惹人憐愛的船娘。”[7]雪荷在《船娘頌》中也提出:“嘉興的南湖,不及船娘的聞名,去游嘉興的人們,總要領略一下船娘的風采?!盵8]嘉興南湖的船娘不僅為南湖景致平添了特色,更成為游人心中一種別樣的情調(diào)。
南湖船娘在民國報刊中的記述與描寫較為豐富,形象也非常具有江南特色。根據(jù)報刊中的報道和時人的記述,我們可以感受到年輕船娘們的青春活力、鄉(xiāng)村韻味、質(zhì)樸勤勞的主要面向,她們成為南湖游客筆下富于浪漫和清新氣息的美好回憶。
晚清民國時期嘉興南湖船娘也曾帶有風塵味道,船娘作為一種職業(yè),也包含諸多辛酸,但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之后,船娘的整體形象有較大的改觀。自30年代中期起,南湖船娘已被逐步納入了較為規(guī)范的管理之中。當時,女兒船隸屬于嘉興南湖游船業(yè)同業(yè)公會管理,船娘們也有工會組織,也有理事長等頭銜,更接受評定的“標準”船資(每次或每小時多少)[9]。加入南湖游船業(yè)同業(yè)公會的船娘,略分兩幫:一種是普通的,劃船的都是老媼和丫頭,即所謂的老弱殘兵;還有一種是特級的,便是姑娘船,都是年輕輕的小姑娘[10]。從民國報刊中可見的最早對船娘進行規(guī)范管理的文件始于1935年,嘉興縣公安局曾經(jīng)頒布管理船娘的五項規(guī)定:一是南湖船娘一律編定號碼;二是指定地點;三是沿路不準叫喊拉客,更不得入菜館酒樓茶肆兜攬;四是規(guī)定船價;五是規(guī)定標識不得艷裝云[11]。由此可見對船娘管理的嚴格,也頗能反映出當時國民政府新生活運動開展的態(tài)度,當時公安局規(guī)定船娘的統(tǒng)一服飾為白色上衣和黑色長褲,地方當局還為她們舉辦過適應新生活的訓練班。從當時報刊刊登的船娘受訓照片來看,她們統(tǒng)一著棉質(zhì)布袍,留及耳短發(fā),表明當局努力規(guī)范她們的職業(yè)行為和道德操守。可見,船娘們的形象在30年代中后期為之一新,大多游客在游覽南湖之后,能夠?qū)Υ锉3忠环N美好清新的感覺。
嘉興南湖既是人文風光,又是自然風光,人文主要體現(xiàn)在煙雨樓及其周邊的建筑群,自然是指這里的花草樹木與物產(chǎn),而船娘出生于這種氛圍之中,自然不同于滬杭等大城市中的那些煙花女子,她們具有一種獨特的鄉(xiāng)村和自然韻味。朱霖秋在《春游南湖—船娘—記》中描述道:“上海的女子,好比是牡丹花,她有著妖媚嬌艷美麗的一切。可是嘉興的船娘嗎。我說他們是蓮花,淡淡裝成,薄施脂粉,大都來自田間,所以多少還保留著一點兒自然風韻,鄉(xiāng)村風味。在久居了都市的上海人看來,船娘的確是另有一格而能引人入勝的?!盵12]這也是“新生活運動”之后,當?shù)毓簿忠?guī)定統(tǒng)一著裝之后的樸素之美。南湖船娘常常也以黝黑的膚色和健壯的身軀出現(xiàn)在報刊的描寫和攝影之中,表達作者們對勞動者的一種憐愛之情。周明綠在《南湖之歌》中描述道:“她們雖則飽經(jīng)南湖的風浪,卻還帶著幾許天真的情調(diào)?!贿^她們都是健壯的青春少女,用一支自小學會的鄉(xiāng)歌,在沙啞的聲音里,來訴說她們底心弦。”[13]
根據(jù)時人的大多數(shù)記述來看,30年代中期之后船娘代表了一種積極、清新且勤勞質(zhì)樸的形象。正如《禾游印象記:煙雨樓》中所描述的:“司棹的船娘,大都是輕裝淡抹,風姿約綽,這也可以說是吸引游客的唯一標的”[14]。這可以算作對南湖船娘價值至高的褒獎。
嘉興籍的清代著名詞人朱彝尊著有《鴛鴦湖棹歌》一書,內(nèi)中雖有107首詩歌,雖然未提及煙雨樓,但棹歌體卻風行后世。民國時期,報刊中所刊載的有關(guān)南湖的詩歌較多,絕大部分是古體詩詞,現(xiàn)代白話詩極少,古體詩中包括絕句、律詩、賦,詩歌或者抒情,或者敘事,或者詠物,詠物又以煙雨樓為多,這些詩歌對南湖四季的景致皆有所描繪。
陸天錫在《過南湖詩》中以飽滿的情感和生動的筆調(diào)刻畫道:“吳姬蕩槳入城去,細雨小寒生綠紗?!盵15]細雨和著春風,滿城綠色,弦歌不絕,好一派江南春景。人心在《嘉興煙雨樓二絕》中首先描寫了南湖夏季的景致:“櫓聲款乃扁舟穩(wěn),煙鎖垂楊入畫圖;十里荷風香不斷,此身只合老煙波?!盵16]邵潭秋的《嘉興南湖煙雨樓》一詩以殘秋起興,“菰蔣斂殘秋,遠煙迓庭戶。堤柳徠湖光,亂洲明復吐”,作者贊美嘉興物產(chǎn)豐盈,確為富庶之鄉(xiāng)?!白砑创趁?,春宵幾簫鼓。我詩耽寂寒,苦茗澆胸腑?!盵17]詩人可以縱情舫舟,詩酒入眠,撫平心中寂寒。范誦堯所作的這首《十九年冬游嘉興南湖登煙雨樓放歌》在冬季的南湖邊直抒胸臆:“生平浩氣貫長虹,磅礴青天牛斗沖;煙雨樓臺一回首,瀟瀟風雨滿江東!”[18]詞作中以《虞美人·登煙雨樓》為最佳,其下闕寫道:“飛樓四面愁重憑,早減登臨興,天涯晴望總銷魂,何況滿湖煙雨近黃昏?!盵19]南湖煙雨令人流連忘返,原因正在于其自然平和之美,置身其中令人有脫離凡塵之感。劉鴻照在《煙雨樓》中稱:“嘉禾名勝說南湖,鎮(zhèn)日登樓忘仕途。”[20]冰梅在《游鴛湖煙雨樓》中表達出游煙雨樓之后的閑適和自如之感,他說:“一棹煙波入畫樓,悠然把盞忘閑愁。”[21]整體而言,南湖詩中敘事詩平實,詠物詩厚重,抒情詩激越。最終,抒情詩中的懷古之作將南湖詩推向了一個高峰。懷古詩中有的以越女、吳娃入詩,有的對朱彝尊表達懷念之情,有的敘述著煙雨樓的興與衰,正是南湖見證著古往今來的人物與事跡,正所謂“鴛鴦湖水年年漲,艷事流傳直到今”[22]。
民國報刊中有關(guān)南湖的現(xiàn)代詩歌極少,而下面的這首《南湖憶舊》可以作為現(xiàn)代詩的代表,其中追憶了作者少年時對于南湖的歡快記憶。
青的垂楊,綠的湖光,碧藍的天空只有浮云不定的飄蕩。
石的拱橋,木的欄桿,黑黑的倒影絆著紅菱瀲滟的蕩漾。
記得當年歡笑滿溢湖邊,忘卻時光隨著流水消損,鳥聲碎細,牧歌搖曳,歸途爭數(shù)家家戶戶的炊煙。
…………
年年垂楊和湖光依舊,但是,白云少不得變成蒼狗!日日拱橋與欄桿相依,但是,紅菱從來是被人采擷!
莫提起南湖舊游事,提起了“存者如此,逝者如斯!”回憶到同游都冷落,說不盡“富貴如云,人生如寄!”[23]
垂楊、湖光、拱橋、紅菱、炊煙,作者關(guān)于南湖的舊憶是充滿歡笑的,雖然白云蒼狗、斯人已去,湖光卻還依舊,作者雖歷經(jīng)人世滄桑,對于南湖舊游事依然清晰如昨。從清代朱彝尊的棹歌體,到現(xiàn)代新詩,報刊中所登載的南湖詩只是吉光片羽,但這些詩歌的確提升了南湖形象的文化品位,正如《游嘉興煙雨樓》一詩中所稱頌的:“此地勝如天上坐,宜春宜夏又秋冬。”[24]
通過民國時期的報刊,我們可以看到時人常常將嘉興放置在滬杭線上進行審視,又常常將嘉興南湖與江南的城市和景致進行比較。在滬杭線上,觀看到的嘉興風光,完全是一派鄉(xiāng)村田園景象,這與滬杭線兩端的上海與杭州相比,嘉興更多了鄉(xiāng)村的氣息。處于嘉興城之外的南湖,本屬于鄉(xiāng)村,南湖盛產(chǎn)菱角、魚蟹等特產(chǎn),又有由漁家姑娘演化而來的船娘,這是南湖作為自然風光的一面。以煙雨樓為核心的湖心島,從其社會與文化功能而言,這里又具備了城市公共空間(市井)的特征,這種兩重性正是我們理解南湖形象的關(guān)鍵所在。民國時期的南湖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介于鄉(xiāng)村和城市之間的二重性,這正是處于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過渡之中的城市公共空間所具有的特征。我們從民國報刊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嘉興南湖作為文化空間具有雅和俗的雙重性,身處其中的游客群體也是較為多樣的。
整體而言,來南湖游玩的群體可以分為本地居民與外地游客。從群體上劃分,本地居民包括地方官紳、文人雅士、參加南湖節(jié)日慶祝及日常游湖的民眾,以及舉辦地方游泳比賽等賽事。外地游客包括旅行團體、攝影師、舉辦會議(各種會務和夏令營等)、各類散客(如文人雅集等)。時人在報刊中記載了南湖當?shù)氐囊恍┕?jié)慶活動,王簡在《六月廿四的南湖》一文里介紹了在一年一度的南湖香會——雷祖誕辰,人們拜神祈福游玩煙雨樓的情況[25]。孫籌成記載了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三日游南湖時正趕上乞巧節(jié):“禾中曲社,特邀江浙兩省曲友,在樓下會唱昆曲,計到八十余人之多?!盵26]葉同和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六月廿三日南湖香會的盛況:“好游者多買船往焉,或設晏賦詩,或征歌侑酒。維時商賈鳧驅(qū),貨物云集,士女往來,絡繹不絕?!盵27]可見,每當南湖舉行迎神賽會之時,不僅本地居民自備船只前來,外地商賈、游客也同時匯聚一堂,場面極為熱鬧。這正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生活的寫照,有學者總結(jié)道:“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生活及其休閑娛樂活動,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推湫问蕉?,是建基于普遍匱乏的小農(nóng)生活及其習俗之上的喝茶、聊天、宴客,或迎神、觀戲等?!盵28]南湖作為江南名勝和旅游景區(qū),其文化空間的功能自然實現(xiàn)了對鄉(xiāng)村公共空間的超越。作為旅游勝地,嘉興南湖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旅行團體,當時的中產(chǎn)階級大都以在南湖邊的野炊作為一種時尚的休閑方式。另外,南湖每年大約也會舉辦游泳比賽和各類水上表演,同樣可以體現(xiàn)民眾參與公共活動的盛況。
嘉興南湖作為典型的江南文化空間,其雅的一面主要指文人墨客、上流精英的雅集。據(jù)葉紅對嘉興歷史的回顧,南湖的引人入勝之處在于:“在封建時代,嘉興與揚州同是很有名望的城市,從浙西到江蘇,定必要打從嘉興走過,在這么一個水陸交通的中心地域,自缺少不來可以使人留戀忘返的點綴,以供‘走馬王孫’‘巨商富賈’以及當時的所謂‘名士’‘才子’的消遣,于是,船娘就應著這種需要而出現(xiàn)了?!盵29]古代如此繁盛,民國時期自然延續(xù)了這種傳統(tǒng),如朱萍在《南湖》中所描述的:“一般騷人墨客,風流才子們,便聯(lián)袂來游,飄蕩于碧波縹緲的湖中。書畫笙歌,茶酒美人,無所不有。”[30]其俗的一面,大約是指生活中比較市井的一面。俗也僅是人們的一種感受,曾毅曾描述道:“樓中設酒肆,以餉游客。雖云點綴,然呼廬喝雉,傖俗不堪,實有辱此勝地也。”[31]其實,所謂的雅與俗也沒有嚴格的界限。嘉興南湖作為江南典型的文化空間,具有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過渡的雙重特征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南湖景區(qū)具備了酒樓、餐館、茶館、戲館等供人消遣娛樂的公共空間的綜合性特征,正如學者李長莉所指出的,商人和士紳們在這里社交應酬、請客聚會,“或論詩文,或談交易”,“暢敘幽情”[32]。南湖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具備了現(xiàn)代城市公共空間的較多特征,這也是南湖在社會整體變遷中的一種必然發(fā)展趨勢。
與民國時期文人的文集、民眾的口碑、官方的志書相比,民國報刊所展現(xiàn)的南湖形象不僅有圖像的生動,也有煙雨樓的縹緲和南湖船娘的風情獨具,更有文人詩歌的雅致和靈動。民國報刊向我們展現(xiàn)了嘉興南湖以“煙雨樓—船娘—詩歌”為主體的形象,同時其也是文人雅集和平民娛樂的江南典型的公共文化空間。南湖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雙重特征以及清新質(zhì)樸的船娘形象,吸引著各方的游客,使嘉興南湖煙雨樓成為江南文化勝地,正如牧人在《煙雨樓游記》中所總結(jié)的:“一只一只的游艇,都裝修得十分艷雅奪目,明窗靜幾,映著湖上的芙蕖底粉紅的寶氣,荷蓋底翠滴的青光;更伴著那佳麗的船娘,嬌滴滴地珠喉,發(fā)著柔蕩的清歌,款擺著柳腰,搖著畫槳,舷櫓相擊著的聲中,畫著輕舟,沖著明碎的微波前進,使湖上的風光,一時平添了萬種幽媚的溫柔的點綴,系住了多少騷人逸士的留戀?!盵33]嘉興南湖因為民國報刊的記述,其形象躍然紙上,更加清晰而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