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人:李葦子
青年作家,作品散見于《大家》《青年文學》《西湖》《山西文學》《湖南文學》《天津文學》《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等刊物,小說作品《老虎拔牙》獲《上海文學》新人賽“佳作獎”,出版有小說集《歸址》。
《清水洗塵》
遲子建/明天出版社
遲子建,曾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小說集《清水洗塵》收錄了遲子建《清水洗塵》《霧月牛欄》《會唱歌的火爐》《年畫與蟋蟀》等作品。這位蝸居在東北亞高寒地帶的女作家,用妙筆生花的文字,譜寫了一首首溫情的歌謠。
推薦理由
“故事通過一個孩童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那些匍匐在黑土地上的人,對生活中某些時刻儀式感的內(nèi)在需求,而那些匍匐在黑土地上的人,就是你我。”
遲子建是個多面手,長篇、中篇、短篇,甚至是微小說,都駕輕就熟。但我認為,其藝術(shù)成就最高的,當屬短篇小說。小說集《清水洗塵》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同名小說《清水洗塵》。應(yīng)該說,這是一篇標準的遲子建風格的小說,典型的散文化敘事,淡化故事情節(jié),削弱所謂矛盾沖突,甚至是故事情節(jié)的起承轉(zhuǎn)合,用真實可感的細節(jié)讓讀者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深知強化情節(jié)的小說遠比沖淡情節(jié)的小說更能討好讀者,換言之,沒有故事的小說是需要作家的勇氣的。
由此看來,遲子建是個有詩人情懷的小說家。這種散文化風格、詩意表達,在與其同鄉(xiāng)的另一位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小說中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呼蘭河傳》)。大概,是那個天高云闊又澄明的世界,塑造了那里的作家這種恬淡的氣質(zhì)。
《清水洗塵》的故事非常簡單。在東北民間有種習俗,過年之前要先放水。所謂“放水”,就是洗澡。有個叫“天灶”的男孩,每年這個時候,父母便委派他以重任——燒洗澡水。盡管如此,天灶卻從來沒有單獨的洗澡水,都是用奶奶洗過的水給自己洗。青春期的天灶終于決定不再用別人洗過的水,他要用一盆屬于自己的清水,好好地給自己除一次塵。由此引發(fā)了奶奶情緒的波動(認為孫子是嫌棄她臟)。
故事通過一個孩童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那些匍匐在黑土地上的人,對生活中某些時刻儀式感的內(nèi)在需求,而那些匍匐在黑土地上的人,就是你我。想想看,我們每個人在成長中,是不是都有過自我意識猛然覺醒的時刻?我們往往不會訴諸驚天動地的極端,普通人的生活常常是雞毛蒜皮。因此,當我們在閱讀天灶的故事的時候,其實是在擁抱當年那個衣衫單薄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