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福
今年秋季開學,北京等六個省市開始使用統(tǒng)編高中語文新教材。6月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2022年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統(tǒng)編高中語文新教材根據(jù)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指導思想、思路框架、結構體例等呈現(xiàn)了全新的樣貌,與現(xiàn)在高二高三使用的教材相比,無論從容量上還是開放程度上都給執(zhí)教者的教育觀念、教學策略與方法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也為深化教學改革,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提供了機遇。
2020年,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與先期實驗的上海、浙江一起實施新的高考招生錄取方式。新的錄取方式中,語數(shù)外三科自然分相加作為錄取分數(shù)線;其他文理六科,可以跨文理選考三科,各科成績折算為ABCDE等級;再有就是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即三年在學校的表現(xiàn)。高校根據(jù)這三個方面條件錄取。因此,語文高考試題的區(qū)分功能就需要進一步加強,使語文素養(yǎng)高的考生得高分。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學和備考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促進喜歡語文、語文基礎好的學生提高語文成績,也成為需要面對的新挑戰(zhàn)。
一、明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把握語文學科特征,準確理解“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贝_定了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煉以此為依據(jù)。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列出四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基礎,思維、審美、文化三個方面都是以此為前提的,因此不能簡單理解為“四個”核心素養(yǎng)。
第一,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不是學習語言文字知識的課程,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內容和價值,沒有這一條就沒有語文這門課程,自然也就沒有“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第二,我們知道思維跟語言是密切相關的。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人們的思維是相當活躍的:思維指揮著語言,語言又刺激著思維,而我們的思想,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清晰化、完善化的。語言、思維、思想之間的這種互動過程,宛如我們居住的太陽系,“它們”一直在活動著、運轉著:語言圍著思維轉,思維圍著思想轉,同時,正如我們的宇宙一樣,思想又圍著一個更大的天體轉動——那就是社會。三者不停地運轉,一方制約著一方,被制約者又反作用于對方:語言梳理和激活著思維,思維梳理和激活著思想。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撥動了思維這根弦,語言運用就會煥發(fā)出光彩。所以“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在語文教學中是應有之義,語言學習怎么可能與思維脫離而存在呢?
第三,關于“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語文課的審美跟音樂、美術等課程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審美的媒質不同。譬如音樂是對旋律、節(jié)奏等構成的作品進行審美,美術通過色彩、線條、構圖等形成的作品進行審美,而語文課的審美,主要是對借助文字符號完成的作品的內容、語言、表現(xiàn)手法等的審美,這是必須清楚把握的。
第四,“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比較容易理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存在沒有內容的語言,有內容就有文化蘊含其中;更何況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從字源構成看,漢字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文化屬性。
思維、審美、文化三個方面,其他學科也要培養(yǎng),“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是語文課程“獨有”的,而其他三個方面是各學科“共有”的。所以,沒有“語言的建構與應用”這一條,就沒有“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不是語文課。
第二個問題:明確基礎教育的定位,完整把握語文教學目標。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一些提法,引發(fā)我們思考,對我們理解基礎教育定位和完整把握語文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譬如關于課堂教學,文件說:“按照教學計劃循序漸進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系統(tǒng)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yǎng)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被A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在語文教學中已經(jīng)多年被忽視了,然而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音視頻媒體,多少讀錯的音,多少寫錯的字,多少用錯的詞?我們有多少學生,腦子里缺少儲存,手底下不能成文,思維簡單不講邏輯,但卻能夸夸其談,這正是因為多年來我們忽視了基礎教育的關鍵詞是“基礎”二字。所以國務院這個文件讓我們警醒,基礎教育還是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文件還特別強調要“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yè),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yè)”,反復強調“基礎”,這是需要我們認真理解和落實的。
以上兩個問題是我們使用好高中語文新教材的前提,也是把握新高考方向不可忽視的問題。
二、三個“走出來”
高中語文新教材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也給我們由注重“教”轉向注重“學”提供了機遇。我以為,我們要從既有的一些思維框架中“走出來”,才能讓新教材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第一,從單一的文本解讀里走出來,多去啟發(fā)學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積累。
這并不是要否定文本解讀的教學價值和作用。這里所強調的是“單一”的文本解讀,即僅此一招。語文課始終是作者介紹、背景交代、內容分析、特點歸納這樣幾個固定的“教”的板塊,離開這些內容就不知道該如何設計和組織教學了。這就是“單一的文本解讀”,是教師左右教學過程的“文本解讀”。誠然,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解讀”或者講授有時是需要的,甚至必要的,但是目的也只能是為了學生有效的“學”。
這一套“解讀”的模式多年來形成藩籬,許多教師難以擺脫。今天,我們能不能從這里邊走出來,多去做一點啟發(fā)學生形成自己感受和積累的事情?面對新教材內容多、課時少的挑戰(zhàn),除了教師的文本“解讀”,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怎樣把我們的注意力從教師的“教”放到學生的“學”上?這都是對一名語文老師適應不適應當下教學改革的考驗。
第二,從滔滔不絕的講授中走出來,用心組織學生開展良性互動的學習活動。
所謂“滔滔不絕”就是教師“不放心”,教學的內容非要經(jīng)過自己的口講出來,似乎才到位,至于學生是不是真會了,那是學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