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鈞
1
我們一行人去歐洲訪問。團里有一位王先生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為了顯得精神,出國前,他特意染了發(fā)。由于染膏質(zhì)量不好,他抱怨說頭發(fā)脫色厲害,但他想得很周到,隨身帶了一塊大枕巾,睡覺的時候拿別針把枕巾別好,一點也不會染污異國的枕頭。有人跟他開玩笑說:“王兄,你可真注意國際影響?。 彼f:“我怕弄臟了人家的枕頭,怕人家說,瞧,這就是中國人枕過的枕頭?!?/p>
為我們駕車的是一個德國人,名叫“海瑞”。海瑞表情嚴肅、做事刻板,我們都不太喜歡他,連導(dǎo)游都跟他處得不甚愉快。海瑞顯然察覺出了自己的不受歡迎,途中休息的時候,便總是一個人躲得遠遠的,獨自抽煙。相處了整整一周,就要分手了,大家禮節(jié)性地跟海瑞拉拉手,說聲“拜拜”就算告別了,唯有王先生鄭重地握住海瑞的手,咕嚕了一串我們誰也沒聽懂的話。海瑞聽了,居然咧開嘴傻呵呵笑個沒完。事后我們問王先生說了什么,導(dǎo)游搶著說:“王兄兩天前就跟我學(xué)這兩句德語,現(xiàn)在終于用上了。這兩句德語翻譯成中文就是:你的駕駛技術(shù)十分高超,愿平安永遠與你相伴!”
2
一位同事的婆母去世了,我們前去吊唁。
我們約略知道小區(qū)的所在,以為這就可以了。因為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想要找到辦“白事”的地方并不難,因為一來要放哀樂,二來要打紙幡的。但是,我們的車在小區(qū)里轉(zhuǎn)了半天,硬是沒有找到那個同事婆母的家。后來,我們只得打電話詢問門牌號。
我們問那個同事,為什么把“白事”辦得這么悄無聲息。她流著眼淚告訴我們:“我婆婆是個處處都為別人著想的人,臨終前,她特意囑咐,在她死后千萬不要放哀樂,也不要打紙幡,因為樓下的孩子剛剛滿月,隔壁的小夫妻結(jié)婚還不到半年……”
下樓的時候,我們看到許多人站在樓道里,默默垂淚,給這位好人送行。
3
一位小學(xué)特級教師應(yīng)邀到外地講課。大禮堂里坐著上千名聽課者。學(xué)生是臨時從附近學(xué)校里“借”來的,孩子們既興奮又緊張。要讀課文了,孩子們齊刷刷地舉起了小手。
老師隨意點了一個胖胖的男孩,這個孩子一開口就把句子念錯了。老師柔聲提醒他看清楚再念,他居然結(jié)巴起來。鄰座的一個男生忍不住笑了,舉手想替這個同學(xué)讀,但老師沒有應(yīng)允。老師耐心地鼓勵胖男孩重新來過,胖男孩的額頭滲出了汗水,總算把那個句子念順當(dāng)了。老師示意他坐下,然后,走到那個發(fā)笑的孩子身邊,問他:“你想評價一下他的閱讀嗎?”
那個男孩站起來,伶牙利齒地說:“他急得出了滿頭大汗,才把一個句子念好了?!?/p>
老師說:“應(yīng)該說,他為了念好一個句子,急得出了滿頭大汗--請你帶個頭,我們一起用掌聲鼓勵他一下,好嗎?”
在我看來,這位老師給了弱者尊嚴,給了強者仁愛,更給了所有孩子看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