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國
(山西省壽陽縣人民醫(yī)院,山西 晉中045499)
小兒腹瀉是臨床常見病,在秋季發(fā)病率較高,多見于6個月至2歲兒童,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是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大便出現(xiàn)蛋花樣、稀水樣改變,同時伴有發(fā)熱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會引發(fā)酸堿平衡紊亂,威脅患兒生命[1]。研究表明,中醫(yī)藥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臨床療效明顯,可促進患者癥狀消退,減少排便次數(shù)[2-3]。本研究采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小兒推拿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臨床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壽陽縣人民醫(yī)院治療的秋季腹瀉患兒8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最小8個月,最大5歲,平均(2.53±0.34)歲;體質(zhì)量4.8~19.6 kg,平均(11.95±3.85)kg;病程2~7 d,平均(4.52±1.98)d;腹瀉程度:輕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18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最小10個月,最大5歲,平均(2.54±0.31)歲;體質(zhì)量5.1~20.2 kg,平均(12.01±3.81)kg;病程3~6 d,平均(4.55±1.91)d;腹瀉程度:輕度12例,中度17例,重度15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患兒有不同程度嘔吐、發(fā)熱、厭食、脫水等癥狀。
1.3 排除標準 合并遺傳性、先天性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采用其他止瀉方法治療者;腎、肝功能不全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蒙脫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3 g/袋]口服,兒童1歲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歲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歲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用,連續(xù)用藥3 d。
2.2 觀察組 給予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小兒推拿治療。①參苓白術散加減:獨角金、石榴皮、火炭母、白術、山楂炭、太子參各5 g,陳皮、蒼術各3 g,豬苓、白扁豆、薏苡仁、茯苓各6 g。每日1劑,水煎取汁50~100 m L,分2次服用,連續(xù)用藥3 d。②小兒推拿:推脾經(jīng)、胃經(jīng)各100次,按揉天樞、外勞宮各100次,推三關100次,拇指按揉足三里3次,每次1 min。醫(yī)生以右手全掌順時針、逆時針按摩中脘200次。結合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年齡、體質(zhì)等確定推拿力度,至皮膚微微發(fā)紅為宜,每日1次,連續(xù)推拿3 d。
3.1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癥狀消退時間(腹瀉、發(fā)熱、脫水)、住院時間及治療前后大便次數(shù)。②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腹瀉等癥狀消退,病原學檢查陰性;有效:腹瀉等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病原學檢查陰性;無效:腹瀉等癥狀未見好轉(zhuǎn),病原學檢查陽性。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8.18%(P<0.05)。見表1。
表1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癥狀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腹瀉、發(fā)熱、脫水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癥狀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x)
表2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癥狀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x)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腹瀉 發(fā)熱 脫水 住院時間觀察組 44 1.61±0.25▲ 1.01±0.16▲ 1.18±0.11▲ 3.89±0.25▲對照組 44 2.38±0.41 1.78±0.36 1.84±0.42 5.48±0.44
(3)大便次數(shù)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大便次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大便次數(shù)均較治療前減少,且觀察組大便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治療前后大便次數(shù)比較(次,x)
表3 兩組秋季腹瀉患兒治療前后大便次數(shù)比較(次,x)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8.36±0.41 3.14±0.11△▲對照組 44 8.39±0.43 5.85±0.38△
小兒腹瀉一般是由感染輪狀病毒所致,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極易引發(fā)酸中毒、脫水等癥狀,對患兒機體、智力生長發(fā)育均造成嚴重影響[4]。西藥治療小兒腹瀉以蒙脫石散為主,但整體治療效果不佳,小兒極易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中醫(y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脾肺之氣常不足,素體偏虛,秋冬季節(jié)容易受到寒邪侵襲,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xiàn)水谷不化、濕邪內(nèi)生等癥狀,進而引發(fā)腹瀉,故治療以健脾止瀉、利水滲濕為主。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癥狀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大便次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許紅梅[5]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參苓白術散配合小兒推拿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效可靠。參苓白術散中,蒼術、陳皮、白術健脾燥濕,太子參補氣、健脾和胃,茯苓、豬苓利水止瀉,白扁豆、火炭母、薏苡仁健脾化濕,山楂炭、石榴皮止瀉。諸藥配伍,發(fā)揮消積健脾、利濕止瀉的功效。中藥性味溫和,安全性較高,患兒耐受性良好。推拿是以經(jīng)絡學說為基礎,在體表穴位進行按揉,由表及里,促進氣血運行,陰陽平衡,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功能及脾胃功能,并有輔助止瀉作用[6]?,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推拿可加快胃液分泌,增強胃腸道蠕動,促進蛋白質(zhì)及淀粉消化,增強免疫功能,具有標本兼治的作用[7]。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推拿療法既可發(fā)揮止瀉效果,又能促進患兒排便功能及早復常,彌補了西醫(yī)治療的不足。
綜上所述,采用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推拿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可有效減輕患兒腹瀉癥狀,促進大便復常,治療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