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枚芳,李曉朋,劉旭生,張 蕾**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廣州 510405;2. 廣東省中醫(yī)院 廣州 510120;3.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廣州 510120)
劉旭生教授是廣州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內科學教授,廣東省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腎科主任,腎病??茖W科帶頭人。國家中醫(yī)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病種(慢性腎臟?。┴撠熑耍瑖抑嗅t(yī)藥管理局腎病重點??茀f(xié)作組大組長之一,牽頭重點病種慢性腎衰及尿血病協(xié)作研究。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yī)學術繼承人,全國第二屆百名杰出青年中醫(yī),廣東省第二批名中醫(y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廣東省中醫(yī)院名醫(yī)。從事內科醫(y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對慢性腎臟病(CKD)的診治方面造詣頗深。
CKD 屬于中醫(yī)學水腫、尿血、尿濁、癃閉、虛勞等范疇,其病程日久,病情遷延,發(fā)展至后期為慢性腎衰,是由腎病日久,致腎氣衰竭,氣化失司,濕濁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無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無華,口有尿味等為常見癥狀的腎衰病。CKD 已經成為我國的主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中國成年人CKD 總患病率為10.8%[1],因此,目前中國大約有1.2 億CKD 患者。CKD 治療費用高昂,美國NIH 近五年數(shù)據(jù)表明,CKD4-5 期患者人均花費為2.5-6.5 萬美元/(人·年)。然而,盡管有大量研究關注CKD 防治策略,但目前尚無有效措施可阻斷疾病進程。由于缺乏有效延緩疾病進展的手段,高昂的治療費用并未改變CKD 的不良結局,CKD 晚期患者的年均死亡率超過20%,是普通人群的10倍?,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ACEI/ARB 類藥物治療早中期CKD 發(fā)揮了一定的療效,但CKD 能否常規(guī)使用該類藥物及其對患者的臨床獲益目前仍備受爭議。近年來,中醫(yī)藥研究及應用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大量研究亦已初步證實中醫(yī)藥在延緩CKD 方面有著獨特的療效和優(yōu)勢,故通過學習名中醫(yī)經驗等方法,來探索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腎臟病的有效方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劉旭生教授認為,CKD 的發(fā)生發(fā)展無外乎內、外兩因,外因有外邪侵襲、藥毒等所致,內因由先天不足、情志過極、勞累、房勞過度等致臟腑虧虛,功能失衡而發(fā)病。外因是誘發(fā)因素,臟腑虧虛是病理基礎,以正虛為主,其正虛主要有肺、脾、腎三臟,脾腎不足為關鍵,脾虛是疾病發(fā)病及病機演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腎虛是疾病演變與轉歸的必然結果。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薄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云:“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脾腎虧虛,精微下注,則致尿濁;脾氣虧虛,失卻運化,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傷絡,或脾腎虧虛,失其攝納之職,則可見尿血。
金代補土大家李東垣曾言“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薄霸獨庵渥?,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崩顤|垣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在五行當中,脾胃屬于中央土,故其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劉旭生教授非常推崇李東垣《脾胃論》的補土理論,主張“以后天養(yǎng)先天”,臨床擅用補土法防治慢性腎臟病。又如《醫(yī)宗必讀·虛勞》所言:“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兩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則腎愈安也。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凌土濕,火能益土運行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也?!?/p>
劉旭生教授在治療CKD 時非常重視調理脾腎認為,脾腎氣虛貫穿于慢性腎臟病發(fā)展的始終,尤其發(fā)展至中晚期,脾腎氣虛之象愈顯,因此在補腎基礎上,還要兼顧健脾,以后天養(yǎng)先天,一則令脾胃健運,正氣充沛,邪自消退;二則氣機升降有序,水液通調。慢性腎臟病發(fā)展至中晚期,久病必瘀,濕瘀互結,血行不暢會致使水液滯留,而水液聚集也可壅塞脈道形成瘀血,由此可見瘀血可致水濕,水濕亦可致血瘀??傊瑲馓?、瘀血、水濕三者彼此因果,相互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演變?yōu)樘搶崐A雜、本虛標實之證。
本研究臨床癥候調查發(fā)現(xiàn),慢性腎臟病發(fā)展過程中脾腎氣虛證約占56.3%,其中約85.6%的氣虛證患者兼夾血瘀證,因此,劉教授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內經》“平治于權衡”的學術思想指導下,逐步確立了慢性腎臟病以脾腎氣虛,水濕瘀阻為核心的基本病機理念,發(fā)展出“補脾益腎以療其本,活血利濕以治其標”的獨特學術思想。
劉旭生教授學術思想源于《黃帝內經》《脾胃論》及《醫(yī)宗必讀》等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提出CKD 以脾腎氣虛為本,水濕瘀阻為標的核心病機,確立以補脾益腎、活血利濕為基本治法,注重現(xiàn)代醫(yī)學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的有機結合,汲取現(xiàn)代腎病醫(yī)家學術思想精華。如張大寧教授主張補腎活血法治療CKD,鄒燕翔教授主張溫腎活血法治療CKD,楊霓芝教授提倡益氣活血法治療CKD 等,結合長期的辨證施治及臨床用藥經驗,梳理了全國30家中醫(yī)腎病重點??品桨?,逐漸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補脾益腎方,申報廣東省中醫(yī)院院內制劑“補脾益腎顆?!薄?/p>
補脾益腎方由四君子湯化裁而來?!端巍ぬ交菝窈蛣┚址健吩疲骸八木訙?,處方人參(去蘆)、甘草(炙)、茯苓(去皮)、白術,各等分。炮制上為細末。治榮衛(wèi)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宜服之。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眲⑿裆淌诮Y合嶺南地區(qū)CKD 患者素體脾虛、氣虛易瘀的特點,師古而不泥古創(chuàng)新此方,擬方為:北黃芪15-30 g,菟絲子10-30 g,黨參15-30 g,白術15 g,茯苓15 g,山藥15-30 g,何首烏15-20 g,薏苡仁15-30 g,丹參15 g,甘草5 g。劉教授認為,人參性味厚重,且價格高昂,不利于慢性腎病患者久服,故方中常用黨參、黃芪以促氣化,既符合CKD 脾腎氣虛的基本病機,又有廉驗之利;方中菟絲子既可平補肝腎,又可以避免何首烏甘溫滋膩礙胃;丹參既有活血通絡之能,且能祛瘀水之結;以薏苡仁、白術易澤瀉,補脾以化濕,利濕以健脾;甘草調和諸藥。總之,此方整體用藥動靜結合,藥性平和,適宜CKD 患者長期守方服用。
補脾益腎方以黃芪、菟絲子為君。黃芪,《神農本草經》謂之“上品,味甘微溫,補虛?!薄侗静菥V目》謂之“益元氣而補三焦”;菟絲子,《神農本草經》謂之“上品……主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北避巍⑤私z子二藥為君,共奏補脾氣、溫脾陽、益腎氣、填腎精之功,使氣血得以生化,濕濁得以運化,血脈得以宣通。以黨參、白術、茯苓、淮山、制首烏為臣,取四君之意以助黃芪健脾益氣,助菟絲子固腎益精,五味藥物共助君藥以補脾益腎。佐以薏苡仁、丹參等,可健脾利濕,益胃泄?jié)?,活血化瘀。全方共奏補脾益腎、活血利濕之功。凡臨床癥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或脘腹脹滿,大便爛,口淡不渴,或腰膝酸痛,夜尿多、蛋白尿、血尿,舌質淡暗齒痕,苔膩,或舌下脈絡紫黯,脈細澀尺沉,辨證為脾腎氣虛,水濕瘀阻證者皆可用。
臨床研究證明,黃芪能有效緩解腎功能惡化[2-3],且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黨參均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增加腎臟血流、抗腎小球纖維化等多方面的作用,黨參還具有增強造血功能的作用[4];菟絲子則具有抗骨質疏松、提高免疫、抗遺尿和具有性激素樣等作用[5];山茱萸、薏苡仁則具有調節(jié)免疫、降血糖、調血脂、抗腎間質纖維化等重要的藥用價值[6-7];白術、茯苓則均具有利尿、調節(jié)免疫、抗腫瘤的功能,茯苓還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種藥理作用[8-9]。丹參通過改善微循環(huán)、調節(jié)血脂等,以延緩腎間質纖維化[10],何首烏具有補血樣作用[11]。
劉旭生教授臨證雖以補脾益腎為法,但不拘泥于脾腎,提出在核心方的基礎上,根據(jù)兼證隨證加減,藥物加減不超過2味。陽虛甚者:癥見畏寒肢冷,夜尿頻多,面色晄白,加用淫羊藿、肉蓯蓉;兼濕濁證者:癥見惡心嘔吐,納呆腹脹,身重困倦,舌苔厚膩,加用春砂仁、藿香;兼濕熱證者:癥見惡心嘔吐,身重困倦,食少納呆,口干口苦,脘腹脹滿,口中粘膩,舌苔黃膩,加薏苡仁、大黃;兼血瘀證者:癥見肌膚甲錯、皮下瘀斑、舌質暗,加丹參、三七。同時,充分運用多種治療手段,配合中藥灌腸:常用灌腸方:生大黃30 g、牡蠣30 g、蒲公英30 g、益母草30 g,有陰凝征象者,加附子3 g,濃煎成50 mL,加生理鹽水50~100 mL 保留灌腸,每次保留時間30 min以上,每天1次,每周5次。
藥對是補脾益腎方配伍的核心,“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劉教授常采用功效相同或相助的藥物并用,或協(xié)同作用,增強藥效,或抑其所短,專取其長,如黃芪和三七、女貞子和旱蓮草、菟絲子和山萸肉、黃精和白術、制首烏和丹參等均是劉教授常用藥對,臨床效果顯著。廣東省中醫(yī)院腎病科根據(jù)黃芪、三七藥對研制成院內制劑三芪口服液(原通脈口服液,主要成分有黃芪、三七等),臨床研究表明,該口服液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明顯改善,而且能夠明顯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及減緩腎纖維化[12-15]。另外,劉教授善用女貞子、旱蓮草,入肝腎兩經,相須為用,可補肝益腎,清虛熱;菟絲子,補陽益陰,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為平補肝、脾、腎之良藥,山茱萸,酸、澀,性微溫,功用補益肝腎,澀精縮尿,二藥合補肝腎,填精益髓,補斂效宏;黃精,能滋補肺脾腎三臟之陰,與白術合用能脾腎并補,同時白術燥濕醒脾,可防黃精滋膩礙脾;制何首烏善補以守為主,丹參善行以走為用,二藥合用,一守一走,既益腎平肝,又能活血祛瘀通絡。
廣東省中醫(yī)院腎病科在劉旭生教授的牽頭下,在整合全行業(yè)精華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論證,制定了國家行業(yè)專項的研究方案,在全國23家三級甲等醫(yī)院腎病??崎_展以補脾益腎法為主治療CKD4期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現(xiàn)已經完成了全部病歷的觀察,統(tǒng)計結果表明,與西藥氯沙坦鉀比較,以補脾益腎方為代表的中醫(yī)藥對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具有更好的療效。
案一:
容某某,男,45歲。以“發(fā)現(xiàn)蛋白尿9年,血肌酐升高伴神疲乏力1 月”為主訴于2018 年5 月15 日門診初診?;颊?010 年婚檢時發(fā)現(xiàn)尿蛋白(++),腎功能不詳,未重視及進一步診療。2018 年4 月初因“眼底出血”在外院查腎功能提示血肌酐702μmol/L,彩超提示雙腎縮小,建議患者血液透析治療,患者拒絕,于2018年5月15日至廣東省中醫(yī)院劉旭生教授門診尋求中醫(yī)藥治療。癥見疲倦乏力,雙下肢凹陷性浮腫,腰脊酸痛,胃脘脹悶,納差,夜尿4-5次,大便粘膩不爽。舌暗紅,舌邊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尺弱。完善相關檢查:生化:尿素(Urea)20.15 mmol/L,血肌酐(Cr)705.7μmol/L,尿酸(UA)847.1 μmol/L;離子:鈉(Na)136.88 mmol/L,磷(P)1.95 mmol/L;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Hb)76 g/L;甲狀旁腺激素(PTH)1880 pg/mL;肝功:白蛋白(ALB)39.3 g/L;尿常規(guī):尿蛋白(PRO)++,尿潛血(BLD)+++;泌尿系彩超:雙腎縮小,實質見回聲增高,實質與集合系統(tǒng)分界不清,符合慢性腎臟病聲像。根據(jù)檢查結果,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5 期,排除繼發(fā)性因素,考慮原發(fā)病因為慢性腎小球腎炎。中醫(yī)診斷:慢性腎衰,四診合參,辨證為脾腎氣虛、濕濁瘀阻,治以補脾益腎,活血利濕,中藥處方如下:黃芪30 g,黨參15 g,茯苓20 g,白術15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丹參15 g,制何首烏15 g,薏苡仁20 g,益智仁15 g,白芍15 g,桃仁10 g,炙甘草5 g。14 劑,水煎服,日1 劑。中成藥予海昆腎喜膠囊(每次0.44 g,每日3次)、尿毒清膠囊(每次5 g,每日3 次)降濁,三芪口服液(院內制劑,主藥為黃芪、三七等,每次10 mL,每日3 次)益氣活血,配合現(xiàn)代醫(yī)學降壓護腎、補鈣、糾酸、改善貧血等慢性腎臟病一體化治療,囑兩周后復診。
二診:2018 年5 月29 日,患者訴乏力較前改善,雙下肢輕度浮腫,仍時有腰酸痛,夜尿2-3 次,大便溏,每日1-2 次,納一般,眠欠佳。舌暗紅,齒痕減輕,苔薄白,脈沉細,尺稍弱。復查實驗室指標,腎功能:Cr702 μmol/L,BUN20.15 mmol/L,尿酸正常;尿常規(guī):PRO(++),BLD(+++)。中西醫(yī)診斷同上一診,治法不變,中藥處方在前方基礎上去白芍,改茯苓為茯神:黃芪30 g,黨參15 g,茯神20 g,白術15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丹參15 g,制何首烏15g,薏苡仁20 g,益智仁15 g,桃仁10 g,炙甘草5 g。共14 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18 年6 月10 日,患者訴疲倦、腰酸明顯改善,雙下肢無浮腫,暗紅,苔薄白,脈沉細,尺脈有力。復查實驗室指標,腎功能:Cr525 μmol/L,BUN17.63mmol/L,UA646μmol/L;尿常規(guī):PRO(+),BLD(++);血常規(guī):Hb98g/L。患者癥狀及實驗室指標較前好轉,中藥湯劑守方治療,效不更方,繼服14 劑。2018 年7 月10 日 復 查 腎 功 能:Cr421μmol/L,BUN15.48mmol/L,UA503μmol/L。2018 年12 月4 日復查 腎 功 能:Cr322μmol/L,BUN16.11mmol/L,UA44 4μmol/L;血常規(guī):Hb104g/L。后規(guī)律門診治療至今,病情穩(wěn)定。
按語:慢性腎衰是慢性腎臟病發(fā)展的中晚期階段,其核心在于由于腎主氣化的功能減退,脾腎氣虛是慢性腎衰的基本病機,其中又有陰陽偏盛偏虛、寒熱虛實之不同,腎藏精是腎之氣化功能得以正常發(fā)揮的基礎,脾之運化輸布精微是腎精得以后天給養(yǎng)補充的關鍵,腎為人體氣化之根,脾為氣血精微生化之源,腎為生氣之根,脾為生氣之源,氣能生血行血,脾腎虧虛與氣血關系失調可以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由于腎臟結構及功能的損傷,血肌酐、尿素氮等主要通過腎臟濾過從尿排泄的代謝廢物在體內蓄積,從而引起全身的臨床表現(xiàn)及西相應的實驗室指標異常,可歸結為由于正氣損傷所致的邪氣內盛,并且停留體內,從而引起多種臨床癥候表現(xiàn)。劉旭生教授認為,該患者神疲乏力為氣虛的典型表現(xiàn),雙下肢浮腫為脾腎氣虛,氣化功能不足所致的津液輸布障礙,因水為陰,蘊于肌膚,又濕邪重濁,則水液下注以為雙下肢浮腫;腰為腎之府,腎氣虛則腰府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又脾腎氣虛則水濕、瘀血等內停,停于腰則經脈瘀滯不通,不通則痛;夜尿多為腎之氣化及脾之升清、運化功能不足的表現(xiàn);大便溏為脾氣虛,脾失健運,水濕從大便而下注的表現(xiàn);舌為心之外竅,氣血阻滯與經脈,舌為最易觀察,故血瘀多見舌質暗紅;脈細為不足,沉為主里,張仲景言,“脈得諸沉,當責之有水”,慢性腎衰患者多見沉細之脈也說明該病多為脾腎虛損內傷為主。方中以黃芪量大為君,黨參、茯苓健脾,杜仲、桑寄生補腎為臣,丹參活血養(yǎng)血,制何首烏補腎兼以養(yǎng)血,薏苡仁健脾利水瀉濁,益智仁補腎固精以縮尿,白芍入血分,兼有利水之功,桃仁活血化瘀兼能潤腸,與白芍協(xié)同為用,可以促進瘀血、濁毒等從魄門而出,皆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以為使。全方共奏補脾益腎,活血利濕之用。方中皆為平常之藥,補益之中無滋膩之嫌,活血之時無破血傷正之憂;降濁而不用將軍等孟浪之物,藥平性穩(wěn),適合長久服用,這也符合慢性腎衰病程日久,虛實夾雜的特點。蓋慢性腎衰為腎系疾病的中晚期,完全逆轉絕非易事,既病則防變、防傳,延緩疾病進展,防止并發(fā)癥是目前治療該病的首要目標,在脾腎不足這一基本病機的基礎上進行辨證施治是重要的原則,該患者得效之關鍵也在于辨證準確、守法守方、堅持治療。
案二:
患者崔某,男,74 歲,因“反復蛋白尿3 年,反復浮腫1 年”于2016 年11 月30 日初診:緣患者3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雙下肢浮腫,當時于中山醫(yī)院住院治療,實驗室檢查:血肌酐280 μmol/L,尿蛋白2+,診斷為“慢性腎衰竭、腎病綜合征”,后轉至廣州軍區(qū)總醫(yī)院治療,實驗室檢查:血肌酐497 μmol/L,尿蛋白2+。2017年11月19日,實驗室檢查:血肌酐496μmol/L,尿素氮17.3 mmol/L,胱抑素3.25 mg/L,白蛋白17.9 g/L;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99 g/L;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5期,治療效果不佳?,F(xiàn)癥見:神疲乏力,臉色晦暗,腹脹納差,雙下肢重度水腫,尿量減少,小便夾有泡沫,大便2次,舌淡暗,苔白膩,脈沉遲。中醫(yī)診斷:慢性腎衰;辨證為脾腎氣虛,水濕瘀阻;治以補脾益腎,活血利濕。中藥處方:黃芪30 g、白術20 g、仙靈脾15 g、茯苓30 g、當歸15 g、丹參20 g、桂枝5 g 砂仁5 g(后下)、陳皮5 g、澤瀉20 g、甘草3 g,7 劑,水煎服,日1 劑。中成藥予以三芪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2支。
二診:患者訴胃納較前好轉,余癥同前,舌淡暗,苔白膩,脈沉遲。實驗室檢查:血肌酐478μmol/L,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108 g/L,白蛋白20.7 g/L,中藥效不更方。
三診:服用上方藥物后尿量增多至2000 mL,體重減輕5 kg?;颊咴V疲倦、胃納較前好轉,臉色晦暗,四肢皮膚瘙癢,雙下肢輕度水腫,大便2 次,質干,舌淡暗,苔白膩,脈沉遲。實驗室檢查:血肌酐113μmol/L,血白蛋白25.4 g/L。中成藥予以黃葵膠囊、海昆腎喜膠囊、三芪口服液等。中藥處方:在前方基礎上增加熟地黃20 g、土茯苓20 g、白鮮皮15 g、澤蘭15 g。
此后患者規(guī)律復診于劉教授門診,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于2018 年8 月28 日復查:血肌酐95 μmol/L,白蛋白42.3 g/L,尿常規(guī)正常,尿蛋白濃度222 mg/L,尿蛋白肌酐比0.25,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126 g/L。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維持門診中藥辨證治療。
按:患者體倦乏力、舌淡為脾腎氣虛,氣血生化乏源,機體失養(yǎng)之象;面色晦暗為腎虛水氣上泛之象;雙下肢浮腫為脾腎氣虛、水濕運化失常,蘊于肌膚之象;腹脹、納差為脾虛失運,不能運化水谷之象;小便夾有泡沫為腎虛不固,精微下注所致;舌暗為血瘀表現(xiàn);苔白膩為水濕表現(xiàn);尿量減少、大便費力為二陰失司之象?;颊叻幒笃>霚p輕,雙下肢水腫緩解,身心安泰,食欲良好,體力恢復,慢性并發(fā)癥減輕,毒素清除充分,是脾腎之氣逐漸恢復,水濕濁毒得泄之佳兆。
《類證治裁·內景綜要》說“一身所寶,惟精氣神。神生于氣,氣生于精,精化氣,氣化神。固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CKD 脾腎氣虛之象顯著,《景岳全書·脾胃》提到脾胃為水谷之海,腎為精血之海?!叭酥忌竞蹙?,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yǎng)。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賴后天為之資?!逼⒛I兩臟相互協(xié)作,共同調節(jié)機體功能。因此,治療上,劉教授常常在脾與腎的關系中著手,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脾腎氣虛貫穿CKD 始終,其因氣虛而發(fā)病,因血瘀而致疾病遷延難愈,其中脾腎氣虛為本,濕濁、瘀血為標,二者互為因果,尤其發(fā)展至中晚期,濕瘀互結,構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病機特點,故治以補脾益腎,活血利濕,中藥以補脾益腎方加減,可有效地改善CKD 患者臨床癥狀,從而延緩疾病進入透析,療效肯定,臨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