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剛 鄭成棟 騰艷楊
摘 要: 本文以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開展混合式教學應用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為例,從網絡教學平臺后臺提取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深度挖掘。從課程的年增長數目、推廣信息化課程、教師使用平臺的人數、“僵尸課程”所占比重等方面進行分析,還原高職院校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現狀,分析教師學生網絡平臺使用行為特點,反思高職院校實踐,為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提供決策數據支持。通過研究,作者認為應該從加強混合教學推廣力度、增強信息化機制體制建設、持續(xù)建設技術與服務團隊、加強網絡平臺的培訓工作四個方面加強網絡教學平臺的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大數據;教學平臺;實踐
一、引言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等政策相繼頒布,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網絡教學平臺是高職院校開展混合式教學的主要依托和工具,國外比較知名的教學平臺有Blackboard、Moodle、Angel、Ecollege等,由于國外發(fā)達國家應用網絡教學平臺時間較早,對平臺的應用經驗較為豐富,值得國內各類院校借鑒學習。目前國內應用比較廣泛的教學平臺有THEOL清華教育在線、超星數字大學城、雨課堂、天空教室等。近年來,隨著混合式教學的快速推廣,網絡教學平臺在各高校紛紛上馬,對高校網絡教學的研究層出不窮。梁林梅、蔡建東、張思等從任務—技術視角對影響教師使用網絡教學平臺的主要因素和影響因素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這些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鮮有定量研究,本文以定量研究為主、以數據為基礎開展研究。盡管國內應用網絡教學平臺的時間相對較晚,但是發(fā)展迅速,尤其是新冠疫情防控階段,各個高職院校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以網絡教學平臺為依托,全面推廣在線教學,有效落實了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以教育部信息化試點項目為契機,從2014年7月開始在全院開展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同步以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為依托,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經過六年的使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成為學院的寶貴資源。如何對這些寶貴數據資源進行深度分析,為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提供決策數據支持,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從大數據視角,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使用過程中積累的真實記錄為數據,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一般統(tǒng)計和挖掘,還原高職院校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現狀,分析教師學生網絡平臺使用行為特點,反思高職院校的實踐,為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提供決策數據支持,對網絡教學平臺的持續(xù)、有效應用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研究方法
從網絡教學平臺中提取數據,按照研究要求對數據進行選擇、集成、分類,形成若干數據表格。運用統(tǒng)計學、數據挖掘等方法,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一般統(tǒng)計,進行數據的深度挖掘。
研究對象及數據收集。本文研究的主要對象為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六年積累的教學數據,關鍵點在于網絡教學平臺數據收集。筆者作為網絡教學平臺的學院管理員直接從平臺的后臺提取數據,同時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法等研究方法收集網絡教學平臺使用數據,盡可能為本文研究提供所需數據。
運用統(tǒng)計學、數據分析、訪談法等方法還原高職院校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現狀,分析教師、學生網絡平臺使用行為特點,反思高職院校實踐,為學院教學、科研、管理提供決策數據支持。包括從教師基于混合教學的工作量如何計算,是否應針對教師開展對應的混合教學平臺培訓及混合教學課程設計,制定合理的混合課程評價標準,建設混合教學的輔助團隊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
通過具體的數據分析形成網絡教學平臺課程應用情況統(tǒng)計信息,教師和學生應用平臺行為分析。具體內容包括存在“僵尸課程”的比例,本課題認為教師進入在線課程次數為0或者選課學生為0的課程即為“僵尸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上各類課程的數目和所占比重大小,各類課程包括基礎理論課程、校外頂崗實習課程、考試類課程、社團類課程、實習實訓類課程等;對教師的討論區(qū)發(fā)言、回文次數進行分析;對教師布置作業(yè)次數和批改作業(yè)次數進行分析;對發(fā)布課程通知次數、發(fā)布調查問卷次數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添加試卷庫次數、在線時長、添加播課單元次數、選課總人次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最終形成本文的研究結論,并且分析網絡教學平臺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優(yōu)點和缺點,反思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方面,為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提供建議和意見。
本研究的設計圖如下所示,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步驟:第一,從網絡教學平臺收集數據,采用直接提取數據、問卷調查、訪談法等方法收集數據;第二,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具體采用Excel和WEKA分析軟件;第三,根據分析結果,發(fā)現網絡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發(fā)現教師、學生使用教學平臺的行為特點;第四,為教學平臺的后續(xù)使用提供建設性的建議,為學院教學、科研、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三、研究結果
按照研究要求對數據進行選擇、集成、分類,形成若干數據表格。運用統(tǒng)計學、數據挖掘等方法,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一般統(tǒng)計,使用數據分析進行數據的深度挖掘。數據分析作為一個公開的數據挖掘工作平臺,集合了大量能承擔數據挖掘任務的機器學習算法,包括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分類、回歸、聚類、關聯規(guī)則,以及在新的交互式界面上的可視化,數據分析正適合于本文的研究。
1.平臺總課程數目情況
本文首先對課程的數目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如圖2所示,課程從2014年的24門課程到2020年的592門課程,增長了2467%,也就是增長了24倍,呈現出了爆發(fā)式增長,可見學院采用“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而且從側面證明了學院師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逐年提高,學院推動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平臺課程年增長情況
本文對課程的年增長數目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具體見圖3,從2014年到2015年增長了61門課程,從2015年到2016年增長了95門課程,從2016年到2017年增長了156門課程,從2017年到2018年增長了137門課程,從增長趨勢來看,2017年到2018年有小幅下降,下降的原因是經過幾年的混合式課程推廣,學院登錄平臺的課程已經基本趨于飽和狀態(tài),預計接下來的幾年增長幅度會進一步下探。
3.信息化課程推廣情況
為了推廣混合式課程在平臺的使用,學院教務處每年都會推廣一批信息化課程,從政策、資金、制度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這項政策的實施對于推廣混合式課程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從圖4可以看到,從2014年的9門課程到2018年的32門課程,推廣課程的數目在2016年達到最高峰,為42門課程,之后逐年降低。
4.平臺課程推廣比率
我們對教務處每年推廣的課程數目和課程的自然增長數目進行對比分析,如圖5所示,可以看到推廣課程的比率在2016年達到了44.2%之后,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圖表顯示2016年之后,教師自覺應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的積極性大幅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yǎng)得到大幅度提高,應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開展教學的教師人數大幅增加。
5.教師使用平臺人數
我們對教師使用平臺的人數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圖6可以看到教師的使用人數從2014年的29人到2018年的321人,增長了11068%,也就是增長了11倍,可見教師的使用人數呈現爆發(fā)式增長,教師對網絡教學平臺的認可度逐步提高,使用平臺的積極性較高,使用平臺的人數占教師總人數的比重日益增多,截至2018年已經超過了60%。
6.“僵尸課程”情況
由于使用平臺的網絡課程較多,同時發(fā)現部分課程使用率較低,為了分析出使用率較低的課程,本文將教師訪問平臺的登錄次數低于10次的課程認為是“僵尸課程”。如圖7所示,可以看到“僵尸課程”的占比達到了30.3%,也就是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課程為“僵尸課程”。
7.“僵尸課程”分布情況
為了探究為什么有那么多課程成為“僵尸課程”,我們繼續(xù)分析。如圖8所示,發(fā)現超過一半的課程為基礎理論課,其次是繼續(xù)教育類課程。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發(fā)現基礎理論課成為“僵尸課程”的原因是教師一時興起,建設了網絡課程,由于激勵機制不足、教師時間精力有限、培訓力度不夠導致教師不會使用平臺功能等,放棄建設課程;繼續(xù)教育類課程成為“僵尸課程”的原因是每年有上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參加國培、省培,在培訓過程中嘗試建設網絡課程,但是培訓時間較短,培訓結束后,網絡課程自然遭到廢棄,從而成為“僵尸課程”。
8.優(yōu)秀課程建設情況
分析了平臺上“僵尸課程”的情況,接下來我們分析優(yōu)秀課程的情況,本文將學生的訪問量超過1000次的定義為“優(yōu)秀課程”。如圖9所示,可以看到優(yōu)秀課程的占比為36.3%,超過了三分之一。
9.優(yōu)秀課程分布情況
如圖10所示,優(yōu)秀課程中基礎理論課的占比達到了79.3%,其次是考試類、頂崗實習類和社團類。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基礎理論課占比較高的原因一是基礎理論課的總數較多,基數比較大;二是基礎理論課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條件比較好,教師比較重視。
10.“僵尸課程”學生訪問量分布情況
為了驗證“僵尸課程”和優(yōu)秀課程的分類是否真實可信,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第一,教師訪問量低于10次的“僵尸課程”中學生的訪問量分布情況,最高訪問量是多少。第二,學生訪問量超過1000次的優(yōu)秀課程中教師訪問量分布情況,最少是多少。從下圖可以看到,“僵尸課程”中學生的訪問量基本處于0—20,最高的為58次;優(yōu)秀課程中,教師的訪問量基本都高于100次,最低的為16次。由此可見,上述分類“僵尸課程”和優(yōu)秀課程的方法是真實可信的。
四、討論及建議
(一)加大混合教學推廣力度
學院經過五期的混合課程推廣,達到了137門課程,帶動全院建設了592門網絡課程。對整個學院的信息化教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實現了“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推廣原則。接下來繼續(xù)加大推廣力度。
(二)加強信息化機制體制建設
學院專門成立了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學院黨委書記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信息化專家組;全面落實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響應教育部提出的CIO工作制度,由學院信息化推進辦公室主任兼任CIO,負責統(tǒng)籌學院信息化規(guī)劃和建設工作。
(三)持續(xù)建設技術與服務團隊
信息化技術和保障服務團隊建設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礎,學院專門成立教育信息中心負責全院信息化工作,信息中心下設電教中心、網絡中心、機房中心、圖書館、學生團隊,分別負責學院信息化工作。專門聘請國內外著名信息化專家成立學院信息化專家咨詢團隊,定期到校內開展信息化培訓、講座,更新教師的信息化理念和提高信息技術能力。成立教師發(fā)展中心,專門針對校內師生開展信息化相關培訓,提高全院師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
(四)加強網絡平臺的培訓工作
由于教師第一次使用網絡平臺,對于混合式課程設計和網絡平臺使用都較為迷茫,不知道從何處下手。由于第一次建設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需要持續(xù)不斷地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混合式課程設計和混合式課程建設過程兩個方面,輔助教師順利完成第一次平臺建課。
五、結語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等政策文件的相繼頒布,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以教育部信息化試點項目為契機,從2014年7月開始在全院開展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同步以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為依托,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經過六年的使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成為學院的寶貴資源。通過對這些數據資源進行深度分析,本研究認為應從加大混合教學推廣力度、增強信息化機制體制建設、持續(xù)建設技術與服務團隊、加強網絡平臺的培訓工作四個方面加強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羅冬梅.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紀錄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J].中國教育網絡,2018(7).
[2]叢亮.大數據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12):98-137.
[3]上超望,韓夢,劉清堂.大數據背景下在線學習過程性評價系統(tǒng)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