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琪 孟盼盼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在倫理思想的歷史長河中,中西方思想家們對幸福與道德關(guān)系的探討層出不窮。費爾巴哈是西方德福問題的代表人物;孔子則是儒家的萬世之師和不祧之祖。他們對德福關(guān)系問題的思考,既已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問題進路,奠定了德福關(guān)系問題的兩種基本致思路向。
1.費爾巴哈的“德性從屬論”。費爾巴哈的德福一致,表現(xiàn)為德性論從屬于幸福論。在他看來,人的本性即追求幸福,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人性不只創(chuàng)造了單方的排他的對幸福的追求,也創(chuàng)造了雙方的相互的對幸福的追求?!暗赖碌脑瓌t是幸福,但不是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的那種幸福,而是分布在各個人(包括我和你)身上的幸福,因而。幸福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或各個方面的?!盵1]以追求本人幸福為道德的基礎、以達到人人幸福為道德的價值目標,以愛為道德的核心、精髓和基本精神,構(gòu)成了費爾巴哈幸福觀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靶腋J且缘滦詾橄葲Q條件的,而且德性還是幸福的保障、工具和內(nèi)容。”[2]
2.“孔顏之樂”中的“幸福從屬觀”。孔子在道德的框架下安頓幸福,強調(diào)對良好德性的培養(yǎng)與高尚德行的追求十分重要,如果行為有德,即得到了幸福,反之就無幸??裳?。在此基礎上,這種幸福觀把理智與欲望對立起來,強調(diào)理性對幸福的作用,認為有德行在于人對道德的追求,要追求道德的生活,不僅要有道德的知識,而且要以理性來支配人的感性欲望。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 “居陋巷不改其樂”的苦行精神。
1.圣人之思?!墩撜Z·雍也》中有這樣一段經(jīng)典表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為什么可以做到居陋巷而怡然自得,究其原因,主要源自于顏回的圣賢人格。此外,在《中庸》中,孔子也提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3]。這種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始終是我們普通大眾的榜樣和典范,是極少數(shù)人所能達到的境界,是普通大眾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理想境界。
2.大眾之樂。相比于孔顏之樂的圣賢氣象,費爾巴哈幸福觀則更加平民化。在費爾巴哈看來,人本幸福所面向的主體是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工人等普通大眾。人本幸福立足于人的動物性和自然性。與此同時,費爾巴哈借助宗教的力量宣揚其“愛的宗教”。他猛烈抨擊宗教神學的幸福觀,將人們從對宗教的盲目崇拜中拉回現(xiàn)實,轉(zhuǎn)而開始關(guān)注人本身。他提出:“必須拿對人的愛當作唯一的真正的宗教,來代替對神的愛,必須拿人對自己的信仰及自己力量的信仰,來代替對神的信仰”。[4]
1.安貧樂道。在儒家傳統(tǒng)倫理觀中,幸福之態(tài)呈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安貧”與“樂道”。所謂“安貧”,即能忍受窮苦困頓的生活。在普通大眾看來,孔顏的貧寒生活似乎并無快樂可言,甚至可以說是不堪忍受。但顏回卻能簞食瓢飲居陋巷,這既是圣賢之人的一種境界,也是“安貧”的呈現(xiàn)之態(tài)。所謂“樂道”,就是對于“以何為樂”“所樂何事”的回答??鬃幼允龃植璧垺⑶哦?,卻能夠“樂在其中”。這實際上是 “樂道”的表現(xiàn)。
2.安樂生活。費爾巴哈將幸福從高尚的道德境界拉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在他看來,德行和身體一樣,需要飲食、衣服、陽光、空氣和住居?!靶腋2皇莿e的,只是某一生活健康的正常的狀態(tài),它是十分強健的或安樂的狀態(tài);在這一狀態(tài)下,生物能夠無阻礙地滿足和實際上滿足為它本身所特別具有的、并關(guān)系到它的本質(zhì)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5]這樣,人本幸福就被解讀為健康的、正常的、強健的、安樂的生活狀態(tài)。
費爾巴哈的思考似乎更符合當代人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然而,現(xiàn)代人能否信服“功能論證”是值得懷疑的。如此一來,道德在“幸福論”中能否占據(jù)穩(wěn)固的地位,就將成為問題。在這方面,孔子對道德價值本身的堅持,伴隨著道德生活之自得之幸福(孔顏之樂)的闡明,無疑將會有助于在“幸福論”中建立道德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使道德活動在“幸?!鄙畹乃伎己蛯嵺`中獲得更多的實踐動力。
費爾巴哈人本幸福觀面向全體大眾,并借助宗教的力量宣傳“愛的宗教”,主張無差別的愛。這種幸福觀有利于維護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實現(xiàn)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與合作。而在我們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只有實現(xiàn)各民族之間的和諧與融洽,社會和諧才有可能得以實現(xiàn)。
孔子與費爾巴哈作為中西方文化的兩大代表人物,其思想既存在著相同點,也存在著很多差異。面對中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我們要做到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去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站在整個世界的角度上不斷探索與尋求兩種文化的橋梁與契合點,求同存異,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