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楠
(北京師范大學長春附屬學校 吉林長春 130103)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德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不僅可以優(yōu)化思想情感,還可以培養(yǎng)健康三觀,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情景體驗教學法的運用,旨在以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學習發(fā)展需求為前提,通過設計真實情景,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效果,實現高效教學。因此,本文以情景體驗教學法為載體,充分解讀了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情景體驗式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加深對事物的認知意識和理解能力[2]。那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設計生活情景,將知識融于生活實際,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例如,教學“集體生活邀請我”的內容時,重點是讓學生感受集體的溫暖,理解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能正確處理集體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我與集體共成長”的生活情景,并以組為單位,將這些情景表演出來。情景一:期中考試就要來臨,大家一起整理筆記,組建團隊,合作學習;情景二:學校運動會,班級組成啦啦隊為班級加油助威;情景三:學校組織以法治為主題的板報比賽,學生分工設計板報。通過生活情景的引用,在生動的表演之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在集體中的生活,并用一些關鍵詞描述集體生活的感受,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認識集體對個人成長的作用。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項基本原則,實踐性也是本課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社會實事情景,引發(fā)學生思考,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后以組為單位布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促進其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例如,教學“服務社會”的內容時,教材圍繞熱心公益和如何服務、奉獻社會展開,旨在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奉獻社會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服務社會的真實場景,在情景觀看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你如何評價這些積極服務社會、熱心公益的人?我們的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你能分享他們的事例嗎?然后,布置課后實踐作業(yè),以“服務社會,鍛煉自己”為主題,以組為單位,讓學生就以下問題進行調查訪問:
1.你關注了哪些公益活動?
2.為什么要參加公益活動?
3.參加完公益活動你有哪些收獲?
4.你認為志愿者的精神是什么?
通過情景教學引導,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切實體驗的過程中,認識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涵,在參與體驗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公共參與,實現高效學習。
教材是教與學的重要載體,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都是以教材為主,通過講授教學進行知識傳授,這樣難免枯燥乏味,不能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現代化教育的發(fā)展,微課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既可以還原教材真實場景,創(chuàng)優(yōu)教學氛圍,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例如,教學“善用法律”的內容時,旨在通過學習法律常識,使學生知法、懂法、用法。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教材中“探究與分享”的案例通過動漫設計進行直觀展示,在形象播放的同時,集中學生注意力,并讓學生思考一下遇到此類情況,自己該如何維護合法權益。同時,為使學生認識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運用,還可以在微課課件中為學生導入疫情期間,不良商家販賣不合格口罩遭到法律處罰的視頻,在實時情景引用的過程中,充實教材內容;在關注時政新聞的同時,使教育回歸生活。隨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或者聽到過哪些有關法律的事情,開展“法律大講堂”的活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現身說法,從而培養(yǎng)其法治意識,增強其法治觀念。通過情景體驗教學法的滲透,完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情景體驗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情景體驗教學法,在鉆研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情,設計生活情景、社會實踐情景、信息化情景,開闊學生學習視野,實現高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