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天津 300467)
小學語文不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承擔著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任,更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承載著厚重的思想與文化內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歷史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在教學中進一步了解歷史知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備受民族精神與文化傳統(tǒng)的浸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美好的品格。部編版一至六年級教材收錄歷史性題材的課文共計50余篇,這些課文有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的呈現(xiàn),也有歷史人物的刻畫,選文文質俱佳,蘊含深刻內涵。但也有人存在質疑,認為教材中某些歷史性題材的選文與史料史實記載不符。我認為,教材中的歷史性題材選文具有“文以載道”的特點,我們與其用歷史的真實嚴苛文學的真實,不如將“羊皮紙式”的敘史方式融入小學語文歷史性題材課文的教學中,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的育人功能。
我在本文使用的“羊皮紙式”這個詞語源于耿占春《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在第七章《寫在羊皮紙上的歷史》所探討的名詞的啟發(fā)。耿占春在此書中談到,羊皮紙這種材質具有不斷被擦洗卻能夠重新書寫的特質,他由此聯(lián)想到新舊歷史痕跡也可以重疊。他認為“寫在羊皮紙上的歷史”這一內涵其實意指歷史具有多種面貌,因而歷史其實是虛構而成,像極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謂的“歷史敘事”很有可能只是表現(xiàn)了個別的真實,即歷史通過材料的真實卻進入了一種虛構狀態(tài)的敘事。因此我認為,如果通過收集散落在民間各地的史料,進而以文學的方式對歷史進行重現(xiàn),也不失為一種走進歷史的真實世界的好方法?!把蚱ぜ埵降臍v史”就是通過重寫與重現(xiàn),并以詮釋的無限可能對存在的唯一歷史真相之特權提出質疑,試圖還原歷史相對更本真、全面的面貌。
所謂的“歷史真實性”是指史學家及文學家在記述并反映歷史事實這一方面所達到的客觀真實的程度,以及通過描述種種社會現(xiàn)象,從而揭示當下社會本質的程度。即如果追求所謂的歷史真實性,就必須要實事求是地講述和記載歷史的原貌,其間容不得半分虛構、假設,乃至猜想。那么史學家或文學家在記述和理解歷史事實時本身就會帶有自己的立場,所謂的唯一的歷史真實本就難以實現(xiàn),所以“敘事文學是用虛構和幻象來創(chuàng)造一種真實。至少,用虛構敘事的方式來講述真實仍然是可能的”。
羊皮紙這種材質十分柔韌,所以不容易破損,在四世紀以后,羊皮紙便成為了主要的書籍形式,用于記載歷史、宗教、國度等,而羊皮紙上記載的內容可以因一些微妙的原因不斷被擦洗,而后再重新書寫新的內容。也就是說,新舊歷史痕跡是可以輕而易舉就疊加在一起的。我認為,“寫在羊皮紙上的歷史”代表著這種觀念:“歷史是一種虛構,因而歷史的面貌是多種多樣、各不相同的?!蓖ǔ碚f,人們對歷史的敘述一般是通過虛構的敘述來完成,而歷史事實永遠帶有敘事的性質。因此,歷史應該是一個由多種面貌共同組成的存在,在這些面貌之中,沒有一種面貌可以永遠讓自己作為唯一的存在,而把其他面貌拒斥于千里之外,從而被人承認、接受它的唯一與真實。我認為,“羊皮紙式”的敘史方式意味著作者以“羊皮紙式”的重寫方式,通過詮釋,對現(xiàn)存歷史的唯一與真實性提出質疑,最終還原歷史更為本真、全面的面貌。因此,部編版一至六年級收錄的歷史性題材的課文以一定的歷史真實為基礎,但不拘泥于歷史的真實,而是追求文學的真實性,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歷史、思想與品格應該高于實際,更強烈、更典型、更理想,從而與實際的歷史真實重合,更具多面性、真實性、感染性。
《孟子·滕文公上》有這樣的書寫:“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水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人。”《孟子·離婁下》亦有相關的書寫:“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薄睹献印芬粫械膬商帟鴮懻J為大禹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稱贊。然《史記·夏本紀》中對大禹治水的記載卻是別樣的面貌:“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迸c《孟子》中的書寫截然不同,司馬遷認為大禹之所以在外十三年,并且三過家門卻不入,是由于他的父親鯀治水不成而被治罪誅殺,而大禹害怕治水失敗,最后受到同樣的懲罰。歷史從來不是以唯一的面貌存在的,多種史料的重合與重新書寫,更能全面還原歷史的本真面貌,再現(xiàn)了一位同時具有神性和人性的英雄人物。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根據(jù)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進行改寫,以人民生活痛苦、鯀治水不成為背景,描述大禹一走就是十三年,為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后終于以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退洪水,塑造了一位心系百姓、踏實能干、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課文通過“羊皮紙式”的敘史方式,對大禹治水進行重寫與重現(xiàn),同時放大了大禹無私無畏的精神品質。語文教學有著較強的育人功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教學這篇課文前要求學生就大禹治水的相關材料進行搜集與了解,在教學時向學生傳達大禹這種心系天下、英勇奉獻的精神品質,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及堅毅品格。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班級學生學習能力水平,把關于大禹治水的不同歷史記載與書寫和學生分享、討論,在思辨中形成大禹立體的英雄人物形象,對大禹治水的事件、人物有自己的思維思考和全面的認知。
《三國志》曾引用《魏略》:“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fā),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可見“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孫權,和諸葛亮并無關系。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改編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通過記敘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塑造了才智過人的諸葛亮和氣量狹小的周瑜兩個歷史人物形象?!度龂萘x》還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這使周瑜氣量狹小、妒忌心強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時引《江表傳》:“普頗以年長,數(shù)陵侮瑜。瑜折節(jié)容下,終不與校?!?后來程普敬重周瑜的大度,逢人就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可見在裴松之筆下周瑜實則是一個才華出眾、胸襟廣闊之人。陳壽在《三國志》中也認為周瑜“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陳壽作《三國志》,屬私人修史,“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有事實,也有個人立場。而《三國演義》則以《三國志》為母體,同時摻入了民間傳說,運用“羊皮紙式”的敘史方式再現(xiàn)三國歷史人物形象,文學價值頗高。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教材收錄此文,是為讓學生“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感受塑造人物形象手法。我認為,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不妨根據(jù)“羊皮紙式”的敘史方式的特點,將《三國志》及《江表傳》中的部分材料或者影視片段作為補充學習,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引導學生了解多面貌的歷史,認識更為立體的歷史人物。
語文教材不僅具有知識傳播和技能訓練的功能,更具有教育和審美功能。部編版語文教材收錄的有關歷史性題材課文追求藝術的真實性,不拘泥于所謂的歷史真實,進行了合乎情理的虛構,其間包括一些夸張、想象或者推測等敘事技巧,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社會生活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我們在教學這種歷史性題材的課文時,可以通過“羊皮紙式”的敘史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多面貌的歷史,感悟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在作者對所謂的歷史真實進行“羊皮紙式”的重寫和再現(xiàn)下,幫助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知達到人性和神性的統(tǒng)一,使學生能夠掌握課文中敘事和刻畫人物的技巧,并進行審美分析。我認為,把“羊皮紙式”的敘史方式融入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歷史及歷史敘述的濃厚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與探究興趣,而且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辯證能力,增強學生的歷史與時代責任感,用正確的價值觀念滋潤學生廣大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