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暢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贊可夫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偉大的教育研究,他指出,蘇聯(lián)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呆板,多側重于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法會使得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難以集中精力全身貫注地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
他提出的五項教育原則都對現(xiàn)代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贊可夫提出,教育要有一定的難度。一是克服障礙,另一個是指學生的努力。他主張把教學建立在高水平難度上,用稍高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內(nèi)容來教學生,不要原地踏步走,要讓學生感受到時刻在學習新東西。但高難度也要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量,量力而行,一旦所學知識過于困難,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不良影響。只有掌握分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當今教育設備先進,教育形式多樣化,家長早已開始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這些都使學生有充分的條件進行預習、復習。但這可能會造成學生在上課前就已經(jīng)掌握老師講的比較淺顯易懂的部分,導致上課精力不集中,如果按照贊可夫這一原則,進行高難度教學,效果會好很多。比如,對于較簡單的教學內(nèi)容,老師只需簡單講解隨后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讓學生進行舉一反三,這不僅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還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教學難度應該掌握好尺度,不能過于困難,否則一些基礎較差的同學會感覺比較吃力,產(chǎn)生厭學等不良情緒,所以在進行高難度教學的條件下也要注意難度適中。
贊可夫除了重視以高難度教學原則外,還注重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他認為后者對前者能起到一種輔助功能,但同時也要求智力不斷向前發(fā)展。高速度能繼續(xù)不斷地用各方面的內(nèi)容豐富學生的智慧,為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贊可夫的高速度教學原則和以高難度進行教學共同使用效果更佳。在老師進行課堂授課時,首先提高知識的難度,集中同學注意力,其次加快教學速度,使非重點或比較簡單的教學內(nèi)容一帶而過,將有限的時間放在處理學生問題和講解較難理解的內(nèi)容,不反復重復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
我覺得這兩個原則相輔相成是值得當代教師借鑒的,有的教師由于擔心個別學生無法完全吸收所學知識,經(jīng)常反復重復講解,導致有些學生早已掌握知識點卻要反復聽,出現(xiàn)厭倦情緒,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但也不能過于極端,比如有些教師只照顧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一旦他們表示對所學內(nèi)容理解了之后,便馬上進行下一個知識點的講授,但大多數(shù)同學還沒有完全聽懂,這樣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會有知識聽不懂,喪失學習信心。所以,在加快速度的同時要照顧到大多數(shù)同學的學習水平。
贊可夫根據(jù)實驗的觀察材料指出: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學生小時候就能掌握許多抽象難懂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掌握理論知識能對事實材料和技能的規(guī)律加深理解,理論知識可以揭示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把握事物規(guī)律,調(diào)動思維積極性,促進一般發(fā)展。
我覺得學生小時候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是必要的,兒童時期正是建立知識結構和思維體系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一定對他們進行理論知識方面的教育,對他們將來很好地理解事物和掌握知識結構有重要意義。
掌握理論知識也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充分掌握了理論知識,在遇到實際情況的時候才會充滿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積極性,建立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興趣。
掌握理論知識還有利于把握事物規(guī)律。因為只有較多地掌握事物的理論知識,才能得出事物的規(guī)律,在問題出現(xiàn)時能處理得宜。這一點不僅在學習方面,在處理其他事情上也有重要意義。只有把握好事物的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促進事物的發(fā)展。
這一原則要求學生在理解知識本身的同時,也要理解知識是怎樣學到的,也就是教材和教學過程都要著眼于學習活動的“內(nèi)在”機制,教學生學會怎樣學習。
有句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覺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意思是如果送給一個人一條魚,倒不如教他捕魚的方法,這才是長久之計,只有自己掌握了方法,才不會挨餓,使其在任何時候都得以生存。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如:為什么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是生產(chǎn)大國,大部分國外的商品都有“made in China”的印記?這是好事,說明我們國家生產(chǎn)的商品可以遠銷海內(nèi)外;但這也是壞事,說明我們只能是生產(chǎn)大國,卻止步于發(fā)明大國,我們只能為他國生產(chǎn)他們研究好的產(chǎn)品,卻很少能制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商品。同理,為什么相同的班級,相同的老師,相同的上課時間,但是學習效率卻不如有學習方法的同學?那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有效而且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有很多種,比如:1.正強化,即增加獎勵刺激;2.負強化,即減少厭惡刺激;3.消退,即不施與;4.懲罰,即呈現(xiàn)厭惡刺激。這些都是主要的學習方法,但是這些學習方法相對于不同的人來講也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學生就很適合增加獎勵刺激,比如完成了學習任務或?qū)W習成績得到了提高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禮物,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而有的同學就很適合通過懲罰機制,比如如果今天不能完成本應完成的學習任務就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如果反過來實施,對適合進行正強化的同學實施懲罰,時間久了他可能會失去學習興趣,覺得枯燥乏味;如果對適合懲罰的同學不斷進行夸獎和獎勵刺激,可能時間久了,會造成他們的思想膨脹、容易驕傲。所以一定要因人而異,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事半功倍。
在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學生分為三種類型:成績較好的同學、成績中等的同學、成績較差的同學。贊可夫認為:學困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個人觀念落后,導致學習興趣下降,自信心不足,人生規(guī)劃能力和邏輯能力偏低。而教師對學困生的教育方法就是輔導,瘋狂刷題,從而導致學困生思想負擔重,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個人能力和觀念得不到提升。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應采取教學與美育共用發(fā)展的策略,教材的難易要適合廣大學生,更要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這一原則在之前的四個原則中也不斷在強調(diào),因為使得全體同學都得到一般發(fā)展,是一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必須照顧到班級里的每一位同學,使每個同學都得到發(fā)展和成長。我覺得可以采取幾個辦法來使全體同學共同獲得發(fā)展:1.讓學習好的同學幫助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這樣不僅能提高成績較差同學的學習成績,還有利于幫助成績好的同學鞏固已學知識,起到復習的作用。2.因材施教,給成績較差的同學設置相對低一些的門檻,使他們更容易達到學習目標,從而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感受進步的喜悅。但這個門檻不能過于低,一旦門檻過于低,不僅會使他們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認為自己技不如人,也會使他們不經(jīng)過努力就完成學習目標,錯認為學習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且不需要過多地用心用腦 。3.確立班集體的共同目標??梢越o班集體確立一個共同目標,比如,這一次的考試成績?nèi)嗥骄譃?5分,那么就可以將下一次考試的平均分設為80分,一旦全班完成了老師設定的目標,就可以得到獎勵。這樣同學們就會自覺地學習,學習好的同學會主動輔導學習較差的同學,成績較差的同學也會為了不拉低全班平均分自覺地努力,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整個集體學習的積極性。
由此可以看出,贊可夫的這五項原則在當代教育中仍有重要意義。老師們要擅長借鑒和探索,找出早期教育家思想理論中仍適用于當代教育理論的思想多加學習。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論都適用于當代教育,有些曾經(jīng)的教育理論只適合當時特定年代的特定背景,在當代并沒有教育意義,所以在摸索和借鑒的過程中,不能盲目,一定要合理地運用已有的教育理論,在人類的教育長河中不斷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