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小學 葉群芳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不落俗套、貼近學生,換一種思路、換一種問法、敏銳地捕捉課堂生成的精彩瞬間,讓數(shù)學課堂更具生命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成功了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能夠起到先聲奪人、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的作用。一般的常態(tài)課,教師習慣使用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既實用又高效;低年級的公開課,教師喜歡采用游戲導入,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次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有三位教師講授“三角形的特性”,同課異構讓我們看到每個人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后所煥發(fā)出來的個性魅力。
第一位是個思維清晰、思辨能力強的女教師,在讓學生說說怎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后,她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辨析,分析某些圖形不是三角形的原因。圖形1:不是三條直直的邊;(板書三條線段)圖形2:沒有封閉;(板書圍成)圖形3:是三角形。分析過后呈現(xiàn)完整的定義: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通過這樣的辨析,學生對三角形的定義理解得很透徹。
第二位是個經驗豐富且作風老道的女教師。多年一到六大循環(huán)數(shù)學教學使她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掌握得很到位。這節(jié)課的學習,她采用的是復習法導入新課,復習的卻是本節(jié)課學生必須掌握的第一個知識點:三角形的各部分特征。也許你會很奇怪,教師為什么會將新知作為口答題直接呈現(xiàn),這就是這位教師對教材不一樣的解讀。她在之前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已經將這些知識點予以滲透,而且關于三角形的特征,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基于這樣的認知基礎,將它作為復習題直接呈現(xiàn),學生一點兒都不會感覺突兀,省時且有效。
第三位是個頭腦靈活、思維活躍的男教師。他的課堂總是充滿靈氣與個性。他采用問題法導入新課,課件出示一把搖搖晃晃的椅子,提問:怎樣修?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回答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在凳腳處加一根木條。教師話鋒一轉,導入新課:學了這節(jié)課后,你就會理解為什么這么修的道理?并在學習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后,回到這個情境,讓學生回答修的理由。首尾呼應,完美收場。
三種切入方式,三種思路,第三位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變教材認知順序,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入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傊磺幸詫W生為主體,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換一種思路,采用問題法導入更適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也就成就了課堂不一樣的精彩。
“三角形的特性”這節(jié)課知識點分三個部分:一是三角形定義的揭示,三角形各部分的特征;二是三角形高的認識與畫法;三是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的感知。對于三角形定義的揭示三位教師各顯神通,有辨析、有擺小棒在操作中揭示定義。然而聽課者總感覺定義的揭示不是很順暢,有生拉硬拽的感覺。分析原因,三位教師都是先揭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再完善定義,學生自然將特征當成定義來總結,于是教師便使出渾身解數(shù)往正確答案上拉。學生不明就里,聽課教師也感覺極不自然。有人“一語驚醒夢中人”,他說咱們換一種問法,讓學生告訴教師是怎樣畫出一個三角形的?在畫的過程中逐漸將關鍵詞“圍成”的意義揭示出來,這樣三角形的定義便自然呈現(xiàn)、水到渠成了。
換一種問法效果有多好,第三節(jié)課的課堂給了我們滿意的回答。首先畫一畫以前學過的三角形,學生自由畫圖。接著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畫三角形的?學生回答:先畫一條直直的線段(板書線段),沿著線段的一個端點,改變方向又畫一條線段,再將剩下的兩個端點連接起來(板書圍成和首尾相連),就畫成一個三角形。師問:一共幾條線段?(板書三條)完善三角形定義:由三條線段圍成(首尾相連)的圖形就是三角形。換一種問法,三角形的概念揭示便一氣呵成。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一頭霧水,其實就是教師提問的指向性不夠明確,換一種問法,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有一位教師為我們呈現(xiàn)了她的一堂課“重疊問題”,教師巧妙地使用呼啦圈,讓韋恩圖在學生的手中自然創(chuàng)造,到目前為止是我們見過的最簡潔、最高效的呈現(xiàn)方式。讓我們一起來回憶那精彩的瞬間吧:同學們,請拿到黃葉子的同學站到黃色的呼啦圈里,請拿到綠葉子的同學站到綠色的呼啦圈里。有一位同學既拿到黃葉子又拿到了綠葉子,她之前已經站在了黃圈里,現(xiàn)在是該走到綠圈里,還是該怎么辦呢?正在她舉棋不定之時,一位站在綠圈里的男生輕輕抬起綠色的呼啦圈將小女孩套了進來,小女孩便成了既在黃圈里又在綠圈里的人。韋恩圖在小男生輕輕一抬中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我認為此時教師若能抓住這個精彩瞬間,將這個男生的無意識的創(chuàng)造力放大,以男生的名字來命名,并趁熱打鐵分析每個圈中所表示的意義,再把它畫在黑板上,介紹韋恩,順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自豪感:假如我們早于韋恩出生,那么這個圖就該改名叫“××圖”了。這樣整節(jié)課學生都會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
我平時很喜歡用學生的名字來命名一種新的解題方法。例如,比較循環(huán)小數(shù)的大小一直是學生錯誤率最大的題型,在不經意間我發(fā)現(xiàn)班里的某同學正在以表格的形式將所有的循環(huán)小數(shù)寫出來,這樣相同數(shù)位對齊,大小一目了然。我馬上將他的解題方法在黑板上予以介紹,并命名為“××法”。在之后的學習中,一旦遇到多個數(shù)比較大小,或者比較循環(huán)小數(shù)的大小,學生都會回憶起“××法”,且錯誤率極低。
“節(jié)約用水”這節(jié)綜合實踐課是專家不愿涉足、公開課不愿挑選的課題,在網上很少有相關的資料。這種課型教師很容易上成科學常識課、班隊活動課。然而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有一位青年教師在大比武中選擇了“節(jié)約用水”。課上聽課教師親身體驗到課堂從無生命的看數(shù)字、算結果、說感想,到有生命的體驗、感受、感悟的過程。
第一次試講時,教師側重讓學生通過計算感受浪費水帶來的巨大損失。例如,在知道一個水龍頭1分鐘漏水0.04 升后,就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出一個水龍頭一小時、一天、一年的漏水量;接著計算20萬所學校三個水龍頭一年的漏水量;進而計算出漏掉水的價值。學生都是跟著教師的指揮棒在機械地計算,僅從數(shù)據(jù)上感受浪費的可怕,沒有真正用心去體驗。通過學科組的集體討論,一致認為一定要做實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體驗關,讓學生感受數(shù)據(jù)的“生命力”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例如,在計算出一個水龍頭1 分鐘漏水0.04升后,及時用量杯量出0.04升的水,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一分鐘的漏水量很少很少,教師反問:“一分鐘只漏這么點兒水啊,那漏了就漏了吧?”學生馬上說:“不能,一分鐘漏水是少,可是積少成多啊?!庇谑琼樌沓烧碌剡^渡到計算一個小時的漏水量,當學生口算:0.04×60=2.4 升時,如果就此帶過,學生的感受還是很膚淺,教師拿出三個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告訴學生這三瓶水大約2.4升,并現(xiàn)場演示將三瓶水“嘩嘩嘩”倒到臉盆里的過程,教室里“哇哇哇”的驚嘆聲不絕于耳,一個小時就浪費了這么多水,那一天會漏掉多少呢?繼續(xù)計算2.4×24=57.6升,這就是一個電熱水器的容量,一個水龍頭一天浪費的水足夠一家人洗澡了。就這樣一步一步連接數(shù)據(jù)與生活的聯(lián)系,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變得豐滿而有生命力。
新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數(shù)學教學必須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lián)系點,并架起橋梁,使數(shù)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數(shù)學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