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 550001)
泰國歷史上經(jīng)歷了四個時期,素可泰時期(Sukothai)、阿瑜陀耶(Aytthaya)、吞武里(Thonburi)、曼谷時期(Bangkok)。不同時期都有一些新的樂器的創(chuàng)造,就阿瑜陀耶時期而言,各個王國之間的音樂交流非?;钴S。泰國傳統(tǒng)的樂器有著獨特的結(jié)構(gòu)特征,在樂器的創(chuàng)造上反映出一定的歷史因素,不同樂隊的樂器配置也不相同。在以前,很多樂隊專為皇家宮廷內(nèi)的戲劇和舞劇伴奏,20世紀初期開始獨立在舞臺上演奏。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泰國傳統(tǒng)文化音樂區(qū)域是以曼谷為中心的素可泰(sukhothai)、素攀武里(suphanburi)、華富里(lopburid)等城市。[1-2]
泰國的傳統(tǒng)樂器通過發(fā)聲方法來分類,分為如下三種: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3-4]
弦樂器的主要部件是弦和共振箱,因不同的彈奏方法被分為三種類型:撥弦樂器、弓弦樂器、打擊弦樂器。
1.撥弦樂器:四弦琴(krajabpi)、鱷魚琴(jakhe)、葫蘆琴(pin-namtao)
這些樂器在演奏時,由演奏者先把象牙綁在右手食指上彈撥琴弦,用左手(按弦)演奏時,右手撥弄琴弦,演奏中有搖指和輪指的演奏技法。鱷魚琴(jakhe)在古典樂器合奏中也有使用,是馬荷里樂隊的主奏樂器之一,形狀像鱷魚,有5個支腳和1個共鳴琴箱,琴高20厘米,長140厘米,音箱的寬度為30厘米,有3根琴弦(1根弦用黃銅制成,2根弦是用絲線制成),11個琴碼,定弦彼此相隔四度和五度。葫蘆琴(pin -namtao)由男樂師演奏,葫蘆的下面是空的,像風箱一樣沒有底面,把葫蘆空的地方放置在人的左胸前,左胸和左手配合控制葫蘆(風箱),左手把住葫蘆上的弦,右手進行彈奏發(fā)聲。
2.弓弦樂器:三弦胡(saw-sam-sai)、都旺胡(Saw-duang)、烏胡(Saw-ou)
(1)三弦胡(saw-sam-sai)
其泰語名稱意為最漂亮的琴,以半個帶有鼓包的椰子殼為共鳴體,蒙上羊皮,有8根琴弦,彼此相隔四度,在素可泰時期之前,三弦弓弦琴在泰國合奏樂隊中使用過很長的時間,只用在馬荷里和聲樂伴奏,有時也用于重大儀式慶典。
(2)都旺胡(So-duang)
和京胡的大小一樣,由一節(jié)粗竹筒制成共鳴體,琴桿比京胡長,有1個聲音腔、2根弦(以純五度定弦),由一根堅硬的木頭制成,一面蒙有蛇皮,另一面呈開放式,留一個音孔。都旺胡和大圍鑼一樣只有一個調(diào),形狀和演奏技法與中國的二胡相似。
(3)烏胡(Saw-ou)
一種中音樂器,其音箱由椰子殼制成,在琴身的兩根弦之間放弓,一根是高音,另一根是低音(以純五度定弦),上面覆蓋著普通的牛皮,在另一側(cè)有一個聲音孔。烏胡通常是在都旺胡的伴奏下進行演奏。演奏方式和定弦法和中國的二胡是一樣的。
3.打擊弦樂器:揚琴(khim)
揚琴(khim)是通過敲擊琴弦成聲,由中國的揚琴發(fā)展而來的,演奏方式和中國揚琴一樣,用兩根琴竹同時擊奏兩個音,無法演奏和弦,沒有厚實的和聲織體。揚琴(khim)按泰國的音階調(diào)式,中國把五聲調(diào)式改成了七聲調(diào)式標注。在泰國揚琴的演奏技法中多使用顫竹和裝飾音來炫技。顫竹分為雙手顫竹和雙手連續(xù)顫竹:雙手顫竹,左右手一先一后,交替顫動琴竹;雙手連續(xù)顫竹,左右手一先一后,交替顫動琴竹,繼續(xù)反復進行第二次、第三次顫竹。連續(xù)顫竹之間有間隙,音點密集。在樂曲《khang men sae yok》等,都有顫竹和連續(xù)顫竹的技法貫穿于樂曲中。
泰國傳統(tǒng)樂器中有兩種木制的管樂器,即皮(pi)和豎笛(khui)。[5]
1.皮
一種有6個音孔(指孔)的竹制簧片樂器,皮有孔膜,聽起來有22個調(diào),簧片是用棕櫚葉做的,叫作白檀,它可以模仿人的聲音,可以獨奏也可以裝飾旋律,在樂隊中為領奏樂器。演奏者運用舌頭觸碰簧片,在吹奏時像是在說話,演奏時吹奏者采取循環(huán)換氣的方法進行換氣。皮有許多種類,如:形狀大的皮乃(pi nai),中型的皮克朗(pi -klang)和小型的皮諾克(pi-nawk),在泰國東北民族音樂中經(jīng)常使用。
2.豎笛
一種有7個音孔(指孔)和1個膜孔的通過吹奏發(fā)聲的竹制樂器,發(fā)聲原理是把氣從釘在竹笛一端的哨片吹入,通過哨片從笛身后面的一個長方形的很薄的發(fā)音孔發(fā)出聲音,其音域范圍有一個半八度,分為如下幾種:(1)低音豎笛(khui -ou),它是所有豎笛里音最低的;(2)中音豎笛(khui -piang aw),音域?qū)儆谥幸魠^(qū)域;(3)高音豎笛(khui-lip),它是所有豎笛里音最高的;(4)另外還有khui -gruad、khui-up-gruad等幾種,豎笛是在馬荷里管弦樂隊和弦樂合奏中使用的樂器之一。
1.體鳴類打擊樂器:排琴(ranad)、圍鑼(gongwong)
(1)排琴
由竹制板或金屬板按大小排列,串聯(lián)在船型的共鳴箱上,通過敲擊竹制板或金屬板發(fā)出聲響,通過添加蜂蠟和鉛屑的混合物來調(diào)整到最后的音調(diào),在每個木塊的位置都有這樣的調(diào)整,通常采用一種名叫“mai-khaeng”和“mai-nuan”的硬木錘和軟木槌擊奏。排琴有四種:第一竹排琴(ranad-ek)、第二竹排琴(ranad-thum)、第一鐵排琴(ranad-ekhlek)、第二鐵排琴(ranad-thum-hlek)。
第一竹排琴也叫高音竹排琴,音域有3個八度,由21-22根木塊串成起來,呈橋狀,把兩端連接在一個長長的共振箱上,形成一個看起來像船的長方形曲線形狀。由竹子或一種叫作“mai-ching-chan”的硬木制成,作為合奏中的主要演奏樂器,它的演奏方法被認為是“最為卓越的技巧”。
第二木排琴也叫低音竹排琴,低音的只有2個八度,18小節(jié),它的形狀和ranad-ek類似,音域相比較ranad-ek來說要更低、更寬,所演奏的旋律比較單一,通常是在ranad-ek的伴奏下演奏,演奏時沒有ranad-ek那樣復雜的炫技。
第一鐵排琴也叫高音鐵排琴,由竹排琴派生而來,一種金屬高音排琴,和ranad-ek相似,上面有20-21個金屬條,演奏方式與ranad-ek的演奏方式相似。
第二鐵排琴由于聲音低沉也叫低音金屬排琴,其形狀與第二竹排琴相同但琴鍵和共鳴箱更大些,它的聲音在低聲區(qū),通常只在主調(diào)中演奏。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小的排琴,只在馬荷里合奏中使用,被稱為馬荷里排琴,它的體積小,主要由女性演奏者來演奏,早期的曼谷時期并不流行,目前用在馬荷里樂隊的日常演奏中。
(2)圍鑼
圍鑼是旋律打擊樂器,其音域為2個八度,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luk-khawng,是一種合金制成的;另一種是ruan-khawng,把小釜鑼掛在合適的位置上,小釜鑼倒置,頂部有一個小圓頂,用蜂蠟來調(diào)音,蜂蠟越多音調(diào)越低,演奏者在拱頂上用“錘”敲擊。圍鑼有以下三種類型。
大圍鑼(Gong-wong Yai):合奏中的主要樂器,是旋律類打擊樂器,在樂隊中演奏主旋律,這種類型由16個小釜鑼組成,按音高順序水平地放置在一個圓形的藤制支架上,由表演者坐在圍鑼中央手執(zhí)兩槌擊奏小釜鑼成音,有齊奏八度或分解八度,也伴有六度、五度、四度、三度,一些場合有二度,速度快時分別擊奏旋律。
大圍鑼作為演奏主旋律的樂器,其他樂器分別在大圍鑼所演奏旋律的基礎上進行演奏。由于大圍鑼在打擊樂器中的演奏速度是最慢的,因而在與其他樂器同時演奏的情況下,大圍鑼每一拍只需要擊奏出一到兩個音即可,聽上去比較有輪廓、呈線條,主旋律非常明顯,其他相比大圍鑼演奏速度快的樂器是在主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各自的旋律創(chuàng)作。
大圍鑼演奏的旋律(即泰國音樂家認為的“主旋律”)是泰國其他古典樂器旋律的基礎,在與其他樂器以相同速度演奏時,因它一拍只能奏出一到兩個音,沒有過多裝飾音,所以其他樂器會根據(jù)主旋律進行各自的旋律創(chuàng)作及炫技。相比較其他樂器,大圍鑼演奏速度是最慢的。因而大圍鑼是最適合演奏輪廓清晰、主題鮮明的主旋律的樂器。
小圍鑼(gong-wong lek):音高比大圍鑼要高,與大圍鑼演奏方式是一樣,只有一個調(diào),由18個小釜鑼組成。
孟式圍鑼(gong mon):形狀像字母u,小釜鑼被倒掛在u型的共振箱上,就像第一木排琴的共振箱,被放置在地板上,打開以圍住演奏者,根據(jù)表演者的選擇可以進行廣泛的調(diào)整,所有的孟式圍鑼集合都是通過幾個錘子敲打來演奏的。
2.膜鳴類打擊樂器:鼓(khruang-nang)
泰國音樂家把鼓稱為khruang nang(皮膚樂器),因為鼓是空心和兩面的,都是用實心的一塊木頭做的,被掏空后,用生皮蓋?。ㄅFせ蛘唏R蹄鐵),這種類型不用于合奏,只為國王的儀式服務,演奏的模式被稱為nathab。鼓是一種非旋律的樂器,演奏時主要用來控制節(jié)奏,有時也可以演奏旋律,它在合奏中多用于裝飾特殊的音樂結(jié)構(gòu),目的為增添音樂的美感,主要有三種類型:
(1)單面鼓
通鼓(thon)、手鼓(ramana)、長鼓(Glawng yao),這幾種鼓都是通過右手擊奏鼓面,左手捂住另一鼓面以調(diào)節(jié)音色。手鼓的邊緣沒有金屬鈴,用手指和手掌擊奏鼓的不同部位而發(fā)出不同音色,有“ding”“tang”“jeo”“zan”的聲音。長鼓的形狀類似于一個音調(diào),但更大更長,當一個樂團演奏緬甸音時,它會被添加,長鼓通常用于典禮上表演。
(2)雙面鼓
塔朋鼓(Taphon),這是馬荷里或皮帕特合奏中最重要的鼓,其形像桶一樣,它是被固定在一個特定的支架上,很多音樂以“塔朋鼓”為領鼓,它與大鼓一起演奏,這個鼓在演奏時通過鼓手的雙手來擊奏兩面,能發(fā)出12種聲音效果。
(3)大鼓
也被稱作“高低音雌雄雙面桶鼓”,直立放置的體積較大的鼓,在合奏中成對使用,由一個人用雙手執(zhí)木槌來演奏,當一只手敲擊高音“tum”時,另一只手敲擊發(fā)出“tawm”的低音,所以它還是有音高的差別的,并和“塔朋鼓”搭配在一起演奏。
3.金屬打擊樂器
(1)小鈸(Ching)
像茶碗一樣的銅制樂器,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節(jié)奏性打擊樂器,音質(zhì)清脆,合奏中用它來打擊節(jié)奏,在樂隊中起指揮的作用,主要節(jié)奏跟隨樂曲的板式由慢而快,有慢板(sam-chan)、中板(song-chan)和快板(chan-dio)模式。
小鈸有兩種演奏方式,一種是打開的,聽起來像“ching”,另一種則是閉合的,用力敲擊后合攏,發(fā)出“chap”的聲音。小鈸的節(jié)奏特點,用于演奏泰國古典音樂時打節(jié)奏,適用一根繩把兩個茶碗狀金屬打擊樂器串起來,演奏時左手和右手各執(zhí)一個,用右手敲擊左手的“茶碗”發(fā)聲,如敲擊后打開兩個茶碗”出現(xiàn)“ching”的聲音,敲擊后合攏不打開則出現(xiàn)“chap”的聲音,“ching”(打開的、響亮的)到“chap”(關閉的、衰減的)交替進行為一個周期的循環(huán),兩個周期循環(huán)為一個樂句,樂譜中用“0”表示“ching”,“+”表示“chap”。其節(jié)奏,屬于泰國古典音樂的節(jié)奏,通常都是四二、四四拍,并習慣用四二拍記譜,音樂簡單沒有太復雜的旋律。西方音樂每小節(jié)強弱關系是先強再弱,以第一拍為重拍,泰國音樂節(jié)拍是先弱再強,以第二拍為重拍。所以從“ching”到“chap”的節(jié)奏周期會比中板慢一倍。
(2)镲(Chab)
與中國的镲相似,由金屬制成,看起來像個盤子,有時與ching搭配起來打斷點,chab有兩種類型,其中一種被稱為cha-lek,用作伴奏。
(3)鑼(mong)
懸掛在支架下,中間有一個突出的“鼓包”,有較寬的邊緣,在每小節(jié)或每兩小節(jié)的最后一拍上擊奏,鑼有很多尺寸,其中三種尺寸的鑼為一套。
泰國的傳統(tǒng)樂器和樂隊是密不可分的。如今在泰國,演奏泰國傳統(tǒng)音樂的樂隊有三種:皮帕特(Piphat)、馬荷里(Mahori)和庫郎塞(Khruang sai)。[6]
皮帕特樂隊(Piphat):以吹奏樂器“皮”為領奏的吹打型樂隊,是泰國最受尊崇、最重要的傳統(tǒng)樂器演奏樂隊,經(jīng)?;钴S在泰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與婚禮等重要的社交活動中,可以進行表演;同時也可以為宮廷舞蹈、宗教儀式、皮影戲、戲劇等伴奏。表演者通常以男性為主,由男性演奏合奏中的核心樂器圍鑼、木琴、簧片樂器與鼓,由女性演奏弦樂器,低音圍鑼演奏最基本的旋律,沒有人聲歌唱。
演奏時的樂器排序:第一排為高音木琴、低音木琴,第二排為皮、大圍鑼、小圍鑼,第三排為桶鼓、鈸、一對大鼓。
皮帕特樂隊(Piphat)在素可泰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曼谷時期發(fā)展為7種類型:皮帕特chatri、皮帕特khruang ha、皮帕特khruang khu、皮帕特khruang yai、皮帕特nang hong、皮帕特duegdamban、皮帕特mon。
1.皮帕特chatri
最古老的piphat合奏,由皮諾克、glawng-khu、一對小鼓(放腿上、從兩側(cè)擊奏)、glawng-yai、一對大鼓、小鈸和嘎魯(木頭制成像兩個小木棍一樣的樂器,擊奏發(fā)出“嘎魯”的聲音)組成,這類合奏在泰國南部很受歡迎的木偶劇、泰拳、葬禮儀式中出現(xiàn)。
2.皮帕特khruang ha
這種合奏是從皮帕特chatri和面具舞“孔”(khon)的伴奏,拉康(lakhon)舞蹈和皮影戲(nangyai)中發(fā)展起來的,樂隊合奏由這些樂器組成:1個第一竹排琴、1個大圍鑼、1個塔朋鼓、1對glawng thad、1個皮乃、1個小鈸,有需要的時候可增加其他有節(jié)奏的打擊樂。
3.皮帕特khruang khu
這種合奏由piphat khruang ha發(fā)展而來,由以下樂器組成:1個第一竹排琴、1個第二竹排琴、1個小圍鑼、1個大圍鑼、1個皮諾克、1個皮乃、1個塔朋鼓、1對glawng thad、1個小鈸、1個镲、1個鑼。其中小鈸、镲和鑼用來控制節(jié)奏。
4.皮帕特khruang yai
大型的皮帕特樂隊合奏,代表了皮帕特發(fā)展的最高水平,發(fā)展到這個時期,在樂隊合奏中有14種樂器:1個第一竹排琴、1個第二竹排琴、1個第一鐵排琴、1個第二鐵排琴、1個小圍鑼、1個大圍鑼、1個皮諾克、1個皮乃、1個塔朋鼓、1對glawng thad等。由小鈸、小镲、大镲、mong -rao、鑼和嘎魯來控制節(jié)奏。
5.皮帕特nang hong
皮帕特葬禮合奏根據(jù)該合奏團演奏的樂曲命名。nang -hong只在儀式上表演,piphat -nang -hong是一種piphat -mai火葬儀式的組合,用khaeng和馬來鼓合奏,沒有皮諾克,由以下樂器組成:1個第一竹排琴、1個大圍鑼、1支皮、1個第二竹排琴、1個小圍鑼、1對馬來鼓。
6.皮帕特duegdamban
皮帕特合奏組合之一,在1898年被奈利斯王子用來為一種由西方音樂衍生而來的lakhawn duegdamban戲劇伴奏,后來這種戲劇被廢棄了,但合奏被保存下來,這個樂隊合奏由12種樂器組成,有1個第一竹排琴、1個第二竹排琴、1個第二鐵排琴、1個小圍鑼、1個大圍鑼、1個烏胡、1支低音豎笛khlui -ou豎笛、1面Glawng鼓、1支khlui -piang -aw豎笛、1對高低音鼓glawng -khaeng、1套7個音高的gong hui(泰國樂隊最大的敲打樂器,別名是Kong chai)。
7.皮帕特mon
泰國皮帕特風格的合奏,于拉瑪四世國王統(tǒng)治時流行,國王命令在已故女王的火葬儀式上用piphat mon伴奏,但當時仍不流行。在拉瑪六世國王vajiravudh的推動下,luang pradit phairoh將piphat mon帶入日常的火葬儀式中,逐漸被世人知道。piphat mon有許多種類,像其他皮帕特合奏一樣,但不同的是,孟氏圍鑼的加入替代了大圍鑼和小圍鑼,用更大的taphon -mon取代了塔朋鼓。
馬荷里樂隊是以拉弦樂器三弦胡(saw-samsai為領奏,并集管弦、打擊樂隊為一體的組合形式。馬荷里的樂隊組合活動在世俗場合為戲劇和民間舞蹈伴奏,由于演奏風格比較輕松明快,平時在宴會上為賓客娛樂助興,不會出現(xiàn)在重要的市民活動或宗教儀式中。合奏中的主要演奏樂器是三弦胡,所演奏旋律和歌手演唱的旋律一樣,由四弦琴演奏主旋律,豎笛演奏旋律,手鼓(用支架架起的扁平的單面鼓)負責控制節(jié)奏,在音樂史上占據(jù)主要地位,但現(xiàn)今很少出現(xiàn)在馬荷里的合奏中。
在早期的曼谷時期,馬荷里合奏只在宮中演奏,被分為三種:mahori khruang lek、mahori khruang khu、mahori khruang yai。
1.mahori khruang lek
一個小型的馬荷里合奏,由以下樂器組成:1個第一竹排琴、1個大圍鑼、1個三弦胡、1個都旺胡、1個烏胡、1個鱷魚琴、1個小鈸、1對手鼓、1個grab phuang。
2.mahori khruang khu
這是一個雙旋律打擊樂器,mahori合奏有以下的樂器:1個第一竹排琴、1個第二竹排琴、1個第二鐵排琴、1個小圍鑼、1個大圍鑼、2個三弦胡、2個都旺胡、2個烏胡、2個鱷魚琴、2個豎笛(khlui piang-aw和khlui lip)、1個glawng khaek、1個小鈸、1個grab phuang。
3.mahori khruang yai
最大的馬荷里合奏樂器設置:(1)弦樂器,都旺胡2-4個,烏胡2-4個,鱷魚琴2或3個,三弦胡2個尺寸不同的高音、低音琴。(2)皮帕特樂器,以第一竹排琴為合奏核心,演奏著整個旋律。第一鐵排琴與第一竹排琴的演奏方式相似,但演奏的旋律卻是不同的,反而大圍鑼演奏的旋律基本相似。(3)木管樂器,高音豎笛(Khlui lip),中音豎笛(khlui piang -aw),低音豎笛(Khlui -ou)。(4)節(jié)奏敲擊樂器,小鈸(ching),glawng -chatri,glawng -yao,glawng -tuk,塔朋鼓(Taphon)和glawng -thad。大圍鑼和排琴在馬荷里合奏的伴奏中,并不是必需的,但常規(guī)的圍鑼和排琴被表演者運用,這樣馬荷里樂隊能夠在每個章節(jié)呈現(xiàn)出超高的表演技巧和水平。
庫朗塞弦樂合奏,是一種以弦樂為主的合奏,由都旺胡、烏胡、鱷魚琴、豎笛和打擊樂小鈸、镲、手鼓和鑼組成,它又被進一步分為四類大小不同的樂器,是一個沒有歌唱的弦樂隊,起源于20世紀,歷史較短。
khruang sai wong lek(小型弦樂合奏)由以下這些樂器組成:2個都旺胡、2個烏胡、2個鱷魚琴、1支豎笛、1個中音豎笛、1個手鼓、1個小鈸、1個小镲,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加入一些打擊類樂器。
khruang sai khruang khui(弦合奏,雙旋律樂器)由以下樂器組成:2個都旺胡、2個烏胡、2個鱷魚琴、1支高音豎笛、1支中音豎笛、1個手鼓、1組打擊樂器。
kruang sai pi chawa(雙簧管弦樂分類)合奏是從小手鼓(glawng-khaeng)、竹笛(khlui)和thon-ramana轉(zhuǎn)變而來,被pi-ja和glawng-khaek所替換,因此kruang saipi Chawa由以下樂器組成:1個都旺胡、1個烏胡、1個皮、1對高低音鼓、2個鱷魚琴、1個小鈸(控制節(jié)奏),這種合奏較為復雜,但不是很流行,因為好的pi-chawa演奏者很少,且它的音色聽起來不那么悅耳。
庫朗塞混合弦樂始于20世紀初期,并加入了一些新的演奏形式,在弦樂合奏中不使用第一鐵排琴,仍保留揚琴和三弦胡,加入了西洋樂器小提琴、風琴、鋼琴、雙簧管、大提琴,在管弦樂隊中,用阿瑜陀耶的舊風格伴隨著獨唱進行演奏。
皮帕特、馬荷里和庫朗塞三種樂隊合奏構(gòu)成一種多聲音樂,由一到三件樂器演奏主旋律,其他樂器以不同的演奏技法和節(jié)奏織體對樂曲進行變奏,每小節(jié)的強拍上均演奏骨干音,其余拍子自由發(fā)揮。每一個樂隊都運用了支聲的思維方式,但在不同的場合演奏不同的曲目,由其音色和功能的差異性決定。泰國古典音樂有較強的兼容性,每一件樂器都充分發(fā)揮了各自的優(yōu)勢,在音樂呈現(xiàn)過程中,圍鑼作為主旋律,其他不同樂器依次炫技演奏,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陣勢。皮帕特的表演者多以男性為主。馬荷里比較輕松明快,為戲劇與民間舞蹈伴奏,適用于世俗的場合。庫朗塞歷史較短,起源于20世紀。
泰國傳統(tǒng)音樂多采用七平均律,將一個八度平均分成七份,音與音之間的距離相同,沒有大、小度之分。以七個音構(gòu)成音階,實際演奏中不一定都使用七個音,具有五聲性。器樂使用七平均律,聲樂則是使用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選取第1、2、3、5、6級音構(gòu)成五聲音階),因為聲樂和器樂使用音階和音律的不同,所以演唱和伴奏是交替進行的。[7]
泰國傳統(tǒng)音樂的板式有三種:慢板(samchan)、中板(song chan)、快板(chan dio),以中板的速度為基準,快板以成倍的速度加速,慢板則在中板的基礎上減速。所以在演奏中可以通過板式變化將一首樂曲加以擴充或壓縮,主要是以小鈸來控制整首樂曲的節(jié)奏和速度,如果小鈸(ching)的擊奏時值擴展一倍,音樂的篇幅也就增長一倍,小鈸的擊奏時值壓縮一倍,音樂的篇幅也就壓縮一倍。演奏過程中的速度以中板為基礎,其他旋律樂器擴充各音的時值加以裝飾,并將小鈸的節(jié)奏模式變?yōu)槁?;當演奏的速度加快一倍時,各個樂器的旋律速度也就加快一倍。
泰國傳統(tǒng)樂器所演奏出來的旋律、音階調(diào)式和中國的七聲調(diào)式相似,但是卻又不同。陳天國先生認為,泰國的七聲調(diào)式是在一個八度只有do、re、mi、fa、sol、la、si七個音值均等的音,也就是七平均律,他指出七平均律的2、3、4、5、6、7的音分值分別為171、343、514、686、857和1029,有0.1—0.4音分值的誤差,相對于人的耳朵聽感來說是“平均”的;中國的七聲調(diào)式是在宮、商、角、徵、羽五聲調(diào)式的小三度音程中間加入不同的“偏音”構(gòu)成,按照“平均律”和人的耳朵聽感來說,就是不平均的。
在演奏過程中旋律走向是平穩(wěn)、級進的,為單旋律、無和聲織體的。演奏時除了大圍鑼演奏的主旋律以外,其他樂器所演奏的旋律部分均有樂師的即興發(fā)揮,即興發(fā)揮的部分是通過可以添加裝飾音的形式出現(xiàn)的,特別是第一竹排琴的演奏技法上很多個音符非??焖俚負糇喑鰜怼L﹪鴤鹘y(tǒng)音樂的表演風格呈現(xiàn)穩(wěn)定、連貫的節(jié)奏。
泰國傳統(tǒng)樂器所演奏的音樂的節(jié)拍與節(jié)奏型,大多都是四二和四四拍,并習慣用四二拍記譜,也有用四四拍記譜的,音樂沒有太復雜的旋律。與西方音樂的節(jié)拍強弱關系是完全不一樣的,泰國傳統(tǒng)音樂的旋律在音樂節(jié)拍的強弱關系中以第二拍為重拍(先弱再強),而西方音樂旋律的節(jié)拍強弱關系是以每小節(jié)第一拍為重拍(先強再弱),節(jié)奏十分規(guī)整,旋律一般都有前后呼應的特點。
泰國王室歷來就很重視傳統(tǒng)音樂,目前流行的很多樂器,有些是歷史上有記載的,屬于泰國的傳統(tǒng)樂器,有專門的定調(diào)樂師和制作樂師;有些是受周邊國家的文化影響而融入樂隊組合里的,當然這些外來方樂器的相融也有歷史的因素。[8]
1.拉瑪三世國王對皮帕特khrang khu進行推廣,用于泰國音樂。
2.拉瑪四世在位時期將金屬木琴運用并于樂隊并為之命名,皮帕特mon在這個時期用于已故女王的火葬儀式并用piphat mon伴奏。
3.皮帕特duegdamban在1898年被奈利斯王子用來為lakhawn duegdamban戲劇伴奏,從而成為一種新的皮帕特合奏組合。
4.在拉瑪六世國王vajiravudh的推動下,luang pradit phairoh將piphat mon帶入的火葬儀式中,逐漸被世人知道。
1.第一鐵排琴和第二鐵排琴由于形狀和印度尼西亞樂器相似,有印度尼西亞傳入的可能。
2.kruang sai pi chawa(簧管)和弦樂合奏的樂隊所演奏的大多數(shù)樂器不是泰國的傳統(tǒng)樂器,而是來自伊斯蘭地區(qū)、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
3.庫朗塞混合弦樂中的揚琴,有可能是中國傳入后根據(jù)泰國的樂制進行改良的。
4.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庫朗塞混合弦樂中加入了西方的樂器,有小提琴、風琴、鋼琴、雙簧管、大提琴等。
5.中國潮州地區(qū)大量移民帶來的音樂與泰國傳統(tǒng)音樂相融。陳天國分別于1981年和1995年提出和證實中國潮州音樂與泰國傳統(tǒng)音樂同屬于七平均律,把一個八度音分成七個等音,且歷史上中國潮州有大量移民遷至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在英國學者布賽爾的著作《東南亞的中國人》卷二《在暹羅的中國人》中,以及其他的歷史資料中也有記載:在大成王朝拍拉萊大帝在位期間(1656年—1688年),即中國的順治、康熙年間,暹羅大城就已經(jīng)有潮劇的演出,并受到了當?shù)毓賳T和華人華僑們的喜愛,曾風靡一時。律制、舞步相似,加上有關歷史的記載,證明潮州音樂在東南亞傳播已久且融入當?shù)匾魳肺幕斨?。?]
受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泰國很多的樂器和音樂都被不同程度地改造,包括庫朗塞混合弦樂,很多傳統(tǒng)的民間樂隊或多或少都融入了西方的音樂元素。泰國國家大劇院為此做了很多的工作,為了保存泰國最傳統(tǒng)的音樂,把樂師們集中起來進行“閉關訓練”,在學習泰國傳統(tǒng)樂器、樂曲時,不與外界接觸,故而到現(xiàn)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奏樂隊仍然保持著最原本的演奏形式及風格,并傳承下來。
總的來說,泰國傳統(tǒng)樂器可以分為節(jié)奏型打擊樂器和旋律型打擊樂器。其中,節(jié)奏型打擊樂器有小鈸、铓鑼、塔朋鼓、手鼓、大鼓、通鼓等;旋律型打擊樂器有大圍鑼、小圍鑼、第一竹排琴、第二竹排琴、第一鐵排琴、揚琴、鱷魚琴等。
演奏者在演奏時候是不需要看曲譜的,完全憑記憶來演奏音樂,且不同樂器的演奏者要相互知曉對方的旋律,以便在合奏時默契配合。主旋律一般都是由圍鑼來擔任,其他樂器旋律都是由圍鑼的旋律演變而來的,音樂家們在演奏時會根據(jù)不同樂器的特征來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
在樂隊合奏中,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和風格。在泰國傳統(tǒng)樂器演奏中,旋律打擊樂器大圍鑼是樂隊核心,除孔?。╧hon)外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為宮廷的戲劇和舞劇伴奏,而是在舞臺上進行獨立演奏,可以確定,泰國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以及樂隊的樂器設置,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泰國傳統(tǒng)樂器,在多國文化交融的影響下,有著東南亞國家共有的群鑼文化的特點,其傳統(tǒng)音樂文化與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音樂相互促進、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