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毳
(凱里學院外國語學院,貴州凱里 556011)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成長緩慢,該課程的教學重點仍然是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這一現象的存在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因素的。隨著社會政治經濟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中國政府急需大量既能掌握英語語言技能,又能將漢語與英語融會貫通并能承擔中外文化之間跨文化交際工作的人才。中外文化相互交流過程中,文化對等才能讓我們在對外交流中獲得尊重,贏得發(fā)展。但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跨文化教學的重視情況卻令人擔憂。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長期沒有跨文化教學的內容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各級各類學校組織編寫、教學以及測試的重要依據。新中國建國以前,大學里沒有大學英語這類課程[1],自然無教學大綱一說。令人振奮的是1962年我國的第一部公共英語教學大綱的頒布[2],讓英語教學有了可遵循的官方依據。盡管這份大綱用現在的觀點評價實在簡陋,因為它只要求學生在一個小時內閱讀完5 000個字符。但是在大學英語教學歷史上無疑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獻。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1980年、1985年和1986年教育部三次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7年恢復高考這段時期,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無序的狀態(tài)。由于歷史原因,外語學習一直是以學習俄語為主,而“大學英語”(原名公共英語)這一名稱則是1984年5月在杭州召開的理工科英語教學大綱審定會議上,經過與會代表的協(xié)商討論一致決定啟用的[3]。1962年教育部頒布了《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4];1985年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理工科大綱》[5];1986年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文理科大綱》[6]。也就是說,在1986年之前,公共英語主要在理工科專業(yè)開設,直到1986年8月,指導文理科大學英語教學的大綱才正式頒布,教學大綱到這個時候才注意到了文理兼顧,不再重理輕文。1998年教育部又把1985年和1986年發(fā)布的兩份教學大綱進行了合并,制定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7],1999年9月正式頒布實施,修訂后的大綱統(tǒng)稱為《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教學對象為全國各類高校的本科生。2004年,教育部出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8],2007年7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9](以下簡稱《要求》)正式頒布實施。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社會對外語方面的人才要求有新的變化。根據新形勢的發(fā)展需要,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13年啟動研制《大學英語教學指南》[10](以下簡稱《指南》)的工作,根據《指南》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有了更明確的發(fā)展方向。
2.各版教學大綱(要求)中教學目的對跨文化教學未做要求
從各版的教學大綱(要求)中,我們發(fā)現這些綱領性文獻對以下幾個問題都有過關注:(1)詞匯量;(2)語法;(3)五項基本技能;(4)語言交際能力;(5)能力培養(yǎng);(6)教學模式;(7)四六級要求;(8)教材要求。而與跨文化教學有密切關系的有兩點,即“語言交際能力”和“能力培養(yǎng)”?!罢Z言交際能力”在1985、1986年《大綱》中曾經提出,要求培養(yǎng)交際能力;1999年《大綱》里提出過要用英語交流信息,但不是語言交際;2004年和2007年的《要求》中注重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這些文獻中對跨文化交際的實施沒有深入研究具體做法,只是簡單提及?!澳芰ε囵B(yǎng)”在1962年、1980年的《大綱》里有專門提出注重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1985年、1986年《大綱》指出培養(yǎng)的是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和初步寫和說的能力;1999年《大綱》注重培養(yǎng)較強的閱讀能力并首次提到“一定的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2004年《要求(試行)》里提到培養(yǎng)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從以上文獻要求里可以看出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1985、1986年的大綱里已經有意識了但沒具體要求。對能力培養(yǎng)注重的還是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
直到2007年,新發(fā)布的《要求》不僅注重培養(yǎng)聽說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還提及綜合文化素養(yǎng)問題?!按髮W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保?1]《要求》第一次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南》里則明確指出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三個不同級別的培養(yǎng)目標。
由于很長一段時間教學指導思想上的不足,對跨文化教學的認識不到位嚴重影響了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實施情況。大學英語教師對跨文化教學有哪些要求,該怎么實施沒有清晰認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教師跨文化教學認識不到位,理解不夠深刻,行動上就會有停滯。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截至2020年1月),大學英語師資力量近十年增長迅速,但是仍然存在學歷結構偏低的現象。教師中學歷為本科的人數占教師總人數的5%;學歷為碩士研究生的人數占教師總人數的85%;博士研究生占10%。雖然整體學歷水平比數十年前是大大提高了,但是學歷提高并不意味著跨文化教學水平也相應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急需得到全面提高,我們教師的中外文化素養(yǎng)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教師文化素養(yǎng)構成不合理
教師關于跨文化交際知識的了解,以我院為例,35%的教師認為自身文化知識比較多,不管是對中國文化還是外國文化都比較了解;60%的教師認為自己對中國文化了解較多,但是對外國文化了解較少;還有5%的教師對文化知識并不看重,尤其是對外國文化知識,認為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進行文化教學。美國語言學家KramschC曾指出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習目的語文化時應結合母語的文化背景知識,把兩者相對比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目的語文化”[12]。觀看影視作品可以作為了解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方式,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發(fā)達的今天,反映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電影、電視劇在網絡上隨時都可以搜尋得到。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喜歡看英美國家影視作品的老師并不多,更多的是通過閱讀文學書籍來了解外國文化,因為他們認為閱讀原著更能領悟作品的精髓。閱讀原著所需的時間則更長,但對外國文化的精神會理解得更透徹。這些愛讀書的人主要是承擔英美文學的教師。英美文學在專業(yè)課中是屬于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原因是教師備課不好備,教師需要有廣博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學習起來不好學,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很難理解為什么在英美文學中被認為是經典的作品中國學生卻不認同。多數教師對外國文化的不重視,自然在教學中就會有所側重。在高校中要想晉升職稱,科研成果是重頭戲,繁重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和科研任務讓教師業(yè)余時間看外國名著成了一個難題。對于漢語中的文化知識,我們耳濡目染,或許了解一些;可是對于外語,對于英美國家的文化,我們不讀書不學習又如何熟悉呢?
2.教師缺乏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條件和機會
國內高校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都會有一個崗前培訓,不同學校的培訓名稱會有些許不同,但實際學習內容大同小異。學校沒有對應聘人員專業(yè)知識提出更高要求,招聘第一關主要看應聘者專業(yè)和學歷是否符合崗位要求,在第二關試講中主要看應聘者是否具備教師基本功也就是試講效果如何,甚至有時候都沒有試講直接錄用,尤其對高學歷(博士)人才更是直接接收。我校新進教師培訓課程計劃有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法規(guī)概論、高等教育心理學、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毛澤東思想概論等必修課程,另外還會增加本省省情、本校概況等內容做培訓補充材料。所有的新入職教師都必須集中學習這些怎么做一個合格的高校教師的基本知識。有些高校會根據需要調整課程內容,但是都不會考察到教師的專業(yè)教學知識,認為一個教師的素養(yǎng)是第二階段才考慮的問題。大學外語教師文化知識的提升更多的是教師自身的需求而非外界的要求,沒有任何單位會考察新進大學英語教師文化知識的構成。并不是說必須對新進教師設置文化知識的考察,作為即將成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者,要勝任新形勢下國家對大學外語跨文化交際教學這一要求,大英語教師就應該具備一定的外國文化素養(yǎng)。
跨文化經驗不足、跨文化知識缺乏是大多數中西部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存在的問題。我院教師出過國(留學)的只占全院教師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語言知識掌握得再好,沒有和外國朋友實際交流過,那交際的能力還是有限的。我們的跨文化知識僅僅是靠書本得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們也可以從網絡中獲取,但是畢竟不是身臨其境,交際中發(fā)生的種種臨時狀況該如何隨機應變,靠想象是不夠的。不僅如此,我們多數教師對文化知識傳授不重視,也就導致在跨文化教學中捉襟見肘。沒有在國外訪學過,沒有在國外工作過,甚至都沒有去國外旅游過,沒有親身的跨文化經歷,僅憑從書本上獲取的一些不太系統(tǒng)的中外文化知識,還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當然,并非國內所有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都和我院教師一樣,沒有出國進修或者訪學的機會。只是,在我們的調查中,把跨文化教學比較系統(tǒng)地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學校屈指可數,因為大學英語課程的特殊性,教學范圍廣,周學時少,教師教學任務重,跨文化教學的計劃不能得以全面實施。
教材是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的主要對象。教師是執(zhí)教方,教學過程的執(zhí)行者;學生是學習方,學習過程的核心力量。兩者之間聯(lián)系的重要手段就是教材。這跟我們的授課方式分不開,因為我們的教學仍然是以講授課本為主。調查中不難發(fā)現,現有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存在這樣的情況: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內容基本是關于西方國家的,中國文化內容缺失。田蘇、高巍認為:“高校大學英語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內容基本是關于西方國家的,很少能發(fā)現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本土文化方面的文章?!保?3]屈冬指出:“當下的大學英語教材卻存在著西方文化的過度輸入現象,催生出了文化輸入與輸出的失衡問題,使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難以有效地運用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保?4]這兩種現象可歸結于一句話: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嚴重缺失。這就是“中國文化失語”[15]問題的重要原因。其主要特征是用英語語言表達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或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能力低下,從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障礙[16]。也就是指在跨文化教學中我們只對目的語進行大量的研究與學習,卻忽視了自身母語文化的重要性,在教材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學生也不能從教材中學習到如何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而“文化失語”的后果只能是欣賞異族文化的表演,失去了自己的精彩呈現。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人類語言的靈魂所在。沒有靈魂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語言之所以存在就一定是為了表達什么意義說明什么內容。而這些意義和內容在發(fā)展過程中成了一種文化體系。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這些語言都是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形成的。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先了解她的語言,而通過了解她的語言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她的文化。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不僅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這樣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沖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進一步改革,高等學校向多學科綜合型方向發(fā)展。國家教委1985年和1986年先后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理工科大綱》和《大學英語教學文理科大綱》,這兩份大綱的共性部分越來越多,1993年和1995年對它們的詞匯表先后進行修訂,統(tǒng)一為《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通用詞匯表》(1 -4級和5 -6級)。1998年,教育部對1985和1986年的大綱重新進行修訂,制定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修訂后的大綱對大學生所應達到的英語綜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六級考試在大學英語教學的主導地位就建立起來了。
起初,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為了對大學生實際英語能力進行測量,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測評服務的全國性考試。逐漸地,各級各類高校就把學生能否通過四六級考試(達到425分及以上)和學位證、評獎、評優(yōu)等掛上了鉤。四級沒有通過的學生不授予學位證,想要學位證的學生可以在畢業(yè)一年以內再次參加四級考試,如果考過了可以再次申請學位。評獎學金的時候,如果四六級都過了,過六級的學生優(yōu)先評獎;評優(yōu)秀學生(干部)時,沒過四級的學生一票否決。四六級考試原本是為了測量教學效果的,結果卻變成教學的指揮棒。從2003年開始,每所本科高校每隔四年就會接受一次由教育部組織實施的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就是通常說的評估。在評估指標體系中,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過級率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評估指標。一起迎接評估的高校中,如果其他條件不分上下,而某所大學的大學英語四六級過級率是最高的,那么,評估通過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評估通過,這所大學來年則可以繼續(xù)招生,繼續(xù)辦學;反之,停招,整頓,甚至停辦。無疑,這對一所學校的發(fā)展而言是影響深遠的?;谶@一原因,四六級過級率成為中西部各高校,尤其是西部不發(fā)達地區(qū)高校非常重視的項目之一。由于地區(qū)差距,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的大專院?,F在都已經不關注過級率了。因為生源好,學生英語水平高,95%以上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通過四級(這一數據來自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年四六級考試匯總結果)。而在西部地區(qū)的高校,大學英語作為公共課,課堂學時本來就不多,既然考試要多練題,那么在課堂上講解題技巧,做模擬題,已成課堂教學主要內容之一。課堂的實際教學時間就這樣被大量挪用,跨文化教學計劃又被擱置。
歷史的車輪在一路向前,社會在不斷進步。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背景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向縱深發(fā)展。“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qū)域、不同文化,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針對新產生的社會需求不斷調整教學目標?!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指南》在2014年再次修訂,與時俱進。
最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指南》課程設置中指出:
跨文化交際課程旨在進行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社會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課程體現了大學英語的人文性特征。各高校可根據需要開設不同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也可在通用英語課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
基礎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以豐富學生中外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中外文化差異意識為目的??稍谕ㄓ糜⒄Z課程內容中適當導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識,以隱形教學為主要形式,也可獨立開設課程,為學生講授與中西文化相關的基礎知識。
提高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在學生已掌握的語言文化知識基礎上開設,主要包括文化類和跨文化交際類課程,幫助學生提升文化和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發(fā)展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旨在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10]7
無論是基礎級別還是提高級別,甚至發(fā)展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都顯示了“中外文化”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掌握中外文化知識是前提,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目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強弱是對中外文化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跨文化不是單方面的,必須是雙方的,對等的。“中”和“外”缺一不可。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得改變這種重“外”輕“中”的現象。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是知識的傳授者,是疑問的解惑者,但也必須是傳道者。這里的“道”,不應該只是語言知識與技能,還應該是文化,更應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對政治、經濟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大學英語教師作為文化知識的傳授者,既要懂漢語文化知識,又要懂英語文化知識,才能承擔起文化溝通的橋梁作用。事實上,由于認識不足,大學英語教師多數沒有得到過漢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培訓,僅僅是依賴于入職前個人的學術背景。從個人發(fā)展來看,大學英語教師增強自身學習意識,自我拓展知識面是做好跨文化教學工作的必要的準備。從外部助力而言,一方面,外語學院可以聯(lián)合人文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請他們當中對漢語言文化知識研究頗深和在對外交流方面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來做培訓。既可以提高外語學院教師的跨文化知識水平,又可以促進漢語言文學與英語語言文學跨學科的科學研究。大學英語教師既應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應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精髓。這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就不會因為對漢語文化的缺乏了解和對外語文化的一知半解而處境尷尬了。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不僅僅是英語教學方面的,還應包括漢語知識方面的,這是教學業(yè)務的需要,也是個人知識體系完備的一個體現。從長遠發(fā)展來看,我們可以將跨文化教學能力作為教學水平的一項評價指標,以此督促教師的不斷學習。
互聯(lián)網的出現與發(fā)展讓我們實現了以前不敢想象的夢想,偏遠山區(qū)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向清華北大的老師們請教學習?,F代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使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學生在口語表達、語音和聽力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跨文化教學前進的步伐卻那么吃力。在我們的大學英語教材中,跨文化教學內容是不成體系的,零散破碎地隱藏在教材中的。
知識體系的完整與否與學習效果有密切聯(lián)系。一些不成系統(tǒng),只有零星片段的知識內容很難讓學習者記住。沒有規(guī)律,沒有系統(tǒng),讓人無法將它們牢記于心,也無法付諸實踐。
如果能根據教學需要,編寫出與大學英語教材配套的漢語言文化知識讀本(教材),跨文化教學必將突飛猛進。所謂的配套,比如說英語中提到關于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方面的知識,那么漢語言文化知識讀本(教材)也就相應講述中國的風俗習慣,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比熟悉并掌握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特別強調,漢語言文化知識讀本(教材)應該是中英雙語呈現的。它介紹的是漢語言文化知識,同時也是供學習者了解英語表達思維的工具書,它與英語教材是同步配套的?;蛟S這樣的讀本(教材)一時間很難編寫,尤其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諸子百家的思想介紹,用現代漢語就很難翻譯,英語翻譯更是不容易。但是,讓我們欣慰的是,很多致力于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專家學者已經在付諸行動。只是,要把兩方面的知識都融合進這本配套的漢語言知識讀本(教材)還需要全國大學英語教師的共同努力。
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是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然而多數大學英語教師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措施卻并不明確。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就很難在教學中付諸實踐。雖然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的高校在跨文化教學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總體意識仍需提高,大學英語教材中跨文化交際部分的編寫需加快速度。為了服務社會,也為了將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我們的跨文化教學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