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三焦之質、用、候、脈、病、方、藥考

2020-01-10 09:49張麗芬
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20年10期
關鍵詞:三焦膀胱

張麗芬

三焦,又名三關、玉海水道、中清之府、中瀆之腑、孤獨之腑、孤腑、外腑,上焦名三管,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因其存疑頗多而使后世醫(yī)家探討爭議不休,三焦經(jīng)不在此論中。

1 三焦的形質

人有五臟六腑,五臟各有一腑,三焦亦是一腑,合為六腑。人又有十二經(jīng)脈,五臟六腑十一經(jīng),心主包絡之脈為一經(jīng),心主與三焦為表里,合為十二經(jīng),戰(zhàn)國時期秦越人謂三焦與心主俱有名無形[1]。然《內經(jīng)》言三焦為腑,又名曰器[2],其有實物可知。秦越人作《難經(jīng)》以《內經(jīng)》為要旨,不會不知。蓋其言三焦無形,非指其沒有物質形態(tài),而是指其包含眾多,無固定規(guī)則的形狀。三,《道德經(jīng)》: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周語》: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獸三為群。三為眾多的意思。焦,古作膲,《康熙字典》:膲即焦,指中醫(yī)的三焦?!稄V韻》:人之三焦,又去聲,肉不滿也?!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菏且栽绿摱~腦減,月死而蠃(lou)蛖(bang)膲。肉不滿者,視同脂膜類。三膲是由多個膲組成的腑,如膏肓、膜原、肌膜、筋膜、脂膜、腹膜、胸膜、臟膜、腑膜等的統(tǒng)稱。膜則有形,其于人身中無處不在,又相對獨立的一個龐大的膜網(wǎng)系統(tǒng)。

三焦為膜說,隱含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成書的《靈樞經(jīng)》[3]?!鹅`樞經(jīng)·本藏》:“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三焦亦如膀胱一樣以膜為質,宋代醫(yī)學家陳無擇[4]曰“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與膀胱相對”。晚清醫(yī)學家唐容川[5]在《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中指出“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lián)之油膜也。唐、宋人不知膲形,以為有名而無象。不知《內經(jīng)》明言焦理縱者,焦理橫者。焦有文理,豈得謂其無象?”《傷寒論淺注補正》中明確了三焦的膜網(wǎng)結構,三焦即是油網(wǎng),根發(fā)于腎系,有內外之分。由腎系生于脅下的兩大板油,中生腹肉之網(wǎng)油,連小腸、大腸、膀胱,又上生肝膈,連膽系,由肝膈生胸前的膜膈,循肋腔內為一層白膜,上至肺系,連于心,為心包絡,又上為咽喉,此三焦腑在內的形質。從內透出筋膜之外,是生肥肉,肥肉內瘦肉外一層網(wǎng)膜,有紋理,為營衛(wèi)外來之路,名曰腠理,是三焦在表的形質。三焦是油膜,而膜網(wǎng)上的膏油,則屬脾。之后,清末醫(yī)學家張壽甫進一步證明了三焦為脂膜學說[6],提出心下膈膜及連絡心肺之脂膜即上焦,包脾絡胃之脂膜即中焦,包腎絡腸之脂膜即為下焦。肥肉瘦肉間之膜為半表半里之膜;與皮膚相連之膜,為在表腠理之膜,均為三焦之膜。三焦之膜有橫有縱,上焦膈膜旁連四圍,其紋理獨橫,余膜紋理大致皆縱。以上三位醫(yī)學家均明確指出三焦是脂膜或油膜,脂膜即是油膜。綜上三焦是膜網(wǎng),且有紋理的縱橫,有內外之別,上中下之分,其在人體分布之廣,聯(lián)系之緊密,溝通上下內外,無有出其右者,故稱之為孤腑,實乃人體最大之腑,最大的膜網(wǎng)系統(tǒng)。

2 三焦的功能

2.1 三焦為原氣運行終始及道路

秦越人對三焦和原氣的關系及重要性論述頗為詳盡,其謂:原者,三焦之尊號也。三焦為氣之終始。故三焦運行的氣稱之為原氣,而生氣之源是三焦之原(焦原),謂腎間動氣,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一名守邪之神[1]。三焦是原氣行使之道,上行而生中氣,中氣者,脾胃主之,中氣足,則肺氣足,而生宗氣。所以原氣起始于焦原,上生中氣和宗氣,故三焦主通行三氣,歷經(jīng)五藏六腑和十二經(jīng)脈,其所留止之處為五臟六腑之俞和十二經(jīng)之原穴,溝通上下左右內外,無處不達。各臟腑之氣,也通過三焦而發(fā)生著相互表里和相生相克的作用。是故焦原充足,三焦通暢,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

2.2 三焦為相火運行系統(tǒng)

焦者,火也。臟腑五行中,唯火有二,曰君火和相火。三焦屬火,為火腑,其火為相火,發(fā)于腎系命門(焦原),上與心包相表里,為膽之子。君火和相火在五行的圓運動中相互轉化。相火燔灼力大,唯水氣可封藏相火,水中相火是木氣之根。木氣上升而浮,則生君火,君火經(jīng)金氣的收斂沉于水中,經(jīng)水的封藏化為相火。三焦是油膜,三焦內有焦原之相火、心包之相火、膽之相火。三焦內水火具足,便生原氣。相火與原氣一樣運行于三焦分布上下內外,為人體提供熱能。相火宜降,相火燔灼不藏,則外泄上逆。相火外泄一分,原氣即會減少一分[7]。三焦系統(tǒng)內相火與水呈現(xiàn)既濟相合的狀態(tài)。

2.3 三焦為水液和水谷運行系統(tǒng)

三焦是精微之水谷和代謝之水液的運送通道,也是秦越人提出來的。《難經(jīng)·三十一難》:“三焦者,水谷之道路”。《素問·經(jīng)脈別論篇》:“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經(jīng),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薄鹅`樞·營衛(wèi)生化第四十八》:“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些條文均說明了水谷精微在人體攝入、轉化、運輸和代謝后廢棄水液排泄的全過程。人體的水液運行,由胃之受納,脾之運化、肺之通調、腎之氣化,以三焦為通道,經(jīng)膀胱和汗孔排出體外。腎主水,而行水之腑是三焦,溺出膀胱,實則為三焦所主。而膀胱所主者,則在于生津液,腎中之陽,蒸動膀胱之水,于是水中之氣,上升則為津液,氣著于物,仍化為水,氣出皮毛為汗,氣出口鼻為涕為唾,游溢臟腑內外則統(tǒng)名津液。故曰腎合膀胱,膀胱為腎生津液之府。溺能射出,則又得之于肺氣注射之力。故三焦的水液通道功能在于肺脾腎的通調、運化和氣化功能。有“近代解剖學家”之稱的晚清醫(yī)學家王勛臣謂:“嘗驗剖解物類者,若在甫飲水之后,其網(wǎng)油中滿水鈴鐺;若非在甫飲水之后,其網(wǎng)油中即少水鈴鐺”[8]。是知三焦為行水之道路無疑。

三焦之相火,非親水而喜入于水。若水中無火氣之溫則成寒水,寒水何以化物,故腎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火與水合,實有既濟之歡。故三焦能運化水液實緣于其為原氣和相火通道的功用。水不能獨存,因火而生,因氣而行。

3 三焦之外候

三焦之外候在于鼻柱和皮膚毫毛腠理,在《靈樞》中有詳細記載。《靈樞經(jīng)·師傳》:“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鹅`樞經(jīng)·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踈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薄鹅`樞經(jīng)·論勇》:“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蓖ㄟ^鼻柱、皮膚、毫毛和腠理可以辨別三焦的厚、薄、急、緩,并辨體質,勇士或怯士,可以指導治療時用針或藥的劑量。人體的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不同,對針石火焫和毒藥的反應程度也不同。密理厚皮毫毛美而粗者,耐針石之痛和毒藥、火焫;疏理薄皮毫毛稀者,則不耐針石之痛和毒藥、火焫。同時也可以辨別三焦的生理和病理狀態(tài),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

4 三焦之脈位

三焦之脈位之說有二:一是三焦之脈診于右尺。三焦與心胞、相火同生于命門,故可同診于右尺。先以輕手得之,是三焦,后以重手得之,是命門。叔和[9]、張潔古[10]、張壽甫[6]均贊同此說。二是上、中、下三焦分布于寸關尺三部。上焦屬于寸,中焦屬于關,下焦屬于尺,不可于右腎候之。命門為十二經(jīng)之主,不屬于右腎,而不得不候之于右腎。袁淳甫《難經(jīng)本旨》曰:所謂三焦者,于膈膜脂膏之內,五臟五腑之隙,水谷流化之關,其氣膈會于其間,熏蒸膈膜,發(fā)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隨部分所屬而名之,實元氣之別使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故三焦的脈位也隨其所在部分的臟腑之位;臟腑旺則三焦旺,臟腑衰則三焦衰,故助三焦,在于助各臟腑。三焦盛衰,全在五臟五腑。鬼臾區(qū)[11]、孫思邈[12]、孫文垣[13]贊同此說。

三焦之脈診于右尺較為妥當。五臟六腑各應有脈,俱在寸關尺觀之。臟可以包腑,腑不可以包臟。五臟之脈,能統(tǒng)攝六腑。腑病治臟,臟安而腑自安,故《脈訣》言臟詳而言腑略。六腑各循其所合之臟位而安。《靈樞·本藏》:“黃帝曰:原聞六腑之應。歧伯答曰: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三焦膀胱”。故腎臟有二,合兩腑,為三焦和膀胱。故三焦脈位應在腎位候得。而且三焦既為一腑,又怎么能脈應于多位呢?因其源于命門,合于腎臟,故認為應候之于右腎。其言候之于寸關尺者,是混淆了三焦為包絡上中下臟腑之脂膜而非上中下的臟腑本身。

5 三焦主病及方藥

東漢末年華元化在其著作《中藏經(jīng)》專設“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篇,系統(tǒng)論述了三焦主病,可惜沒有留下治療的方藥。同時代的張仲景對三焦主病和方藥論述不多,也不系統(tǒng),偶見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個別篇章中,但其方劑還是被后世醫(yī)家廣泛應用于治療三焦疾病。金代醫(yī)學家張潔古提出系列治療三焦熱證的方劑。元代醫(yī)學家羅謙莆在繼承張潔古的瀉熱系列方劑基礎上,又提出了除寒門,治療三焦寒證的系列方劑。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針對三焦之上中下焦虛實寒熱也有專章論述,并注重調理三焦的通塞閉固。

5.1 三焦氣的失常

三焦司原、中、宗三元之氣。華元化謂三焦之氣也宜修養(yǎng),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14],主要表現(xiàn)為有余、不足及運動異常。三焦氣盛有余,則病脹。氣滿皮膚之中,輕輕然不堅。肌膚腫脹、小便澀,或大便難,宜瀉。三焦氣虛不足,則臟器下陷,遺尿,泄利,食不消化,頭面腫,胸滿,宜補。三焦氣道阻滯,則氣機的升降出入異常。氣不得降則逆,氣不得升則陷,氣不得出則閉,氣不得入則悶。三焦氣盛則不通,以元素烏藥順氣散順之;氣虛則以伯仁黃芪湯補之[15];氣陷可用壽甫升陷湯類等,依法治之。

5.2 三焦寒熱失調

三焦為相火起源和運行系統(tǒng),故內外上下寒熱不調的疾病責之于三焦,如純熱無寒、純寒無熱、外寒內熱、外熱內寒、上熱下寒、上寒下熱之證等。三焦俱熱則消渴:熱在上則額汗出而身無汗,能食而氣不利,舌干口焦,咽閉,時時腹脹,脅肋痛;熱在中則上下不通,腹脹而喘咳,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格不通[14];熱在下則小便不通或溺血,大便難。三焦俱寒則病水:寒在上則食不下,吐酸水,胸背引痛,咽干不欲飲;寒在中則下利不止,食飲不消而腹脹滿;寒在下則大小便泄下不止。上焦熱,涼膈散、瀉心湯、麥門冬理中湯;中焦熱,調胃承氣湯、瀉脾散、大黃瀉熱湯、藍青丸;下焦熱,大承氣湯、三才封髓丹、柴胡通塞湯,下痢膿血者用赤石脂湯,氣逆嘔吐者用止嘔人參湯,熱毒痢用香豉湯。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血分熱,桃仁承氣湯、清涼飲子;通治其熱,三黃丸、黃連解毒湯。上焦寒,鐵刷湯、桂附丸、胡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黃芪理中湯、二氣丹、大建中湯;中焦寒,黃連煎方、黃連丸;下焦寒,八味丸、還少丹、天真丹、黃柏止泄湯、人參續(xù)氣湯、茯苓丸,兼便血近血者以伏龍肝丸,遠血者以續(xù)斷止血方;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通治三焦甚寒,大己寒丸、四逆湯。三焦虛損,當歸湯[10,12,16]。內外寒熱不調用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疏肝散、柴胡達原飲等;上下寒熱不調有烏梅丸、栝樓瞿麥丸、麻黃升麻湯等。

5.3 三焦水道壅塞

人飲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和外發(fā)腠理,如三焦受阻,則水道閉。水溢于內,則有腦積水、胸水、腹水、心包積液;水達于外而發(fā)為腫脹。方劑有苓桂類、真武湯、大小青龍湯、大小陷胸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五苓散、豬苓湯、五皮飲等可用。

5.4 三焦主方和主藥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三焦功能正常運行的關鍵。三焦氣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水、火運行正常。小柴胡湯理氣疏火降水,為治療三焦病主方,統(tǒng)治三焦中之水火氣病。柴胡一莖直上,莖中虛松有白瓤通氣,與人身三焦之膜網(wǎng)極像,且能推陳致新,去腸胃結氣,飲食結聚,寒熱邪氣,發(fā)表和里,故為三焦主藥。

6 三焦針灸法

秦越人最早提出三焦外治法,其指出上焦之治在膻中,中焦之治在臍旁,下焦之治在臍下一寸,但未明確是針、灸還是其他。最早明確三焦針法的是晉代醫(yī)學家皇甫謐,其謂: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氣逆取其太陰、陽明。厥甚,取太陰、陽明動者之經(jīng)。三焦約,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大便難,大鐘主之,中注及太白亦主之[17]。孫思邈首先提出三焦灸法:五臟六腑,心腹?jié)M,腰背疼,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灸三焦俞隨年壯;腹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灸下極俞隨年壯;三焦寒熱,灸小腸俞隨年壯;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12]。另外,三焦主通行三氣,歷經(jīng)五臟六腑,其氣所留止的地方為五臟六腑的原穴。五臟六腑有病,皆可取其原穴進行針刺或艾灸治療。

7 討論與分析

現(xiàn)代醫(yī)家對三焦也有大量考證論述,多集中在三焦的形質和功用方面,對三焦的外候、脈位、主病、主方主藥、針灸等鮮有探討。有關三焦實質為膜的論述多見,如陳啟蘭等[18]認為三焦實質是焦膜,實體結構包括上焦之呼吸膜與胸膜、心包膜;中焦之胃和小腸等消化道黏膜以及相關部分腹膜;下焦之大腸黏膜和腎小球、腎小囊之間組成的濾過膜及相關部分腹膜,其認為焦膜的特點是能起到良好的內外隔阻又能保持氣、營養(yǎng)物質、代謝產(chǎn)物和水的流通與交換的作用,說明了三焦的結構和其運行氣、火、水液、水谷的功能。李洪海等[19]認為三焦的實質無論在宏觀上還是微觀上都是以膜的形態(tài)存在:在宏觀上是網(wǎng)狀立體空間結構,有油膜、網(wǎng)膜、筋膜等具體形態(tài);在微觀上是細胞膜-細胞間隙形態(tài)結構,細胞膜能將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分開,起到了屏障的作用,同時又具有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質進出細胞,而細胞間隙又為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提供了空間。張曉梅等[20]認為三焦為人體器官的包膜,如胸膜、心包膜、腹膜、腸系膜、盆腔膜以及淋巴、間質組織等,是膜性四通管道,其中流通著氣、水液等,完成通行水液、氣機氣化和化生精微的功能。姜欣等[21]傳承孔光一教授的“少陽三焦膜系”理論,并將三焦膜系分為外通性膜系和內通性膜系,認為外通性膜系即直接與外界相通的膜層,主要為呼吸道、消化道與泌尿生殖道內的膜層,吸納營養(yǎng)排出廢物而內輸;內通性膜系即血運通道內外的膜層,供運營養(yǎng)遍及全身及排廢而外輸,包括體內胸、腹、盆腔所在的臟腑內外及肌肉筋骨間的膜層結構。三焦是以人體最大的膜網(wǎng)系統(tǒng)為結構的腑,但并非有膜網(wǎng)結構就是三焦,如呼吸系統(tǒng)的肺泡膜、腎臟的腎小球及腎小囊的濾過膜、大小腸內的消化膜等,仍應隨其所在臟腑而命名,而非三焦實體部分,需慎而辨之,不可混淆。三焦是宏觀概念的腑,微觀臆測為細胞膜-細胞間隙形態(tài)結構也是不妥。

另外也有一些三焦非膜說,如三焦內臟神經(jīng)說[22],認為上、中、下三焦是內臟神經(jīng)系統(tǒng)周圍部。三焦胰腺說[23],認為三焦有廣狹之分,狹義的三焦可能為胰腑。三焦空隙說[24]認為人體中“空無”之處就是三焦,以空為用,以無為有等。這些論述偏離了《內經(jīng)》中三焦的實義,《內經(jīng)·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傳導信息功能,但不能通水行氣,故神經(jīng)系統(tǒng)非三焦全貌之義可見?!峨y經(jīng)·四十二難》:“脾……有散膏半斤?!贝颂幧⒏啵嗾J為即是胰腺。唐容川也認為膏油者,為脾之物;張壽甫稱之為胰子,通于脾。所以古人認為胰腺歸于脾的一部分,承載了部分中焦的功能?!秲冉?jīng)》言三焦為器,器可盛物,空隙者非能盛物之器,空隙是三焦膜狀結構的一部分,而非全貌。三焦形質雖辯論了幾千年,然終需以《內經(jīng)》《難經(jīng)》為經(jīng)旨,則有道而正之。期待三焦的理論和應用能有更多研究和發(fā)現(xiàn)。

猜你喜歡
三焦膀胱
基于三焦學說論治腫瘤的思路
便攜式膀胱掃描儀結合間歇性導尿術在腦卒中合并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應用
“三焦竭部”理論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應用
直腸癌在調強放療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亥時調“三焦”,養(yǎng)生效果好
膀胱的謊言——尿頻、尿急、尿失禁
膀胱鏡的功與過
翻掌上托,通調三焦
翻掌上托,通調三焦
翻掌上托,通調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