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193)
有關《華佗傳》的語言文字問題,前人有不少研究。如付笑萍的《“兒”“倪”考》[1],從姓氏學角度剖析了“府吏兒尋、李延共止”一句中“兒”乃今“倪”字;解用娟在《〈三國志·華佗傳〉札記一則》[2]中對“旉”進行了辨析,認為“旉”是古“敷”字;蔣世鳳在《〈華佗傳〉“因上著粉”之“粉”字的辯正》[3]中,考證出華佗所說的“粉”應是一種米粉,即“英粉”;李書田在《〈華佗傳〉疑難詞句辨析》[4]一文中,對《華佗傳》中的“就、取、止、聞、近、暫、不詳、齒牙頑堅、利”進行了辨析。甚至有學者,如史慧超《〈三國志·華佗傳 〉中表示病愈詞的探討》[5]一文對《華佗傳》8個表示病愈詞語進行了分類研究;也有的關注到了《華佗傳》的句讀問題,如范登脈《新世紀版 〈醫(yī)古文 〉“華佗傳”叢札》[6]、謝政偉《〈醫(yī)古文〉指瑕7則》[7]等文章。以上學者或從字形、或從句讀、或從特殊詞類的含義等角度對《華佗傳》的語言文字問題有所關注。
但在版本??被A上,對《華佗傳》的異文進行研究的成果還不多見。通行本《華佗傳》選自1959年中華書局校點本《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近年來,隨著古籍文獻海內外版本的發(fā)掘整理,巴蜀書社出版了《三國志版本薈萃》[8],該文獻包括了國內外近20種《三國志》的版本,其中完整的《華佗傳》有15種版本,它們是:宋刻本、宋衢州州學刻元明遞修本、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學刻明修本、明萬歷二十四至二十八年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萬歷二十四年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吳琬西爽堂刻本、元刻元印本、明天啟云林積秀堂刻本、明崇禎十七年毛氏汲古閣刻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書局木活字版、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刻本、清光緒十三年江南書局重刊本、日本寬文十年刻本和朝鮮銅活字本。這套書薈萃了宋元明清以及日本、朝鮮主要的《華佗傳》版本。本文以通行的《華佗傳》為底本,參照15個版本的內容,對其異文進行??睒俗?,在廣泛求證、對比、分析、歸納的基礎上,尋求合理的文本解釋。
“守瞋恚即甚,吐黑血數(shù)升而愈”與“守瞋恚既甚……”
通行本此處的“即”字,在從宋到清及日本、朝鮮的版本中均為“既”。通行本未對“即”進行注解??v觀《華佗傳》全文,由“舍去輒愈”“果下男形,即愈”“立吐蛇一枚”等,可見華佗治病立竿見影,馬上見效,以上“輒”“即”“立”皆可理解為“立即”[9]。所以,“即”可譯為“立刻”“馬上”。此用法在其他文獻中也常見。如《史記·項羽本紀》載:“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薄度龂尽な裰尽ぶT葛亮傳》載:“(孫權)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p>
既,常作副詞[10],用于謂語前,表示動作已完成或狀態(tài)已存在,相當于“已經(jīng)”“……以后”。如《左傳·莊公十年》:“既克,公問其故?!薄墩撜Z·季氏》:“既來之,則安之?!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氨屑冉?,棄甲曳兵而走?!薄冻o·九章·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以上“既”皆釋為“已經(jīng)、已然”。而在《戰(zhàn)國策·燕策》“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V既取圖奉之”中,“既”釋為“即,便,立刻”。可見“既”有一義項同“即”,意為“立刻”。
通行本“守瞋恚即甚”表示郡守立馬更加大怒。而“守瞋恚既甚”除表示郡守立刻變得更加憤怒外,還可釋為太守已然大怒。而既“立刻”“已然”的用法均有,即只有“即刻、立刻”的用法。通行本中為“守瞋恚即甚”,而用于??钡?5個版本皆為“守瞋恚既甚”。聯(lián)系上下文義及各本書寫情況,可推測此處應為“既”更合理一些。
“佗之絕技,凡此類也”與“……凡類此也”。
從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此”一直是“這,這樣”之義,這里也是?!邦悺背R姷挠栣層小邦悇e,種類”,如《論語·衛(wèi)靈公》:“有教無類?!边€有“類推”義,如《孟子·告子上》:“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薄按祟悺币馑紴椤斑@樣的類別”;“類此”由“類”的“類推”義,“此”的“這,這樣”義,可釋為“像這樣”。綜上可知,“此類”與“類此”在上下文中均可解釋得通。
但15個版本中的明萬歷二十四至二十八年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萬歷二十四年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天啟云林積秀堂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書局木活字版和日本寬文十年(一六七零)刻本這5個版本為“凡此類也”,其余10個版本,包括早期的宋元刻本均為“凡類此也”。故此處文字“凡類此也”似更正確。從文獻看這里發(fā)生倒文應該在明朝晚期,宋元以及主要的清代版本均無倒文。
“長可尺所”與“長可尺許”。
所,“左右”,表約數(shù)。《說文》:“所,伐木聲也。從斤、戶聲。今本《詩·小雅·伐木》作‘伐木許許’?!贝颂帯八蓖ā霸S”,表示對數(shù)量的約略估計。類似用法在以下例句中也有。如《史記·留侯世家》:“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二里所,復還?!保ǘ锼?,二里許)《漢書·原涉?zhèn)鳌罚骸吧婢庸瓤诎霘q所。”(半歲所:半年光景)所,山母、魚部;許,曉母、魚部。山、曉準雙聲,魚部疊韻,屬音近通假。
“許”,不定數(shù)詞,或用于數(shù)詞、數(shù)量短語后,或用于數(shù)詞與量詞之間,相當于“約,左右”等,表示約略估計之詞。此用法在后世文獻中也有延續(xù)。如“郗公始正謂損數(shù)百萬許?!保ā妒勒f新語·儉嗇》)“述果使其將謝豐、袁吉將眾十許萬,分為二十余營,并出攻漢?!保ā逗鬂h書·吳漢傳》)在“長可尺所”中,“所”通“許”,按“許”的意思理解。
在15個版本的宋衢州州學刻元明遞修本、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學刻明修本、明萬歷二十四至二十八年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萬歷二十四年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天啟云林積秀堂刻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書局木活字版和日本寬文十年(一六七零)刻本8個版本中皆為“長可尺許”,其余版本為“長可尺所”。而下文“佗別傳曰”中,宋刻本、元刻元印本和朝鮮銅活字版皆為“長三尺所”。元、汲、孔同時批注云“本作許”[11]。前人如毛晉等認為《華佗傳》里表約數(shù)的“所”字“本作許”。
結合刻本情況可推斷,早期的宋元刻本及據(jù)宋元刻本的朝鮮銅活字本此處書寫的是借字“所”,而宋刻元明遞修本或元刻明修本,有過將借字回改為本字“許”的情況,但又沒有回改盡,所以早期宋元刻本還能看見“長三尺所”的表達。而且回改為本字“許”的版本在明清還被多次翻刻,形成了較多的書寫“許”的版本。因此,這里“長可尺所”的“所”字似為早期版本中出現(xiàn)的借字現(xiàn)象,而“許”字版本的存在為重修本回改借字為本字的緣故。
“每處不過七八壯”與“每處七八壯”。
“七八壯”即七八灸,“不過七八壯”,不超過七八灸,除了表示七八灸的意思,還包括比七八灸少的1~6灸,這符合華佗施灸中病即止的理念,也符合臨床治療實際?!安贿^”二字體現(xiàn)了華佗精準的辨證和精湛的技藝。而且除了通行本外,宋刻本、明萬歷二十四至二十八年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萬歷二十四年北京國子監(jiān)刻本、明吳琬西爽堂刻本、元刻元印本、明天啟云林積秀堂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書局木活字版、日本寬文十年(一六七零)刻本和朝鮮銅活字版9個版本均為“每處不過七八壯”,其余6個版本為“每處七八壯”。結合上下文義,通行本等文本的“每處不過七八壯”似正確。
“數(shù)乞期不反”與“數(shù)乞期不及”。
《說文》:“反,覆也。”《詩·周南·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狈矗?。《儀禮·士冠禮》:“主人受眂,反之?!弊ⅲ骸胺矗€也。”《孫子兵法·用間篇》:“生間者,反報也?!泵穲虺甲ⅲ骸笆怪潜嬲?,往覘其情,而以歸報也?!倍庞幼ⅲ骸皳窦河匈t材智謀,能自開通于敵之親貴,察其動靜,知其事計,彼所為已知其實,還以報我,故曰生間。”“反”通“返”,可釋為回、退出,歸還。反,幫母、元部;返,幫母、元部。幫母雙聲,元部疊韻,屬雙聲疊韻通假?!凹啊?,《儀禮·燕禮》:“賓入,及庭?!薄凹啊笨舍尀榈健⒅?、達到。
通行本中的“反”可理解為“返回、回來”。“不反”表示“不回來”。其他版本中“及”可理解為“到、至”,“不及”則表示華佗歸家以后,以妻子生病為借口,不至曹操身邊侍奉。不管是“反”還是“及”,都表示華佗不愿意回到曹操身邊侍奉。所示意義無甚差別,對于課文的理解沒有很大影響。
但宋衢州州學刻元明遞修本、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學刻明修本、元刻元印本和朝鮮銅活字版4本都為“及”,其余各版本均為“反”。有學者將“及”修為“反”,認為“反”更貼合原文。我們站在史書編纂者的角度,放回上下文的語境中,返回的“反”比到達的“及”更符合上下文的語義。因此,通行本及另外11個版本“數(shù)乞期不反”的文本似更真實,而“反”與“及”在古籍文獻中常因形似而誤寫。
“傷娠而胎不去”與“傷娠而胎不出”。
去,《說文》:“去,人相違也。”引伸為離去,離開。此用法于古有證?!秾O子兵法·計篇》:“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背觯屃x有“從里到外,出去或出來?!比纭肚f子·盜跖》:“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薄冻o·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薄度龂尽な裰尽ぶT葛亮傳》:“言出子口,入于吾耳?!?/p>
“傷娠而胎不去”可釋為“傷胎后胎兒沒有離開母體”,“去”可釋為“離開”,而“傷娠而胎不出”可理解為“傷胎后胎兒沒有出來”,結合下文“將軍言:‘聞實傷娠,胎已去矣?!⒃唬骸疵},胎未去也?!比A佗前后相囑的語句表達角度應該一致,似“傷娠而胎不去”更接近原文。
而且15個版本中除了宋衢州州學刻元明遞修本、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學刻明修本和明吳琬西爽堂刻本3個版本為“出”外,其余各版本皆為“去”。據(jù)下文“胎已去矣”和“胎未去也”,“去”多次出現(xiàn),可推測通行本及其余12個版本的“傷娠而胎不去”的“去”字正確。
“佗令溫湯近熱”與“佗令溫酒近熱”。
“湯”,在《靈樞·九針十二原》“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中,釋為“熱水”。在《素問·評熱病論》“飲之服湯”中,釋為“湯藥,湯劑”?!熬啤?,在《論語·子罕》“不為酒困”中,釋為“用高粱、米、麥等發(fā)酵制成的飲料”。
若“湯”釋為“熱水”,則“令溫湯近熱”可直譯為“使熱水溫近乎熱”,于上下文義不合。若“湯”釋為“湯藥,湯劑”,則“令溫湯近熱”可釋為“使湯藥溫近乎熱”,具體是什么熱湯藥漬手其中可解蠆毒不得而知。
“令溫酒近熱”可釋為“使酒溫近乎熱”。《本草綱目》“酒”條下有引用《名醫(yī)別錄》認為其主治為“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而“東陽酒”李時珍認為其主治為“用制諸藥良”。特別的《本草綱目》在“酒”藥后的附方中,引用了《廣利方》中的三個用熱酒療各種毒蟲螫咬的方子如下:“蛇咬成瘡∶暖酒淋洗瘡上,日三次(《廣利方》)。蜘蛛瘡毒∶同上方。毒蜂螫人∶方同上?!笨梢姳簧?、蜘蛛、毒蜂螫了之后,可以用熱酒來淋洗。這與文中彭城夫人的手被蠆等蝎類毒蟲所刺,“溫酒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其旦即愈”的用法一致。因此,“溫酒”是正確的。
除宋刻本和元刻元印本外,為何其余13個版本都為“湯”呢?我們認為依下文“但旁人數(shù)為易湯,湯令暖之”,人們可能以下文之湯來類比了此處之酒而誤改。但我們細究古代的溫酒技術,直到宋代還在使用一種溫酒用的溫碗工具,此碗盛熱水,將盛酒器置碗中溫酒。用熱水溫酒是古人常用的方法,且“旁人數(shù)為易湯,湯令暖之”的“之”應指代盛在器皿里“漬手其中”的酒。因此,聯(lián)系實際病例,我們認為華佗使人將酒溫熱,讓彭城夫人把被蠆蟄的手漬于溫酒中(與《廣利方》中“淋洗”用法近似)……只是叫旁人多次為她替換溫酒用的熱水,以便熱水能使酒保持溫熱。而《三國志·華佗傳》的宋刻本和元刻元印本支持了這種理解。因此,此處通行本應校改為“酒”。
“君病深”與“君病甚”。
《素問·玉版論要》:“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淺指人體表皮組織(皮毛、絡脈);深則指經(jīng)脈、臟腑等。“病深”指病位深,與體表疾病相對應。結合下文“當破腹取”,此處應表示病灶位于人之臟腑,需要破腹手術才能除去。而且在《后漢書·華佗傳》“君病深”為“君病根深”。由此可見,此處的深與淺相對,指病位在人體內部深處,具體指病在腹腔之內。
“甚”,副詞,用于形容詞、動詞前,表程度之深,相當于“很”“極”等,作狀語、補語。如“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guī)蒙醺摺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
雖然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中為“君病甚”,但“甚”不符合上下文義。所以,通行本和其余14種版本“君病深”更接近原文面貌。
“荀彧請曰”與“荀彧謂曰”。
請,《論語·八佾》:“儀封人請見?!薄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秦昭王聞之,使之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左傳·隱公元年》:“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薄罢垺痹谝陨细骼?,皆釋為“求,請求”。謂,可釋為“告訴”,用于對別人說話。如《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謂齊宣王曰。”
封建社會,禮儀為上,不可僭越。荀彧為臣,曹操為君,臣對君說話,應是下級對上級說話,而不是平級間的對話。華佗被抓入獄,荀彧為其求情,理應為請求曹操放過華佗。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中為“謂”,其余各刻本及通行本皆為“請”,張元濟認為“謂字疑誤”。[11]依據(jù)文意,此處為“請”更合情理。
通過《三國志版本薈萃》中15個《華佗傳》的本子與通行本進行一一辨析考訂,可以看出,古籍文本在流傳中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文字問題。依據(jù)版本信息的可靠性與上下文內容的邏輯關系,可大致推斷出《華佗傳》中字詞的原本書寫及詞義。利用版本資料等證據(jù)可知“守瞋恚既甚”中,“既”應更接近原文;利用上下文義可知“傷娠而胎不去”的“去”為本字的概率稍大;利用醫(yī)學常識可知“每處不過七八壯”,“不過”二字表示范圍,更符合醫(yī)學知識的邏輯常識??傊?,通過版本資料與文義訓釋考辨,“守瞋恚既甚”“凡類此也”“長可尺所”“每處不過七八壯”“數(shù)乞期不反”“傷娠而胎不去”“佗令溫酒近熱”“君病深”“荀彧請曰”9處文字,似更接近《華佗傳》的文字原貌。
古籍文獻在流傳中,會不斷出現(xiàn)新的文字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通行本選自中華書局1959年校點本《三國志·華佗傳》,此版本雖由各位學術大家傾力而著,由權威出版社出版,但由于當時只用了南宋紹興、紹熙兩種刻本為底本的影印百納本,據(jù)明北監(jiān)本校刻的清武英殿刻本,據(jù)明南監(jiān)馮夢禎本校印的金陵活字本和毛氏汲古閣本??痰慕蠒挚瘫?,而對其他版本特別是海外《華佗傳》的版本利用不多,因此隨著時代的推移,其文字問題也逐漸浮現(xiàn)。隨著海內外《三國志·華佗傳》版本不斷被發(fā)掘,我們可以利用相關新材料對通行的《華佗傳》開展進一步的文本校勘釋義工作,以便更好地傳承這位著名醫(yī)家在歷史上的醫(yī)藥文化故事。(本文得到四川大學歷史學院周斌教授的《三國志版本薈萃》一書資料協(xié)助,在此表示感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