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510006)
嶺南特色中藥高良姜是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莖,為藥食同源之物。中醫(yī)認為:高良姜,味辛,性熱,歸脾、胃經(jīng),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臨床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泄瀉[1]。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高良姜”為其正名[2]。據(jù)考,“高良姜”一名涵義甚殊,其異名甚多,其藥名含義各有千秋,本文就其各種稱謂的由來進行釋義,以饗讀者。
據(jù)文獻研究表明,“高良姜”一名始載于梁·陶弘景《名醫(yī)別錄》,曰:“高良姜,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泵鳌だ顣r珍《本草綱目》記載:“陶隱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敝劣凇案吡伎ぁ笔呛蔚??周景春引述清·李調(diào)元《南越筆記》記載:“高良姜出于高涼,故名?!薄吨兴幧唐分R》記載:“據(jù)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的一些學者考證,古代的高涼地區(qū)即現(xiàn)今廣東高州、電白、吳川、茂名、陽春、陽江、恩平等地?!盵3]與宋·蘇頌《本草圖經(jīng)》所載“高良姜,今嶺南諸州及黔、蜀皆有之,內(nèi)郡雖有而不堪入藥”,以及《藥物出產(chǎn)辨》所載“產(chǎn)廣東瓔州各屬為多”[4]相吻合。高涼地區(qū)又因何得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漢為高涼縣,吳改為郡。其山高而稍涼,因以為名,則高良當作‘高涼’也?!鼻濉ゎ欁嬗怼蹲x史方輿紀要》記載:“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弊怨乓詠?,高涼山(今高州市曹江鎮(zhèn)銀塘管理區(qū)的高涼嶺)是南粵名山,西漢至南朝時借助此山的稱呼,在山下建立郡縣,取名高涼郡(縣)??梢?,“高良姜”因地得名,地因山得名。
對于“姜”字的釋義,《新編字典》記載:“(姜)①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味辣,常用作調(diào)味品,也可入藥……②姓?!盵5]《中國象形字大典》記載:“(姜字)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頭戴羊角裝飾物的女人形。與‘羌’字同源。稍后的金文及小篆……會意與‘羊’生活在一起的女人,或稱‘牧羊女’?!盵6]張章《說文解字》曰:“(姜)會意兼形聲字……隸變后楷書寫作‘美’……姜的本義為美,但此義現(xiàn)已消失?!盵7]由此可知,“姜”字本義為像羊一樣溫順的女人或表示美麗?!敖钡姆斌w字為“薑”,源于姜的功用?!冻S脻h字源流字典》載:“薑,形聲,從艸,畺聲,一種草本植物,根莖可作調(diào)料,近代俗字。《簡化字表》把‘薑’簡作‘姜’,采用同音代替?!盵8]《中華探名典》認為:“古人認為食姜能抵御濕氣,所以從畺(疆)?!盵9]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按許慎《說文》,姜作‘’,云御濕之菜也;王安石《字說》云:‘薑能疆御百邪,故謂之薑。’”張章《說文解字》記載:“姜,神農(nóng)居姜水,以為姓。從女,羊聲?!盵7]《繁簡字對照字典》還特別提出:“在繁體文本里,姜和薑是不同的字,姜字指姓氏時要用‘姜’?!盵10]
除正名之外,高良姜還有高涼姜[11],徐聞良姜[12],高州姜[13],廣東良姜、廣西良姜、海南良姜、臺灣良姜[14],廉姜[15],山姜、南薑[16],蠻姜[11],雷州高良姜、儋州高良姜[17],海良姜[11],埋光烏藥[18],馬蹄良姜、大良姜、中良姜、小良姜[19],紅豆蔻[11],比目連理花[18],佛手根[11],杜若[20],炒良姜、土炒良姜、吳萸炒良姜[21],酒高良姜[22],風姜[11],膏涼姜[18],膏良姜、理光烏藥[23],嘎瑪爾、烏蘭嘎、噶瑪爾、賀哈[24],草子真寒、星屙馬、烏蘭 -嘎、嘎瑪日[25]等幾十個異名。
《中藥商品知識》記載:“(高良姜)其栽培品主產(chǎn)于廣東雷州半島的徐聞、???;野生品主產(chǎn)于海南省的陵水、屯昌、儋縣;廣大惠陽地區(qū)的東莞一帶也有分布。”[3]作為“十大廣藥”之一的高良姜,是廣東省的道地藥材。廣東省雖多地均有高良姜栽培品,但以被譽為“高良姜之鄉(xiāng)”的廣東省徐聞縣所產(chǎn)最為聞名?!镀穼β?lián)學中藥》記載:“徐聞良姜,因其產(chǎn)于廣東徐聞而得名?!盵26]徐聞良姜享有“中國神姜王”之稱,名甲天下。北宋·蘇東坡有詩歌贊曰:“秦時明月漢時關,冠頭嶺上高良姜;香飄四季聞海內(nèi),本草遺風此處揚?!痹姼柚刑岬降墓陬^嶺正是位于徐聞縣?!端问贰酚涊d:“雷州……廢徐聞、遂溪二縣。元豐戶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四。貢良姜?!碧崾纠字荩ㄖ饕感炻劊┧a(chǎn)的高良姜在宋時是朝廷貢品。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記載:“高良系廣屬郡,今志改名高州姜。”故又名高州姜。
《中藥材加工》記載:“(高良姜)商品按產(chǎn)地分為廣東良姜、廣西良姜、臺灣良姜、海南毛姜等四種。”[14]由于產(chǎn)地的不同,高良姜被賦予不同的稱謂?!杜f唐書》記載:“廉州本合州,武德四年曰越州,貞觀八年更名?!绷菁唇裉斓膹V西壯族自治區(qū)合浦縣廉州鎮(zhèn)。又《漢拉英對照中藥材正名詞典》記載:“(高良姜)廣西、云南別名山姜,臺灣名‘南薑’?!盵16]故廣西所產(chǎn)高良姜又名廉姜,臺灣所產(chǎn)亦稱‘南薑’?!洞筠o海·民族卷》記載:“蠻,亦稱‘南蠻’,中國古代對長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盵27]古高涼為蠻夷之地,故高良姜又名“蠻姜”[11]。因產(chǎn)地得名,還有出自廣東雷州市的雷州高良姜[17]、海南儋縣的詹州高良姜[17]、廣東??悼h的海良姜[11]。
高良姜喜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其性喜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喜明亮的光照,但又忌強光,據(jù)其生長環(huán)境和特性,高良姜又名“埋光烏藥”[18]“山姜”[16]等。《西北地區(qū)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技術研究》記載:“高良姜喜濕潤、忌強光直射?!盵28]因其忌強光直射和根莖形似烏藥故名埋光烏藥。梁·陶弘景《名醫(yī)別錄》:“高良姜……形氣與杜若相似,而葉如山姜?!泵鳌だ顣r珍《本草綱目》記載:“(頌曰)(高良姜)春生莖葉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許,花紅紫色,如山姜花?!庇州d:“(高良姜)葉如山姜?!备吡冀置浇c其生長環(huán)境或花、葉形態(tài)與山姜相似有關。
由于高良姜的植物形態(tài)、外皮顏色不同,高良姜有不同的俗稱。《藥材資料匯編》記載:“一般色紅質(zhì)結(jié)多粉質(zhì),兩端有圓形反口,稱‘馬蹄良姜’,亦稱‘大良姜’,為佳品;只形較小者為‘中良姜’;條細長,外表為黑色斑疤,叫‘小良姜’,為次?!盵19]故有馬蹄良姜、大良姜、中良姜、小良姜等稱謂。對于“馬蹄良姜”[19]這一稱謂,《中藥材加工》還補充言:“市場上所售高良姜商品,以形狀飽滿、皮皺肉凸(俗稱反口)、分枝少、粉性足、外皮色棕紅、氣芳香、味辛辣者為佳,此等佳品稱為馬蹄良姜?!盵14]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多認為紅豆蔻為高良姜,然二者為同屬的不同植物,因加以區(qū)分?!缎戮幹兴幹尽酚涊d:“大高良姜 Alpiniagalanga(L.)Willd.其果實稱紅豆蔻或紅叩,根莖在云南等地亦有作高良姜藥用,其根莖較高良姜粗大故稱為大高良姜,但所含揮發(fā)油較少,香氣較淡,藥材質(zhì)量較差。歷史上亦曾作高良姜用,如《圖經(jīng)本草》在紅豆蔻條說:‘其苗如蘆,高一二尺,葉似姜,花作穗……結(jié)實如豆而紅,即高良姜子?!盵29]據(jù)《新華本草綱要》記載:“(大良姜)本種果實在部分地區(qū)和本草典籍上混稱為紅豆蔻,功效同紅豆蔻。”[30]歷代醫(yī)書多把大良姜之果當作“紅豆蔻”,把紅豆蔻的根莖當作大良姜,因此高良姜又稱為“中良姜”,以示區(qū)別。這是大良姜、中良姜、小良姜稱謂由來的另一個原因。
明·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記載:“紅豆蔻……有花無實,不與草豆蔻同種,每蕊心有兩瓣相并,詞入托興,如比目連理云。”“連理”原指草木、枝干連生在一起,如漢·班固《白虎通封禪》:“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备吡冀置饶具B理花,主要源于其具備紅豆蔻的每蕊心有兩瓣相并、如同連理之形?!吨袊幉膶W》記載,佛手的枝根形態(tài)似高良姜的根莖,故得名佛手根[31]。佛手根并非佛手的根莖,佛手的根莖應為佛手柑根,應注意甄別。
歷史上大高良姜、高良姜和杜若的應用存在一定的混亂?!侗静莨偶S玫赖厮幉目肌酚涊d:“有關高良姜與杜若,許多文獻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載之‘杜若’與‘高良姜’相混?!盵32]現(xiàn)代學者的主流觀點為,杜若為姜科植物,與高良姜實為兩種不同的植物?!渡褶r(nóng)本經(jīng)校注》記載:“《史記索隱》記載:‘杜若,莖葉如姜而有四七文理?!泵鳌だ顣r珍《本草綱目》記載:“(高良姜)形氣與杜若相似?!庇州d:“杜若人無識者,今楚地山中時有之,山人亦呼為良姜,根似姜,味亦辛。”故高良姜因形態(tài)、氣味,又名“杜若”。
中藥的炮制方法五花八門,炮制不僅使藥物的功用、性味等發(fā)生變化,還使得中藥的名稱更加豐富多樣。由于炮制方法不同,高良姜有諸如“炒良姜”[21]“土炒良姜”[21]“吳萸炒良姜”[21]“酒高良姜”[22]等稱謂。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良姜……宜炒過入藥。亦有以姜同吳茱萸、東壁土炒過入藥用者。”《常用中藥處方名辨義》記載:“系良姜片經(jīng)微炒入藥者?!盵21]又載:“亦有以陳壁土拌炒或吳萸煎湯炒后入藥者,又各稱為土炒良姜、吳萸炒良姜。”[21]葉定江等著《中藥炮制學辭典》引《握靈本草》云:“凡男女心口一點痛者……用高良姜以酒洗七次焙研?!盵22]
高良姜祛風散寒力強,《藥性論》記載:“治腰內(nèi)久冷,胃氣逆、嘔吐;治風,破氣,腹冷氣痛;去風冷痹弱,療下氣冷逆沖心,腹痛,吐瀉?!薄度窖┓灞静葜v義》記載:“(高良姜)……辛溫暖脾胃而逐寒邪,則胃中冷逆自除,霍亂腹痛自愈矣……去風冷痹弱?!盵33]故高良姜又名風姜。
因“膏”與“高”音同,“楓”與“風”音同,舊時人們將其混淆之?!奥瘛弊趾汀袄怼弊窒嗨?,傳抄時容易誤寫。故高良姜又名“膏涼姜”[18]“膏良姜”[23]“理光烏藥”[23]與“楓姜”。此外,程超寰《本草藥名匯考》記載:“(高良姜)‘嘎瑪爾’藏族;……‘烏蘭嘎’蒙族,內(nèi)蒙古;‘噶瑪爾’藏族,西藏;‘賀哈’傣族,云南。”[24]《中國民族藥志要》記載:“[傣藥]賀哈……[哈尼藥]草子真寒……[毛難藥]星屙馬……[藏藥]嘎瑪爾……[蒙藥]烏蘭-嘎,嘎瑪日……”[25]上述諸多稱謂應是不同民族對高良姜有不同叫法的讀音所致。
從高良姜的藥名考證可見,中藥命名不僅獨具藝術之美,還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同地域等因素的影響。中藥藥名來源于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其不僅是文字符號,也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明·盧子頤在《本草乘雅半偈》中謂:“古人命名立言,雖極微一物,亦有至理存焉。”中藥釋名考證,知其者顯得容易,不知者則很困難。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思想文化不盡相同,導致藥名不能完全規(guī)范化。中藥“異名同藥”“同名異藥”的現(xiàn)象頗多,如高良姜有紅豆蔻、杜若、佛手根等異名,易讓人混淆,誤用其藥。許多常見的草藥名義不為人知,也給當代用藥帶來了頗多困擾和弊端。故對存疑的中藥別名進行考究、整理、釋義,不僅有助于用藥規(guī)范化,使中醫(yī)藥愛好者對中藥的四氣五味、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還有助于擴大嶺南醫(yī)藥著作影響,宣傳廣東獨具特色的嶺南中醫(y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