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江蘇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000)
急性心梗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的年齡逐漸年輕化,發(fā)病時伴有劇烈的心絞痛癥狀,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或昏迷現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1]。但由于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較差,使得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2]。本文針對急性心?;颊邔嵤┏鲈河媱澑深A,并探究其效果,具體如下。
采集研究對象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颊?0例,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70例心?;颊叻殖蓛山M,分別為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35例對照組患者(15例女性與20例男性),與接受出院計劃干預的35例試驗組患者(16例女性與19例男性),對照組年齡34~70歲,平均(48.2±7.3)歲;試驗組年齡35~68歲,平均(47.6±7.1)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較小,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健康教育,出院后予以出院指導等。
試驗組:出院計劃干預,內容如下。
成立出院計劃小組,由專業(yè)醫(yī)師1名,帶領護理人員5名,共同組成出院計劃小組,由專業(yè)醫(yī)師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每天共同完成護理工作,解決實際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并于每周進行工作總結,完善出院計劃的結果[3]。
表1 患者出院后不同時間日常生活管理與情緒管理評分對比()
表1 患者出院后不同時間日常生活管理與情緒管理評分對比()
表2 患者出院后不同時間身體指標情況對比()
表2 患者出院后不同時間身體指標情況對比()
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與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加強對疾病的認知。
護理人員與住院期間為患者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護理要點。
患者住院1周后,與患者進行溝通,再次了解患者的疑慮,評估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理解程度,對于未掌握的患者及家屬,進行再次講解。
在患者出院前,幫助其完成出院記錄,了解患者出院的需求,并指導患者填寫需求評估表。
于出院6個月與1年后分別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記錄并評估,每月開展心血管疾病的座談會,為患者進行健康宣講與指導,了解患者的日常管理與身體指標,調查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并將其歸檔[4]。
自制日常生活管理與情緒管理評分表,對自身管理行為進行評分,分數越高意味著自身管理越好[5];記錄患者出院前后各時間段的體質量指數與糖化血紅蛋白含量;自制生活質量評分表對患者出院1年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分數越高意味著越容易產生問題,即生活質量越不好[6]。
數據納入SPSS 12.0軟件進行分析,使用t和()檢驗及表示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出院前,其日常生活管理與情緒管理評分兩組差異不大,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出院6個月與出院1年后,試驗組日常生活管理與情緒管理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兩組患者出院前,其體質量指數與糖化血紅蛋白差異較小,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出院6個月與出院1年后兩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試驗組患者出院1年后,其生活質量相較于對照組有明顯改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患者出院1年后生活質量對比()
表3 患者出院1年后生活質量對比()
急性心梗屬于冠心病種類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由于患者缺少自我管理意識與護理能力,經常于出院后忽視對疾病的控制,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的產生,降低其生活質量[7]。有研究表明患者在出院后的一段時間,能夠服從醫(yī)生的囑托按時用藥,堅持自身管理,但一段時間后,逐漸失去遵醫(yī)行為,使得再次發(fā)病的幾率增加,甚至產生更多的并發(fā)癥[8]。
出院計劃干預是在患者出院后依然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使患者能夠對自己的病情提高重視程度,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識,加強自我管理,使患者能夠尊聽醫(yī)囑,按時用藥,并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出院計劃,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9-10]。本文中試驗組患者出院后的身體指標與自我管理能力相較于對照組都有明顯改善,且試驗組的生活質量更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出院計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出院計劃干預應用于急性心?;颊叩淖o理中,可有效加強自身的情緒管理與日常生活管理,改善身體指標,使發(fā)病因素得以有效控制,值得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