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付
“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毙W生問題意識的發(fā)展狀況將會直接影響到其后續(xù)的學習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搞清楚學生問題意識的存在問題以及出現這一現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課堂上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教師往往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則是虔誠的“聽眾”。課堂上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能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前兩年的語文考卷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題目:針對短文的內容,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很多學生面對此類題型是束手無策,得分率極低,對此,很多老師也會感嘆現在的書難教,但一時很難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老師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有時就是我們自己泯滅了學生的提問熱情,淡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對于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存在問題,筆者采用問卷調查以及現場采訪的方式,對隨機抽查的500名小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進行細致的跟蹤調查。數據顯示,在學習中感到經常有問題要問的學生占15%;認為學習過程中沒有問題可問的占25%左右;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偶爾有問題要問;有40個學生平均一天還不能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狀況著實令人擔憂。在調查采訪中,很多學生在問題意識上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不會提問
小學生由于知識經驗的不足,不能夠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提不出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還有些學生則是缺乏提問技能,不能從大量知識信息中提煉有價值的內容。
二、不愿提問
在面對一些能夠被發(fā)現的問題時,學生更傾向于對課本知識和考試范圍內的問題進行提問,而超出考試范圍的問題則被視為浪費時間,不愿意積極主動地提出;范圍內的問題有價值,超出范圍的問題不必要問,學生在問題的態(tài)度上出了偏差,致使超出范圍的有價值的問題被拒之門外,凡事無所謂的態(tài)度肆意增長。為什么有些學生不愿意提問?有時家長、老師對學生的最好評價是“聽話”,不讓提問只是一種表象,隱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教師怕學生提問打亂了教學秩序,完不成教學任務;還有老師認為能提問的學生看上去很靈活,成績卻不一定好??磥韱栴}的關鍵還在于教學評價?!耙灾R為核心”的教學觀念仍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無論制訂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還是在課堂中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都會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識教學目標上,而忽視了能力、情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三、不敢提問
因擔心問題過于簡單或錯誤,而遭到教師或同學的批評、嘲笑,也成為學生沒有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學生害怕自己的問題會影響到教學進度,被老師否決,給自己惹麻煩而不敢提問;有的學生則害怕提出的問題水平太低,被同學取笑,降低自己身份而不敢提問。師道尊嚴、學而優(yōu)則仕長期統(tǒng)治著思想意識形態(tài)。“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倍受人們的尊敬,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教師講的學生必須接受,于是教師的權威也就從小形成并根植于學生的頭腦之中,使學生漸漸養(yǎng)成了對教師的依賴心理,進而發(fā)展成為一種習慣。因此,學生不敢也不想向教師提出問題,不敢也不想向書本提出問題,只是一味地盲從。
殊不知“學貴有疑”。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問,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經常纏著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太陽為什么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小雞為什么要從雞蛋里出來,為什么不從母雞的肚子里出來?哥白尼對科學的不懈探求,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么”開始的,最終推翻了當時絕對權威“地球中心說”,創(chuàng)立了“太陽中心說”。北宋科學家沈括小時候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時,眉頭凝成一個結,“為什么我們這里的桃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他實地進行考察,發(fā)現山上的溫度比山下的溫度低得多,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正是有了這種懷疑的精神,才使他最終成為偉大的科學家,才能完成曠世奇著《夢溪筆談》。